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文化建設
本文關鍵詞:論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文化建設
更多相關文章: 新課程 新課程改革 教師文化 學校文化 合作文化
【摘要】: 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新課程背景下進行教師文化建設,有利于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能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有利于提升學校文化的品位,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學校管理效能。教師文化是一個歷史的動態(tài)發(fā)展范疇,是教師群體基于學校、課堂,通過特定的職業(yè)活動而形成的具有深刻時代印記的職業(yè)意識和職業(yè)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教師文化具有精神性、融合性、獨特性、可塑性等特征,具有導向、示范、凝聚和整合功能。 當前教師文化主要存在課程意識滯后、價值取向保守、文化心態(tài)封閉、文化變革惰性、合作意識淡薄和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文化要由他主文化轉變?yōu)樽灾魑幕?由文化實施轉變?yōu)槲幕芯?由個體文化轉變?yōu)楹献魑幕。教師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直接實施者和推動者,是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需要形成實踐、生成的課程意識,豐富交往、互動的教學方式,發(fā)展開放、合作的行為方式,關注總結、反思的發(fā)展路徑,營造民主、和諧的學術氛圍。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文化建設的主要策略有:建設堅實的物質(zhì)文化,健全合理的制度文化,塑造自然的合作文化、培育系統(tǒng)的學習文化、形成多維的評價文化,營造民主的對話文化。
【關鍵詞】:新課程 新課程改革 教師文化 學校文化 合作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G451.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7
- 導言:問題的提出7-11
- (一) 問題的緣由7
- (二) 問題的意義7-9
- (三)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簡要回顧9-10
- (四) 本研究主要使用文獻。歸納法、訪談法10-11
- 一、教師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特征11-15
- (一) 教師文化的內(nèi)涵11-12
- (二) 教師文化的類型12-13
- (三) 教師文化的特征13
- 1. 精神性13
- 2. 融合性13
- 3. 獨特性13
- 4. 可塑性13
- (四) 教師文化的功能13-15
- 1. 導向功能13-14
- 2. 示范功能14
- 3. 凝聚功能14
- 4. 整合功能14-15
-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文化的缺失與挑戰(zhàn)15-19
- (一) 課程意識的滯后15
- (二) 價值取向的保守15-16
- (三) 文化心態(tài)的封閉16
- (四) 文化變革的惰性16-17
- (五) 合作意識淡薄17-18
- 1. 派別之間的文化隔離17
- 2. 文化沖突中的自我中心17-18
- (六) 教學方式的單調(diào)18-19
- 三、新課程對教師文化的影響19-28
- (一) 他主文化——自主文化19-21
- 1. 專業(yè)的追隨者——專業(yè)的引領者20
- 2. 課程的執(zhí)行者——課程的開發(fā)者20-21
- 3. 被評價者——多元評價者21
- (二) 實施文化——研究文化21-23
- 1. 盲目實施者——反思實踐者21-22
- 2. 單純教學者——教學研究者22
- 3. 課程適應者——課程創(chuàng)生者22-23
- (三) 個體文化——合作文化23-28
- 1. 教師與教師的合作23-25
- 2. 教師與學生的合作25-27
- 3. 教師與其他人員的合作27-28
- 四、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文化的變革28-32
- (一) 實踐、生成的課程意識28-29
- (二) 交往、互動的教學方式29
- (三) 開放、合作的行為方式29-30
- (四) 總結、反思的發(fā)展路徑30-31
- (五) 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31-32
- 五、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文化建設的內(nèi)容和策略32-37
- (一) 建設堅實的物質(zhì)文化32
- (二) 健全合理的制度文化32-33
- (三) 塑造自然的合作文化33-34
- (四) 培育系統(tǒng)的學習文化34-35
- (五) 形成多維的評價文化35
- (六) 營造民主的對話文化35-37
- 結語37-38
- 參考文獻38-42
- 后記4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韞;;高中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合作學習的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2 譚小金;;重構學校文化 打造新型教師隊伍[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年07期
3 黃大龍;丁學東;;課程改革面臨的困惑及其思考[J];中學教育;2002年08期
4 張福平;;生物新課程中老師的適應性狀況[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年09期
5 張韞;;高中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合作學習的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6 代保民;;新課程改革,校長不可缺位[J];基礎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7 馬瑞光;;新課改理念下班級工作初探[J];成才之路;2011年18期
8 王廷連;;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育[J];新課程學習(上);2011年05期
9 文亞紅;;感悟新課程標準[J];新課程學習(中);2011年06期
10 喬娜;;教師角色轉變與新課程改革[J];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勤娣;尹東妹;;反思課程背景下數(shù)學教學[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2 宋慶發(fā);;春天的落葉讓人迷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傾向[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3 陳濤;;新課程下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郝文鳳;;新課程高中英語探究式學習模式初探[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5 燕興權;;試論課程改革中提高中學化學教師素質(zhì)的途徑[A];甘肅省化學會成立六十周年學術報告會暨二十三屆年會——第五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集[C];2003年
6 張志前;;新課程·新技術·新變革 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促進初中物理新課改的實踐及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楊子圣;;淺議課改中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8 郝健;;幾個語文教學現(xiàn)象留給我的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9 陸守明;;農(nóng)村中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10 唐炎;郭禮;禹文;;運用“黑箱”理論對體育新課程改革的審視[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保華;合作,是教師文化發(fā)展的方向[N];中國教師報;2010年
2 徐志純;明年高中力爭實行新課程改革[N];安徽日報;2004年
3 徐志純;新課程改革以農(nóng)村為重[N];安徽日報;2004年
4 教育部副部長 袁貴仁;為新課程改革提供有力師資保障[N];中國教育報;2005年
5 記者 李芳;我省明秋實施普高新課程改革[N];云南政協(xié)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溫淑敏 通訊員 黎力;“求思文化”助新課程改革揚帆遠航[N];天津教育報;2009年
7 宋維萌 吳潁惠 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張業(yè)強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史學貴 貴州省畢節(jié)實驗區(qū)教育局局長 單秀梅 人民大學附屬小學老師;新課程改革 讓教育走近實踐[N];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
8 市教育局供稿;我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學習考察報告[N];鄂爾多斯日報;2009年
9 吳秉健;我市小學新課程改革成效凸顯[N];韶關日報;2009年
10 楊杰 安陽市第二實驗中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以建設性思維推進新課程改革[N];安陽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玉賓;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合作文化的重建[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周海玲;制度下的教師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林存華;師生文化沖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余文森;個體知識與公共知識[D];西南大學;2007年
5 吳偉;職前教師教育中的學習環(huán)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慧霞;西北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張榮偉;教育共同體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蘇州大學;2006年
8 車麗娜;教師文化的嬗變與重建[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萬偉;亦續(xù)亦斷[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代建軍;論我國當前中小學課程運作機制的轉變[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品南;論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文化建設[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 丁曉龍;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文化構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3 段展華;組織行為學視角下農(nóng)村中學教師文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乃霞;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文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唐芬芬;教師文化的課堂透視[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6 胡健;X小學教師文化現(xiàn)象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白慶娟;教師合作文化構建的阻力及其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陳科頻;論教師文化的重建[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9 呼小明;新課程推進中高中生物教師適應狀況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趙書紅;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自主發(fā)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7203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720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