學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問題探析
本文關(guān)鍵詞:學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問題探析 出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S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道德教育 有效性 社會 理念 方法
【摘要】:道德教育低效問題長期以來都是社會、學校、家庭與個體關(guān)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與其他教育相比,作為知情意行統(tǒng)一的德性養(yǎng)成教育,具有非常明顯的獨特性。道德的本質(zhì)以及德性的形成規(guī)律決定了道德教育的社會性、現(xiàn)實性和實踐性。脫離社會、現(xiàn)實、實踐的道德教育注定是低效的。從根本上改變道德教育低效的現(xiàn)狀,既需要進行道德教育本身理念與方法的更新,也離不開整個社會的道德環(huán)境的滲透與支撐。
[Abstract]:Low efficiency of ethical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a focus of society, school, family and individual atten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education, as the knowledge sentimentwillability unified morality education has obvious uniqueness. The formation rule of social moral education, the essence of morality and virtue, realistic and practical. From the social reality,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is doomed to be inefficient.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undamentally inefficient, both the need for moral education itself the idea and method of updating, penetration and support also cannot do without the social moral environment.
【作者單位】: 瀘州醫(yī)學院思政部;
【分類號】:G41
【正文快照】: 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溝油事件、小悅悅事件等突破道德底線事件的不斷上演,一次次引發(fā)了人們對于道德的異乎尋常的關(guān)注。道德滑坡論、道德喪失論等也一時甚囂塵上。在我國國民教育序列從小學到大學,都開設(shè)了專門課程進行道德教育的背景下,我們不禁要深思:我們的學校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德才;;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的悖論及其對學校德育的影響[J];滁州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2 王艷;;道德教育低效性問題的思考——由道德悖論談起[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8年03期
3 盧萍;;關(guān)于道德教育與道德教育悖論的思考[J];理論界;2011年07期
4 吳琳潔;;道德教育悖論對道德教育的啟示[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2 顧承衛(wèi);楊小明;;為功利主義辯[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體間性哲學視角下的德育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5 周云水;;從《禮儀問答寫卷》看吐蕃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的關(guān)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6 趙天寶;;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芻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7 韓軼;;西方國家的刑罰目的觀及其對我國刑罰目的界定的啟示——兼論懲罰犯罪應(yīng)界定為我國刑罰目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9 李學寬;郭志遠;;反傳聞規(guī)則對我國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10 肖順武;;試論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變——基于民事主體視角之解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長軍;;財產(chǎn)理論與建構(gòu)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shù)前沿論叢(下)[C];2011年
2 陳緒新;;“被迫現(xiàn)代性”與當代中國倫理精神重構(gòu)——我們需要一種積極倫理學[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guān)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杜早華;;論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從自律與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憲政倫理的問題意識與政治擔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趙一強;;契約和諧及其倫理實現(xiàn)[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與激勵視角下公民財產(chǎn)權(quán)與國家征收權(quán)的均衡——來自城市房屋征收個案的法與經(jīng)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曲振濤;周方召;仲深;;以人為本的經(jīng)濟發(fā)展觀——效率與公平相統(tǒng)一的法經(jīng)濟學視角解讀[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陳柳欽;;全球化視野下國家主權(quán)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陳琦;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制度論[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5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quán)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8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映芹;制度理性與福利公正[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范園園;我國行政程序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玉玉;論檢察機關(guān)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邈;突發(fā)事件中緊急權(quán)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5 李園;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shù)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構(gòu)[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秦璐;網(wǎng)絡(luò)輿情引導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楊小強;對我國資格刑的分析與思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劉笛;論道德義務(wù)不能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wù)來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黃涵華;完善我國監(jiān)外執(zhí)行法律監(jiān)督的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鄒舒然;網(wǎng)絡(luò)傳播對我國公民社會構(gòu)建的促進作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馬亮;道德教育悖論的合理性意蘊[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孫彩平;;多元價值對道德教育正當性的挑戰(zhàn)與要求[J];教育科學研究;2007年04期
3 王敬華;;道德教育悖論界說及其德育啟示[J];教育探索;2009年10期
4 徐湘荷;;道德教育中的悖論[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6年02期
5 張魯寧;;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論問題及消解[J];教育學報;2009年01期
6 李德才;;學校德育值得注意和反思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Z2期
7 趙秀文;;當前我國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9年08期
8 錢廣榮;;道德悖論的基本問題[J];哲學研究;2006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軍;黑箱方法與道德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5期
2 石美萍;從交往理論視閾看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問題[J];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07期
3 許傳靜;;學校德育負功能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反思[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年05期
4 張勤懇;蒙宗宏;;學校德育有效性的歷史文化背景分析[J];價值工程;2011年17期
5 陸有銓;;“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據(jù)[J];中國德育;2008年10期
6 姜世健;;試析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的困境[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姜世健;;當代學校道德教育的困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8 楊季兵;李森;;涂爾干教師權(quán)威思想述評[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6期
9 王俊;關(guān)注個體道德需要: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支點[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4年01期
10 劉天娥;;真實道德情境——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徑[J];中國民族教育;2008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榮;;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教育價值[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zhì)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wù)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2 劉榮才;;兒童道德教育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長效機制[A];湖北省兒童全面發(fā)展研究會第三屆第二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3 雷搏;;對科技教育與道德教育歷史沖突的認識[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論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困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5 齊學紅;;道德教育的文化人類學視野[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王蕊;;諾丁斯關(guān)懷理論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7 張華;;學校道德教育如何擺脫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8 陳順森;張日f;;箱庭療法緩解初中生考試焦慮有效性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余志祥;;孔子、柏拉圖道德教育思想比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吳元訓;;德謨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樹彬;在對話與溝通中成長[N];文匯報;2004年
2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李滿意;在審美中進行道德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蔣建華;道德教育需要精耕細作[N];中國教育報;2005年
4 解艷華;朱小蔓:至情至性投入情感道德教育[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5 唐棠;利用網(wǎng)絡(luò)開展道德教育[N];廣西日報;2004年
6 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心理咨詢中心 楊眉;論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N];中國教師報;2007年
7 記者 毛新;教育青少年學會做人[N];黃石日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楊桂青;道德教育“變臉”[N];中國教育報;2008年
9 張宏玉邋記者 初霞;以傳統(tǒng)文化塑造師生品德[N];哈爾濱日報;2007年
10 ;開展中小學生網(wǎng)絡(luò)安全與道德教育[N];人民公安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桂清;美國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趙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陳瑞生;學校精神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崔欣,
本文編號:13919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39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