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的教育意義——兼論杜威的相關教育思想
本文關鍵詞:欣賞的教育意義——兼論杜威的相關教育思想
【摘要】:以藝術欣賞為原型的欣賞過程在教育中也存在。欣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欣賞能擺脫機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獲得愉快的經驗,使書本上的理論標準成為生活中的實際標準,欣賞價值是任何學科學習的內在價值。學生在學習中的欣賞態(tài)度由"直接性""專心""虛心""責任心"等因素構成,通過藝術學科的專門訓練和增強各學科學習活動的藝術性,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欣賞態(tài)度。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 欣賞 教育意義 杜威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提起“欣賞”,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藝術欣賞,但本論題所研究的不是藝術欣賞,而是教育中學生以欣賞的態(tài)度參與學習,對所學知識、觀念和事實等進行的欣賞。欣賞不只限于文學、繪畫和音樂等藝術學科,而存在于所有學科的學習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教育作用,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它進行更充分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愛波;彼皆絕代才 形去留其神——歸有光與蒲松齡古文藝術相通論[J];蒲松齡研究;2002年03期
2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3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4 王海洋;;薛寶釵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評價[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5 鳳文學;畫見大象,不為斬刻之形──郭熙關于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一個美學命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 丁玲;韓拙《山水純全集》中“氣”的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7 朱志榮;論宗白華美學思想的貢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8 王念東;氣韻與文氣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9 高飛;空白與意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10 孫穎蓀;;《網頁制作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以建構主義為指導[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宋丹;俞書偉;;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卞敏;;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精神[A];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黃培清;;從《紅樓夢》詩歌的翻譯看譯詩三難[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4 王露茵;萬昌平;;信息社會中視覺圖像利弊解析[A];2004年工業(yè)設計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楚東曉;趙江洪;;基于原型的產品形態(tài)設計研究[A];2005年工業(yè)設計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朱琦;;基于TRIZ理論設計和營造心靈的空間[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7 章曉崗;陳靜瑤;;色彩通感與電視廣告創(chuàng)作[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紅霞;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郭錦玲;意蘊不同的經典[D];暨南大學;2001年
3 伍世昭;比較詩學視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D];暨南大學;2002年
4 葉幫義;北宋文人詞的雅化歷程[D];蘇州大學;2002年
5 彭文釗;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釋義性研究:理論與方法[D];黑龍江大學;2002年
6 向明禮;多酸藥物電子結構及其與抗腫瘤活性間的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7 張金梅;幼兒園戲劇綜合活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10 黃漢華;抽象與原型——音樂符號論[D];暨南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勝利;論文學的宇宙境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練小麗;電力系統(tǒng)工裝設計開發(fā)——論華北地區(qū)電力工裝色彩與款式設計[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1年
3 葛偉;新詩史上的流星雨——論“小詩運動”[D];河南大學;2001年
4 童偉;論文學價值[D];揚州大學;2001年
5 劉水平;精英藝術:神的誕生與隱退[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吳衛(wèi);東西方建設與文化模糊比較概述[D];湖南大學;2001年
7 熊琳;中國傳統(tǒng)沿水建筑形態(tài)初探[D];湖南大學;2001年
8 范慶偉;民間意識與臧克家的前期詩作[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呂強;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試論莊子的“逍遙游”[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王慶衛(wèi);論“氣韻”的藝術理念[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鐘祖榮;論學習方式及其變革的規(guī)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陳佑清;論活動與發(fā)展之間的相關對應性[J];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3 陳佑清;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及其選擇[J];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07期
4 陳佑清;知識學習的發(fā)展價值及其局限性[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娟;徐婷;;馬克思人學說對現(xiàn)代教育的意義[J];現(xiàn)代交際;2011年07期
2 金紅菊;;《論語》和諧意識及其現(xiàn)代教育意義探析[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1年02期
3 劉海波;;烈士陵園建設與教育文化的結合[J];技術與市場;2011年08期
4 楊文浩;李娟;;論《學記》中的教育思想[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8期
5 習紅英;;教師教學靠什么——個性化的實踐教學觀[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年07期
6 馬穎英;;校園環(huán)境文化建設新辨[J];遼寧教育;2011年06期
7 周靜;;家庭德育中的“榜樣”效用及存在問題[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趙德明;也談“以學生為本”[J];基礎教育;2004年08期
9 李亞東;;智慧型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現(xiàn)象學旨趣[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傅資云;;烏申斯基論習慣的道德意義和教育意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寧虹;;從跑道到跑的過程——課程改革新理念與教師專業(yè)化[A];第三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3 肖雁陽;;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構建素質教育氛圍[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一)[C];2009年
4 鄧素文;;杜威的興趣理論及其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永春;;內蒙古高校心理教育課程化模式的構建及實效性分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陳越;;心育主題班會的設計[A];全國德育教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王煥章;王麗;;家禮不能不敘——引導子女尊老愛幼[A];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實驗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8 鄒暉;;關于“親其師,信其道”的淺談[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三)[C];2009年
9 黃豐蘭;;疏導學生逆反心理[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10 ;比較孔子的中庸與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在當代教育上的現(xiàn)實意義[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占愛;淺議夏令營活動的教育意義[N];甘肅日報;2007年
2 木易;開展學生健康教育意義重大[N];潮州日報;2009年
3 丁永為 胡根林;杜威的課程哲學說了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王嬌萍;師德,你的詮釋如此厚重[N];工人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陳廣琳邋通訊員 謝晨;“給玻璃加點鋼”[N];深圳商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蘇婷;教師發(fā)展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路徑[N];中國教育報;2004年
7 洪良;淺談教師應具備的人格魅力[N];各界導報;2007年
8 翟晉玉;讓最優(yōu)秀的人當老師[N];中國教師報;2007年
9 井長水 本報記者 張惠君;讓學生當門衛(wèi)違背法律精神[N];法制日報;2006年
10 記者 柯楊;學生捐款謹防變味[N];河南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董吉賀;論“負面”教育的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朱光明;表揚與批評的意義[D];北京大學;2008年
3 鄧友超;論教育的理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吳曉蓉;儀式中的教育[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秋紅;論學習經驗的教育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趙聯(lián);體驗與教育[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羅珍;讓教育扎根生活[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建軍;基于生存論的教育意義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于洪燕;中西傳統(tǒng)“道德”概念的歷史演變及其現(xiàn)代教育意義[D];西南大學;2006年
6 張栩;一種整體的視角:華德福整體課程思想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紅博;師愛的情感現(xiàn)象學解讀[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8 榮翠紅;孔子成人思想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陳翠君;教育“發(fā)生”的故事[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李瑞國;任鴻雋科學思想及其教育意義[D];蘇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0574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57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