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空無課程”現(xiàn)象的社會學分析
本文關鍵詞:教科書“空無課程”現(xiàn)象的社會學分析
【摘要】:教科書是教育教學活動所使用的"法定"文本,是知識、價值觀等的載體。教科書中在發(fā)揮著對人類"共同文化"之傳承功能的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空無課程"現(xiàn)象,這種課程體系中的空無內(nèi)容并不僅僅是無知或者偶然遺漏的結(jié)果,而常常是人為安排的結(jié)果,并且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控制意味。以社會學的視角對教科書中"空無課程"現(xiàn)象進行分析,可以洞察"被空無"現(xiàn)象背后的涵義及后果,對教科書有更全面的認識。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空無課程 教科書 社會學分析
【分類號】:G420
【正文快照】: 教科書是課程內(nèi)容的重要來源,是進行教育教學的主要參考材料。因此,教科書所指涉的內(nèi)容對學生產(chǎn)生著重大影響。眾所周知,教科書內(nèi)容是人為選擇的結(jié)果,而由于教科書容量的有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及知識都能被選入其中,教科書在選取一些內(nèi)容的同時也必然意味著對另一些內(nèi)容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朱家瓏;;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科書文化價值的取向與構(gòu)成[J];江蘇教育研究;2008年21期
2 朱志勇;適應抑或超越?——我國小學、初中語文教科書內(nèi)容個體我價值取向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05期
3 魏婷婷;;“多”中的“少”:語文教材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以人教版和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03期
4 賀紹棟;;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視角探析教科書中的空無課程[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富興;;美國批判教育學的道德教育思想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2 李克建;;結(jié)構(gòu)主義教育研究:路向與譜系[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3 郭華;;論教學現(xiàn)實的社會建構(gòu)[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4期
4 李霞;隱蔽課程建設之簡要考察[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4年01期
5 黨瑋璽;楊彩虹;張學忠;;論新課標下體育教師的課程決策權力[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6 苗鳳華;張志敏;;新教育思潮影響下的數(shù)學課程理念[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7 黃萍;;新型知識觀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yè)課程知識的構(gòu)建思考[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8 郝明君;現(xiàn)代課程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9 郝明君;;論課程的政治向性[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孫玉文;鄒婷;;論權力滲透下的課程知識選擇[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易全勇;辛竹葉;;課程知識選擇與社會控制——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1949-1956)課程運營為個案[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林喜杰;;中國大陸與臺灣新詩教育之比較[A];新世紀中國新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鄧素文;;從提問方式看近現(xiàn)代課程知識價值觀的變遷[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何文勝;;語文出版社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價值取向研究[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常君睿;;地方課程中三對涉及課程價值取向的關系辨析[A];百川橫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萬力維;;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礙創(chuàng)造[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輝;教育:社會階層再生產(chǎn)的預演一項對H市兩所高中的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2 田菁;體育課程內(nèi)容資源開發(fā)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8年
3 王慧霞;西北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幫寨;意識形態(tài)視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變革[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6 李衛(wèi)東;大學內(nèi)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向永;信息技術課程價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師東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學思考[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光林;思想政治教育權力及其法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1年
2 特木其樂圖;蒙授中小學的管理理念與管理策略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曉文;城市初中教師從業(yè)動力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焦陽;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思考與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5 梁順意;從師生沖突看師生關系重建[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穎;小學數(shù)學教科書的社會學分析[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7 杭千波;基礎教育改革中教師“失語”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8 唐盈盈;民族貧困地區(qū)農(nóng)村基礎教育課程文化的特殊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賈濤;課改十年:教師課程觀念變革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10 盧妮娜;走向教育過程公平[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祖祥;;論教科書空無內(nèi)容的內(nèi)涵與類型[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6年04期
2 石鷗;李祖祥;;教科書的空無內(nèi)容與教師的應對[J];教師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3 吳康寧;教育的社會功能諸論述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4 朱家瓏;;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科書文化價值的取向與構(gòu)成[J];江蘇教育研究;2008年21期
5 吳永軍;中國大陸、香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的比較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11期
6 吳康寧,郝京華,吳永軍,劉云杉,胡宗仁,張行濤,朱志勇,王有升;課程的社會學研究簡論[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7 賀曉星;零度的寫作與零度的課程——論“后現(xiàn)代”教育社會學之意義與可能[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吳永軍;當代教育社會學研究趨向透視[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06期
9 魏婷婷;;“多”中的“少”:語文教材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以人教版和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03期
10 陳滔娜;;語文教材的文化分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天山;論教科書在亞洲教育中的作用[J];外國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2 沈曉敏;關于新媒體時代教科書的性質(zhì)與功能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3期
3 張錦弘;臺灣:教科書捉錯 老師可記功[J];基礎教育參考;2003年06期
4 諸惠芳;新一代教科書的標準[J];課程.教材.教法;1993年05期
5 ;論中國教科書的近代化[J];教育研究;1996年04期
6 張行濤;統(tǒng)攝、驅(qū)動與社會控制──教科書評審的社會學意義[J];教育科學;1999年04期
7 曉力;論德國的教科書管理[J];外國教育資料;2000年06期
8 王婷;教科書的負面性及對策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00年01期
9 劉德剛;花布教科書[J];班主任之友;2004年01期
10 王岳;美國重視教科書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1993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立德;;陸費逵教育思想試探[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2 鄭國民;;清末民初的白話語文教科書[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3 鄭國民;;清末民初的白話語文教科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劉立德;;陸費逵教育思想試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伍進;;校園亞文化群體—學生社團的社會學分析[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1世紀貴州社會發(fā)展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6 齊紅深;;偽滿洲國教科書的演變[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三)[C];2009年
7 齊紅深;;偽滿洲國教科書的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2)——日本侵華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諸惠芳;;外國教育史研究成果巡禮[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9 諸惠芳;;外國教育史研究成果巡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10 崔運武;;論辛亥革命與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歷史進程[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三)[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撰述;教科書狂加價 家長紛叫苦[N];亞太經(jīng)濟時報;2005年
2 記者 李珂;30個縣(區(qū))明年起循環(huán)使用教科書[N];福建日報;2008年
3 王連生 李在旺;民權縣推行教科書循環(huán)利用[N];商丘日報;2008年
4 本報駐羅馬記者 馬賽;意大利舊教科書市場交易火熱[N];光明日報;2009年
5 通訊員 章仙蹤 記者 段涵敏;部分教科書將循環(huán)使用[N];湖南日報;2008年
6 林洪 徐璐 范圣楠 高杰;教科書循環(huán),看江蘇怎么做?[N];中國環(huán)境報;2010年
7 記者 許小雄;今秋可獲免費教科書[N];石獅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曹霞;“有了免費教科書,再也不擔心輟學了”[N];經(jīng)濟日報.農(nóng)村版;2004年
9 本報記者 張荼縻 實習生 張媛媛;教科書循環(huán)使用期待完善細節(jié)[N];遵義日報;2009年
10 記者 王澤農(nóng);中央財政再撥69.4億元免費教科書資金[N];農(nóng)民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吳小鷗;清末民初教科書的啟蒙訴求[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艷霞;課程中的文化選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王文嵐;社會科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劉黔敏;德育學科課程:從理念到運行[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金京澤;韓國科學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齊梅;教育學原理學科科學化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凡堯;教科書功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2 任海賓;論教科書話語[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吳瑞祥;關于教科書分析與評價的理論探討[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廖鷹;教科書如何充分地體現(xiàn)課程標準[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蔡珍美;中國教科書重復使用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6 齊旭;近代教科書中的進化論敘述[D];南京大學;2011年
7 高水紅;教科書話語策略[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郭俊朝;陸費逵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9 黃育芳;清末廣雅書院變遷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志萍;1914-2000年的“教育概論”教科書[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0281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2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