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1年,新一輪課程改革決策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告別了實施幾十年的舊教育模式,進入新的教育發(fā)展階段。然而,伴隨著新課程的推進,在課程改革的實施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許多諸如形式化、極端化、表演化等堪為人憂的問題。經過了幾年新課程實施后,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不是變得越來越適應,而是表現(xiàn)得越來越不適應,甚至有些教師在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對新課程開始產生疏離、排斥和倦怠。教師是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課程設計得再完美,如果不被教師所接受和內化,不變成教師切實的教學行為,也會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明確教師緣何會在新課程實施中表現(xiàn)出如此之多的消極態(tài)度和行為,其背后的影響和制約因素是什么,我們應如何看待這些消極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我們正確理解教師的行為和態(tài)度、理解新課程在實施中所遭遇的挫折與阻抗,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促進課程改革的順利推行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而從文化的視角出發(fā),所有這些問題可以看作是文化適應的問題,即教師在新課程文化與原有教育文化之間矛盾、沖突、融合轉化過程中的適應問題。 第一部分引論。說明了選題的依據(jù),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了詳細介紹,檢討了現(xiàn)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闡明了本研究的目的與價值。 第二部分文化與文化適應釋義。通過對有關文化的定義及文化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陳述,確立了本研究的基本認識立場、分析框架和方法。通過對文化人類學、跨文化心理學中有關文化適應概念、文化適應階段、文化適應方式等的陳述,為明確課程改革的文化適應內涵提供了依據(jù)。 第三部分課程改革中的文化適應問題界定。西方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跨文化心理學家對文化適應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移民、難民、旅居工作者對移入國家主流文化的適應,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中文化劇烈變遷的適應問題。本部分則意在闡明課程改革的文化適應問題之內涵,即特指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由引進產生于別國的教育理論所引發(fā)的教育文化變遷,與原有的教育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融合轉化過程中的適應問題。這里的文化適應包括不同層面,既有學校整體的文化適應問題,也有教師和學生的適應問題,甚至有家長和社會各個方面對教育文化變遷的適應問題,而我們運思的重點在于研究教師的文化適應問題。 第四部分課程改革中文化適應問題的現(xiàn)實考察。在本部分,首先對現(xiàn)實考察的目的、采用方法的理由、研究樣本的選擇、資料收集的方法與過程以及研究效度的保證進行了說明。其次,對教師文化適應方式的調查問卷進行了分析。從問卷分析結果來看,教師對新課程文化所采取的適應方式主要有同化、分離和邊緣化。第三,為了檢驗和提高研究的效度,對學校進行了實地的人類學考察,主要以觀察記錄課堂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訪談為主。根據(jù)實地觀察和分析所獲得的實證資料,我們認為教師在面對原有教育文化與新課程文化之間的沖突,主要采取了邊緣化或分離的適應方式。 第五部分課程改革中文化適應問題的歸因分析。教師采取分離或邊緣化的文化適應方式,背后必然受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明確這些影響和制約因素,有益于我們理解教師緣何會在課程改革中采取分離或邊緣化的態(tài)度和行為,從而可以為確立促進新課程文化建設的方略提供依據(jù)。結合問卷調查和教師訪談發(fā)現(xiàn),教師自我歸因傾向于外部歸因,即將主要原因歸之于時間和精力投入不足、教師培訓不到位、班級規(guī)模過大、課程資源匱乏以及考試評價制度滯后等。從教師歸因出發(fā),其實質也反映了我國現(xiàn)有不發(fā)達的物質文化、集權化的制度文化與引進理論原產地的物質、制度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不相適應,不可否認,這些因素對教師而言,確是影響他們對新課程文化積極適應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還存在著更為深層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雖未被教師所感知,但卻發(fā)揮著極其強大的作用,左右著教師實際的態(tài)度和行為,這些深層因素就在于中西兩種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所導致教育文化之間的差異。 第六部分課程改革文化適應問題的反思。關注課程改革中的文化適應問題,并對教師所采取的文化適應方式進行考察與分析,其意并不在于對引進理論進行優(yōu)與劣的價值判斷,也不在于否定引進、借鑒行為本身的意義,更不在于就此對課改進行成功與否的診斷。對課程改革文化適應問題的探討,意在促使我們對課程改革中所存在的知識與文化疏離、改革與傳統(tǒng)疏離等弊端進行反思,以獲致一些有啟發(fā)性的認識,尋求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G423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段兆兵;;雙向適應:漸進式課程改革的可行性路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趙春杰;;《采購與供應管理》課程教學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26期
3 郭然;;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宏微觀經濟學》開放教學探索[J];經濟師;2008年11期
4 羅燁鈳;;淺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課程文化的構建[J];科技致富向導;2012年36期
5 顧翔;;試談高中語文的主流文化導向[J];語文天地;201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金建生;中小學教師領導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艷紅;東鄉(xiāng)族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星霞;學校發(fā)展變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易斌;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變革研究(1978~2008)[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崔艷艷;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環(huán)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倪瀟;中外合作辦學課程實施的文化適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強瑞芬;中美高中選修課的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影;農村小學教師的新課程文化適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4 景麗麗;高中語文教學中外國作品選材及教學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冬敏;教師職業(yè)倦怠的成因與解決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葛瑾;社會發(fā)展目標下初中音樂多元課程文化構建[D];揚州大學;2010年
7 楊志娟;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地區(qū)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文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8 侯首輝;內地西藏班(校)學生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9 劉惠娟;班級管理共同體及其建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10 范琳娜;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
27317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731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