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本身:課程理解的真正對象
本文關(guān)鍵詞:事物本身:課程理解的真正對象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課程理解 事物本身 書本知識 主觀性
【摘要】:"書本知識"與"事物本身"之間的"表現(xiàn)"與"被表現(xiàn)"關(guān)系決定了書本知識的根本使命在于盡可能完好地再現(xiàn)"事物本身",決定了課程理解的真正對象是"事物本身"。對于師生來說,"事物本身"首先意味著要學習的"事本身",其次才意味著"物本身":學習在其本質(zhì)上是一種為了做事,通過做事,學會做事的過程,而識"物"則是為了更好地做"事"。為了更好地完成課程理解的任務(wù),師生應(yīng)將自己的主觀努力引向課程文本所涉及的"事物本身",而不是自己本身。
【作者單位】: 渤海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生命體驗取向的課程設(shè)計研究”,項目編號:W2011075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農(nóng)村幼兒園課程建設(shè)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G11CB143 遼寧省社科聯(lián)項目“農(nóng)村學前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21s1ktzijyx-08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區(qū)域經(jīng)濟視域下普惠性幼兒園的政府財政投入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2YJA880166
【分類號】:G423
【正文快照】: 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在其本質(zhì)就是對課程的理解,在這種意義上,課程理解問題構(gòu)成了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基本問題。[1]課程理解的首要問題是課程理解的對象問題,因為課程理解的任務(wù)在于把握課程理解的對象,因為只有知道了課程理解的對象才可能展開課程理解活動。從詮釋學角度看,課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熊川武;;論教學論基本問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1期
2 楊道宇;溫恒福;;課程理解的三種范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22期
3 魯忠義;高志華;段曉麗;劉學華;;語言理解的體驗觀[J];心理科學進展;2007年02期
4 馮契;智慧的探索——《智慧說三篇》導論[J];學術(shù)月刊;1995年06期
5 洪漢鼎;;何謂現(xiàn)象學的“事情本身”(Sache selbst)(下)——胡塞爾、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理解之差異[J];學術(shù)月刊;2009年07期
6 楊道宇;郭華;;讓課程面向事情本身:內(nèi)容與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02期
7 張曉瑜;趙鶴齡;;實體的放逐與過程的拯救——論懷特海對西方實體觀的終結(jié)和超越[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關(guān)茜;;古代經(jīng)典“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生態(tài)觀[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10期
2 郝冉;;英語的認知理據(jù)特點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大學英語(學術(shù)版);2010年01期
3 王瑞明;莫雷;;知覺符號理論芻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1期
4 謝書書;張積家;;知覺表征和語義表征在語言認知中的作用——以東巴文黑色素字為例[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王f^;平民化自由人格的當代教育價值[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4期
6 齊振海;高波;;第三代認知科學視域下的語言神經(jīng)模擬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08期
7 齊振海;李娜;;認知神經(jīng)模擬對二語習得的啟示[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年12期
8 歐飛兵;;基于體驗視角的高職高專英語文化教學探微[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9 黎康;;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jié)合條件——基于主體視角的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10 楊道宇;;基于體驗的教學階段論[J];教育科學;2011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蘇鴻;邁向意義的世界[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強;知德共生:教師勝任力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余華;馮契的理想觀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5 石仿;科學創(chuàng)造視角下的意會認知論[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9年
6 李怡明;基礎(chǔ)教育均衡視域下異質(zhì)化教學建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陽達;語言理解中溫度與情緒的心理表征[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沈文敏;師生對話的解釋學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于治湖;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整體設(shè)計[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康玉紅;高中話題作文寫作教學的理論思考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欣珍;兒童語法接受能力的發(fā)展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靖宇;中學地理個性化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仝宇光;目標狀態(tài)和時間信息表征對情境模型加工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陳筧橋;語篇理解中動允性的提取[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申曉莉;含抽象動詞的簡單句的動作—句子相符效應(yīng)[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李興芬;言語理解中環(huán)境的動態(tài)表征[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錢廣榮;倫理學的基本問題[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2 楊生平,李少軍;對“關(guān)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再認識”的認識——與俞吾金同志商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3 熊川武;;教育理解論[J];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4 楊心恒,劉豪興,周運清;論社會學的基本問題:個人與社會[J];南開學報;2002年05期
5 王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chǔ):體驗哲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02期
6 王寅;Lakoff & Johnson筆下的認知語言學[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7 彭啟福;;“視域融合度”: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論”批判[J];學術(shù)月刊;2007年08期
8 洪漢鼎;;何謂現(xiàn)象學的“事情本身”(Sache selbst)(下)——胡塞爾、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理解之差異[J];學術(shù)月刊;2009年07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攀;;創(chuàng)生式教師課程理解——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課程解讀新思路[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10年10期
2 郭元祥;;從“作為事實”到“作為實踐”的課程理解[J];江西教育;2008年29期
3 張攀;;教師課程理解研究初探[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追問[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年01期
5 鄭志輝;伍葉琴;皮軍功;;幼兒教師課程理解的內(nèi)涵、現(xiàn)狀及其社會文化影響因素[J];學前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6 張光陸;;探究型課程理解:教師的視角[J];教育科學論壇;2010年09期
7 王海燕;楊光;;北京高中新課程起始階段的社會關(guān)注[J];中國教育學刊;2009年02期
8 李衛(wèi)東,賀昭澤;體育課程與理解[J];體育學刊;2003年05期
9 李文青;;杜威對“經(jīng)驗”的改造及其影響下的課程觀[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徐海鶯;;多元與求真:后現(xiàn)代課程理解述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費新安;;談?wù)劥榜{駛中的主動權(quán)[A];船舶大風浪中操縱(下冊)[C];2006年
2 張凌云;;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美好未來,,全面提高幼兒素質(zhì)教育——淺談幼兒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劉新科;;杜威教學思想的再認識(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段惠敏;;關(guān)注英語課堂點滴 逐步轉(zhuǎn)變教師角色——對英語課堂問候方式改變的案例反思[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nèi)蒙古卷)[C];2010年
5 ;前言[A];成長中的新型教師——山西省師范教育改革實踐與探索[C];2000年
6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閱讀培養(yǎng)[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7 張希敏;;機能實驗的改革勢在必行[A];中國生理學會第七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8 吳圓媛;;新課改下地理教學誤區(qū)及對策[A];湖北省地理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5年
9 王富平;;零度——“對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黃文虎;;高考改革芻議[A];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首屆“老有所為”論壇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智;補好“工作經(jīng)歷”這一課[N];鞍山日報 ;2009年
2 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 嚴育洪;教師應(yīng)鼓勵學生不盲從權(quán)威[N];江蘇教育報;2010年
3 鈕青詩東、特約通訊員陳永躍;把書本知識轉(zhuǎn)化為工作能力[N];解放軍報;2003年
4 楊明全;《理解課程》:超出常規(guī)說課程[N];中國教育報;2003年
5 曾令格;在文化整合中走向課程理解[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到基層去經(jīng)風雨長見識增才干[N];甘肅日報;2009年
7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 徐雁;今天我們?nèi)绾巍伴喿x”[N];新華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趙暉;“模擬社會”造就小小“實干家”[N];無錫日報;2009年
9 林澍;培養(yǎng)孩子實踐能力[N];潮州日報;2008年
10 朱堅 作者系西聯(lián)農(nóng)場副場長;調(diào)好“四劑” 提高綜合素質(zhì)[N];海南農(nóng)墾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中的自我關(guān)懷[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鮑道宏;教師課程理解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于龍;現(xiàn)代語文課程話語考論[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4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宏麗;人類學課程設(shè)計模式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廖輝;學校課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7 丁寧;黑格爾哲學中的證明原則[D];吉林大學;2010年
8 沈林;小學數(shù)學教師教科書解讀的影響因素及調(diào)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姚志敏;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課程執(zhí)行力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趙長林;科學課程及其變革的社會學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攀;農(nóng)村教師課程理解的問題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明;課程生成中的精神“相遇”[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王愛華;概念重建主義課程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武旭晶;活知識的本質(zhì)和形成[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汪小剛;基于“過程理論”的課程理解及其教學設(shè)計[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鵬輝;當代美國課程研究范式的轉(zhuǎn)型及對我國課程改革的啟示[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陳的非;“文革”期間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黃必超;農(nóng)村貧困地區(qū)中學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之探討[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建美;搭建歷史與生活的橋梁[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常鶴;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領(lǐng)悟課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1424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14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