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改課改論文 >

公共生活:個人幸福實現(xiàn)的場域——重申亞里士多德的教育幸福觀

發(fā)布時間:2017-07-18 02:30

  本文關鍵詞:公共生活:個人幸福實現(xiàn)的場域——重申亞里士多德的教育幸福觀


  更多相關文章: 亞里士多德 教育幸福觀 理智德性 倫理德性 公共生活領域 幸福生活 尼各馬科倫理學 城邦 生活實踐 實現(xiàn)


【摘要】:亞里士多德一方面認為幸福是一種合乎德性的生活實踐,一方面認為真正的幸福在于沉思。而事實上,在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思辨并不是與倫理德性生活所不相同的另一種生活。人的幸福的實現(xiàn)離不開展現(xiàn)優(yōu)秀與高貴德性的公共生活。教育在關懷個人美善的幸福生活實現(xiàn)的同時,應當更加關心實現(xiàn)個人幸福生活的公共生活場域。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 教育幸福觀 理智德性 倫理德性 公共生活領域 幸福生活 尼各馬科倫理學 城邦 生活實踐 實現(xiàn)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當前,關于教育與幸福關系的許多研究都把亞里士多德作為重要的思想源頭,或征引《尼各馬科倫理學》中關于幸福與德性關系的論述,,批判現(xiàn)代人的功利主義幸福觀;或強調(diào)亞里士多德關于幸福生活的三項善因:外在善、軀體善以及靈魂善,提出幸福生活應追求物質(zhì)與精神的和諧統(tǒng)一。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海;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觀[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6期

2 張傳有,劉科;明智——一個道德的人必備的理智德性[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王能昌,海默;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4 苗力田;品質(zhì)、德性與幸!獊喞锸慷嗟逻x集《倫理學卷》前言[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05期

5 王國銀;;試論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趙海琦;亞里士多德的科技倫理思想[J];中州學刊;1995年01期

7 王曉剛;亞里士多德的德富觀[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8 余紀元;亞里士多德:作為存在的存在[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3年04期

9 梁曉杰;“中庸之道”:中西倫理學互鑒[J];學術月刊;2005年07期

10 倪健民;略論亞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J];浙江學刊;198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文海鴻;張利芳;;亞里士多德的特稱和不定稱芻議[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2 劉科;;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中的實踐智慧[A];首屆國際道德哲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倪梁康;;舍勒現(xiàn)象學倫理學中的“倫常明察”[A];“現(xiàn)象學與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中國現(xiàn)象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李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觀探析及其當代價值[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顏青山;;“德性測不準”現(xiàn)象與德性的實在性[A];首屆國際道德哲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郝劉祥;;中世紀希臘科學的傳播及其與宗教的關系[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7 高秉江;;亞里士多德contemplation的宗教層面[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畢富生;劉愛河;;亞里士多德的真理觀評析[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9 姚介厚;;經(jīng)院哲學中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和柏拉圖主義之論爭[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張家龍;;亞里士多德模態(tài)命題理論的現(xiàn)代解析[A];第二屆海峽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專輯[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施瓦賓;從亞里士多德到麥克林托克[N];科學時報;2009年

2 雷思溫;“萬學之王”亞里士多德[N];中國審計報;2004年

3 王渝生;“人類導師”亞里士多德[N];大眾科技報;2003年

4 宋斌 南開大學哲學系;“人間”取象與類邏輯: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體系的核心要素[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唐文佩 北京大學醫(yī)學人文研究院;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復興與近代西方科學的興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 周永生邋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博士生 胡亞多;學生的快樂是一種學力[N];中國教育報;2008年

7 北京人民警察學院 方衛(wèi)軍;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8 張熙照 趙娟鵑;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N];吉林日報;2003年

9 孫小禮;邏輯·幾何·亞里士多德[N];學習時報;2006年

10 秦德君;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N];學習時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熊文馳;城邦共和政治與德性行動[D];復旦大學;2006年

2 周邁;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中的存在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王濤;朝向善:對亞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論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4 金建偉;亞里士多德自然目的論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5 李志強;公元前6-前3世紀中西方語言學的萌芽[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志慶;托馬斯·阿奎那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7 王寅麗;在哲學與政治之間: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8 秦越存;追尋美德之路[D];黑龍江大學;2006年

9 羅伯中;20世紀之交的英美關系問題的哲學爭論[D];復旦大學;2006年

10 王毓紅;歷時與共時:《文心雕龍》與《詩學》體裁理論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香花;重讀亞里士多德之德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周雯;亞里士多德“幸福論”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3 衛(wèi)偉;評亞里士多德的自然觀念[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劉玉鵬;論亞里士多德實體學說中的形式問題[D];四川大學;2003年

5 陳天梅;論亞里士多德的兩種幸福觀[D];四川大學;2006年

6 張高宏;亞里士多德的存在學及其對海德格爾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3年

7 楊軍;弗雷格求真思想的啟迪[D];山西大學;2006年

8 王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說比較[D];湘潭大學;2001年

9 趙晶;亞里士多德的公民觀[D];吉林大學;2006年

10 呂振;孔子中庸思想與亞里士多德中道德觀比較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55567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55567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3b1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