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教育
本文關鍵詞: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教育
【摘要】:本文旨在介紹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觀的思想,為反思我國當前的教育觀念提供相比較的參照體。
【作者單位】: 南通中學;
【關鍵詞】: 人本主義心理學 教育觀
【分類號】:G40-05;B84-067
【正文快照】: 1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界定2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chǎn)生及對教育的影響2.1西方社會變遷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chǎn)生的影響2.2西方教育思潮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觀產(chǎn)生的影響人本主義心理學雖已創(chuàng)立三十多年,但至今尚無公認的定義,國內(nèi)著名人本主義學家車文博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以人為本研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玉梅;高校英語教師的作用及素質(zhì)[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 吳雪梅,鄭海燕;探索新課程改革下教學評價的新形式[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4期
3 霍文華;;外語語言焦慮的探究及應對策略[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馬錦華;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中的心理測驗誤差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5 夏小剛;呂傳漢;;跨文化視野下中美學生數(shù)學思維差異的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6 楊明;體育教育專業(yè)大學生特質(zhì)焦慮水平的年級差異與專項差異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7 王曉東;王建華;高嶸;;學校武術教材建構模型及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11期
8 席海龍;王洪武;趙亮;潘泰陶;;我國U-15男子足球運動員非智力因素的調(diào)查與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9 何顯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實施分層教學的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1期
10 張小紅;;當代大學生學習動機現(xiàn)狀與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治國;網(wǎng)絡教育本質(zhì)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黃富峰;論道德思維[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付桂芳;自我調(diào)節(jié)學習結構模型的建構[D];吉林大學;2004年
4 王立仁;德育價值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云奔;教學公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陶紅;教育價值觀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呂明臣;話語意義的建構:言語交際過程中主體的認知加工[D];吉林大學;2005年
8 燕良軾;教學的生命視野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劉革平;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的遠程學習評價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胡克祖;3~6歲幼兒好奇心結構、發(fā)展特點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牧華;生態(tài)主義課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劉新來;英語雙重交互活動教學法實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傅紅;新世紀高校素質(zhì)教育以德為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杜敏;中小學網(wǎng)絡教育資源生存透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白麗英;畬族家庭環(huán)境狀況及其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宋海娟;創(chuàng)新型科技人才的創(chuàng)造心理分析及培養(yǎng)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曲新藝;體育院系速滑實踐課引入合作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8 韓凝華;湖北省部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調(diào)查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紅艷;論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教師的角色轉(zhuǎn)換[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陳麗;青少年強迫癥狀的特點及其認知歸因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陶紅;;透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育價值觀[J];清遠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麻彥坤;黎瀟瀟;;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研究的不朽豐碑——《車文博文集》評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郭玉斌;;活出真我[J];大眾心理學;2008年09期
4 李耀宗;;探尋品德心理發(fā)展的動力——從心理學流派入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5 沈?qū)?;奧爾波特及人格心理學[J];大眾心理學;2006年02期
6 李湘祁;黃建偉;;試析比較視野中斯騰伯格的英才教育觀[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郭晗;;探索“愛”的真諦——哈利·哈洛[J];大眾心理學;2011年07期
8 王燕云;;論馬斯洛需求層次和自我實現(xiàn)[J];文學教育(中);2011年08期
9 劉桂芬;;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團體心理咨詢中的運用[J];廣西教育;2011年18期
10 郝恒;;試論中國古代科學觀及其對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影響[J];社會心理科學;2011年Z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內(nèi)在邏輯及其未來走向[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2 趙春音;;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造觀研究[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3 王健;張大均;;人本心理學教育思想研究及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彭運石;孟娟;;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方案[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夏倩倩;;陸王“心學”心理學意義微探[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張玉芬;;淺談教師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7 趙艷萍;;青少年網(wǎng)絡行為失范的心理原因分析與對策[A];河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9年
8 郝振;崔麗娟;;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狀況及其保護性因子作用探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張雅君;;基于學生個性培養(yǎng)的心理學教學模式初探[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年會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楊曉旭;幼兒社會性行為的培養(yǎng)[N];銅仁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劉芬;他們?yōu)楹蜗矚g自殘[N];北京科技報;2005年
3 高嵐 申荷永;中國文化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N];光明日報;2000年
4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李曉巍;男孩 你為何沉默寡言[N];中國教育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沈崢嶸;“心理問題”往往不是問題[N];新華日報;2009年
6 陳彪;奧爾波特[N];中國民族報;2011年
7 江蘇省邳州市土山高級中學 胡洪興;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N];學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張勇;西方心理學人文取向的生成與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于淼;現(xiàn)象學創(chuàng)造力研究的方法論解析[D];東北大學;2010年
3 任俊;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4 魏萍;西方心理學的馬克思主義取向新進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方雙虎;整合與分化—威廉·詹姆斯與現(xiàn)代心理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崔光輝;走向真實的世界[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舒躍育;心理動力系統(tǒng)與心理學的目的論原則[D];吉林大學;2012年
8 劉將;個體心理學的思想譜系與理論建構[D];吉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宏;試析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科學觀[D];山東大學;2006年
2 徐殿哲;構建人本主義與儒家模式相結合的當代中國人格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周建文;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哲學重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徐偉;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幼兒教師角色轉(zhuǎn)變的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宋明麗;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哲學底蘊[D];黑龍江大學;2006年
6 許孝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人的本質(zhì)觀的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7 劉殊芳;晉江市中小學教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觀的調(diào)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8 石文山;實踐 智慧與健康[D];揚州大學;2004年
9 嚴亮;尼采的心理學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吳麗君;馬斯洛人性理論初探[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6030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60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