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正清的中國史觀及其中國學研究探析
本文關鍵詞:費正清的中國史觀及其中國學研究探析
【摘要】:費正清是美國人審視中國的一扇窗口。基于基督教、馬克斯·韋伯、湯因比、年鑒學派等思潮的共同影響,費正清在其研究中從文化的視角來對中國歷史發(fā)展、西方的侵略,以及中國的現代化進行了研究,形成了費正清中國史觀。其著作與理論觀點不僅向普通的美國人展示了中國這一文明古國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引領美國中國學研究模式的擅變,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美國的對華政策。
【作者單位】: 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費正清 中國史觀 美國中國學
【基金】:福州大學2014年度社科科研扶持基金資助項目:跨文化視野下費正清的中國形象(項目編號:14SKF26)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費正清是一位漢學研究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術研究者,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沖擊—反應論”成為西方中心論的代表性觀點,主導了當時美國對華理論研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美國政界和公眾對中國的態(tài)度、看法以及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費正清的研究范式也為后來的漢學研究提供了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桂鈿;日本的中國學研究[J];哲學動態(tài);2004年01期
2 裴宜理,黃育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的中國學研究:50年[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3 高永根,吳蓮姬;韓國的中國學研究動向與課題[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4 何培忠;日本中國學研究考察記(一)——訪中國研究所[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5 于文蘭;從成果統計看俄羅斯中國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特點[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6 欣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外中國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紀要[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7 汝信;開拓進取,促進國外中國學研究的發(fā)展[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8 李慎明;努力加強國外中國學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9 霓;澳大利亞的中國學研究課題(2004)[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10 M.莫漢蒂,山佳;中國學研究:印度學者的觀點[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李今山;;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學研究[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2 曹景文;;中國學研究在英國[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3 梁怡;;淺談海外中國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A];中國近現代史料專題研究[C];2011年
4 熊月之;周武;;邁向繁榮的海外中國學[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上)[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何馨;積極推進國外中國學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2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 蔡武;中國學研究與科學發(fā)展觀[N];解放日報;2006年
3 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 韋磊;從《當代美國的“顯學”》反思美國現代中國學研究[N];北京日報;2008年
4 吳原元 華東師范大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海外中國學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記者 田曉玲;首次頒發(fā)中國學研究貢獻獎[N];文匯報;2010年
6 劉宏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教授、中山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當代海外中國學研究的特征和轉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文和;日本的中國學研究活躍[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王宏宇;開啟國外中國學研究新里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胡言午;中國學研究關注中國經驗的獨特價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10 本報實習記者 張尼;世界中國學研究更關注現實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白云飛;蘇聯中國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2 胡再德;澳大利亞中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劉艷艷;賴德烈的中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吳成領;恒慕義的中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命一;論韓書瑞中國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4 楊儒;冷戰(zhàn)后美國中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潘晟;美國漢學家梅維恒的變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9802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980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