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設及其意義
本文關鍵詞: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設及其意義
【摘要】:傳統(tǒng)教育史學強調(diào)要在搜集史料上下工夫,似乎不窮盡史料就不能有發(fā)言權。而本文認為,教育史研究當然要搜集材料,然而史料無論多么豐富,它本身卻并不構成真正完備的教育史知識。史料并不是史學,單單史實本身不可能自發(fā)地或自動地形成教育史學,最后賦予史料以生命的或者使史料成為教育史學的,是要靠教育史家的思想。任何一種教育史敘述或解說,不可避免地是根據(jù)某種哲學的前提假設出發(fā)的。作者試圖通過美國教育史學史上的兩位著名代表人物的比較以說明上述觀點。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教育史研究 前提假設 美國教育史學
【分類號】:G40-09
【正文快照】: 歷史學雖然是人類最古老的一門學問,但是到了近代,比起其他科學之突飛猛進,卻顯得瞠乎其后,望塵莫及。長期以來,歷史學被看作只是記述之學,單憑記誦為功,因而其學術地位一直被置于推理之學和創(chuàng)造之學的下面。其實,這不過是一種誤解,因為歷史學家的敘述也有其自己的邏輯思維,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廣智;;歷史學家的時代使命與學術職責——呂西安·費弗爾和他的“河山之戀”[J];安徽史學;2011年03期
2 姜國鈞;斷裂與綿延:中西教育周期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3 劉瑞;;淺談歷史學的人類學轉向:歷史人類學[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9期
4 王科;;馬克·布洛赫“倒溯法”探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12期
5 溫潘亞 ,許振敏;文學史:詩學視野中的重構[J];吳中學刊;1997年01期
6 侯松濤;;中共黨史研究:多學科研究方法的綜合審視[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9年01期
7 周兵;心理與心態(tài)──論西方心理歷史學兩大主要流派[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8 張廣智;關于馬克思主義史學遺產(chǎn)傳承中的幾個問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蔡鴻生;清代廣州行商的西洋觀——潘有度《西洋雜詠》評說[J];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10 趙紅宇;社會生活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意義[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行龍;;中國社會史研究向何處去[A];社會史研究之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C];2009年
2 范智紅;;從小說寫作看蕭紅的世界觀與人生觀[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何新華;夷夏之間:對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4 殷俊玲;盛世繁華[D];山西大學;2005年
5 哈斯巴根;18—20世紀前期鄂爾多斯農(nóng)牧交錯區(qū)域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6 張俊峰;明清以來洪洞水利與社會變遷[D];山西大學;2006年
7 司洪昌;嵌入村莊的學校[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眾;1950~1957年的退役軍人就業(yè)安置[D];山東大學;2007年
9 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勝利;現(xiàn)代性追求與民族性建構[D];復旦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芳華;卡洛·金茲堡微觀史學思想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2 唐潔;跨越邊界——美國明代社會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玉芳;馬克·布洛赫:比較史學的理論和實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小忠;20世紀西方歷史相對主義論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5 徐慶紅;閩東聚落社會史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6 賀華;視像時代的圖像學[D];中央美術學院;2008年
7 張茜;皮埃爾·布爾迪厄對當代西方新文化史的影響初探[D];浙江大學;2008年
8 李紅梅;高校碩士學位論文質(zhì)量監(jiān)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9 潘登;歷史性突發(fā)事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10 郭琪;論文本異化與歷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少剛;;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育史研究——安徽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綜述[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教育活動史與教育史學科建設[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01期
3 孔祥愛;廣少奎;;研究教育活動史的意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01期
4 張斗和;;無理而妙的“奇設”[J];初中生必讀;2011年03期
5 田志馥;;《閩東教育史述略》評介[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肖菊梅;張杰;;“文學”介入“歷史”的反思——讀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劉來兵;;實踐唯物主義視野下的教育活動史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01期
8 姜佳英;;論新公共管理中的前提假設在公共部門的適用性[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王雷教授社會教育與教育遺產(chǎn)研究成果[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本刊編輯部;;本刊稿約[J];教育與職業(yè);2011年2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閻國華;;關于“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幾點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2 劉海峰;;在教育與歷史之間——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3 施克燦;;中國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證問題[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4 許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學觀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5 江銘;;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6 陳桂生;;略論中國教育史研究中的“以今度古”現(xiàn)象[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7 李愛萍;;西方教育史研究模式演變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王文寶;;中央教科所教育史研究室20年回顧與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劉海峰;;高等教育史研究三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10 許國春;;對近年中國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法奇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觀念與方法:外國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新路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金林祥;共和國教育史研究的新篇章[N];光明日報;2003年
3 楊孔熾;關于教育史研究的價值問題[N];光明日報;2005年
4 何東昌;為共和國教育史研究奠基[N];中國教育報;2003年
5 顧佳怡 記者 雙生;《南京教育史》舉行首發(fā)式[N];南京日報;2007年
6 艾春榮,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終身教授,上海財經(jīng)大學統(tǒng)計與管理學院院長。;經(jīng)濟科學的局限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衛(wèi)興華;兩大理論體系孰優(yōu)孰劣?[N];光明日報;2010年
8 王晨;隱藏在詞條下的知識演進:百科全書中的前沿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6年
9 金林祥邋董美英;歷史在對話中流淌[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劉昕;打破“大鍋飯” 留住“小鍋飯”[N];組織人事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增國;近代中醫(yī)學校教育史的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于珍;近代上海同鄉(xiāng)組織與移民教育研究(1843-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韓宇霞;廣東近代中醫(yī)學校教育史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4 周驚濤;海洋史視野下明清閩臺區(qū)域的教育發(fā)展與社會變遷[D];廈門大學;2008年
5 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司洪昌;嵌入村莊的學校[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袁媛;熱鬧而寂寞的鄉(xiāng)村教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周寧;地緣與學緣: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復旦大學;2007年
9 張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資源籌措配置的歷史地理學分析(1644-1911年)[D];復旦大學;2008年
10 王強;理想與現(xiàn)實:美國農(nóng)村普及教育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麗娜;主體間性理論與現(xiàn)代管理學的前提假設[D];西北大學;2001年
2 傘曉輝;計算機科學教育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李春艷;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業(yè)績評價理論及指標體系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5年
4 崔麗君;宋代江西教育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5 鄭娟娟;論近代教會教育在安徽的發(fā)展[D];安徽大學;2007年
6 宋臻垠;兩漢時期西南地區(qū)的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7 徐晶;古代日本的中國語教育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談曉奇;克雷明教育生態(tài)學理論述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劉強;1927-1937年安徽教師群體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10 王艷;1912—1927年北京地區(qū)的中學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5712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57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