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與清華最初的學術(shù)因緣——關于《國學小史》的考察
本文關鍵詞:梁啟超與清華最初的學術(shù)因緣——關于《國學小史》的考察
【摘要】:1920年12月梁啟超在清華學校開講的"國學小史",實為其由政治家向?qū)W者生涯轉(zhuǎn)變的重要標志。不過,此次講學在以資料翔實著稱的《梁啟超年譜長編》中少有的缺失,以及講義的不見收于《飲冰室合集》,都使梁氏與清華這段最初的學術(shù)因緣長期被埋沒。筆者根據(jù)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的《國學小史》部分章節(jié)手稿,加以《飲冰室合集》"專集"中的相關論著,不但復原出講義全貌,并進而以對勘的方式,將《國學小史》放置在梁啟超自身前后的學術(shù)脈絡及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對話的現(xiàn)實語境中,意在揭示梁氏先期研究為講學所作的鋪墊,同胡適的競爭對不斷完善論說的推進作用,以及全稿由"知識論"與"人生觀"出發(fā)的兩個基本觀察點與梁氏有意向后者的傾斜。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中文系;
【關鍵詞】: 梁啟超 《國學小史》 胡適 知識論 人生觀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梁啟超與清華淵源甚深,久已為大眾知曉。尤其是晚年作為著名的四大導師之一,執(zhí)教研究院國學門(一般稱為“國學院”),更成就了一段學界傳奇。而察其最初因緣,則可追溯到1914年。1914年11月5日,梁啟超在清華發(fā)表了題為“君子”的演說,其中以《周易》乾坤二卦之“天行健,君子以自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文玖;;梁啟超、胡適、郭沫若史學特點之比較及其學術(shù)關聯(lián)[J];史學史研究;2011年03期
2 羅思鼎;;評周谷城所謂“張之洞—梁啟超—胡適”的道路[J];學術(shù)月刊;1965年02期
3 胡曉;;梁啟超、胡適、李大釗歷史觀比較[J];安徽史學;1993年02期
4 張越;“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之爭與文化史觀[J];史學史研究;2004年03期
5 張書學;胡適史學方法論再認識[J];齊魯學刊;1995年04期
6 王學典;;歐洲漢學與美國中國學對峙下的民國史學界[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5期
7 華聞;;書訊:《梁啟超與護國戰(zhàn)爭》一書出版[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8 張書學;梁啟超晚年史學思想再認識[J];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9 朱慧穎;梁啟超的歷史教學思想與實踐[J];歷史教學問題;2001年01期
10 王健;梁啟超史學認識論之探析[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手代木有兒;;梁啟超的史界革命與明治時期的歷史學——關于晚清的進化論和歷史觀[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2 張海晏;;杜威的歷史方法及胡適對它的詮釋與應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3 羅檢秋;;清末民初考據(jù)學方法的發(fā)展[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4 宋學勤;;“梁啟超式的輸入”的真意義——兼論中西史學文化的接軌與融合[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5 江湄;;“新史學”之“新”義——梁啟超“人群進化之因果”觀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6 楊瑞;;科學思想在史學領域的興起與進取:從梁啟超到傅斯年[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武守志;;史學三家議[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論文集[C];2004年
8 李銳;;顧頡剛先生的“層累說”與經(jīng)學史上的一個問題[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9 張麗珠;;獨立于時風眾勢外的全祖望史學精神[A];浙東學術(shù)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張進;;梁啟超的“活態(tài)”史學與“三界革命”[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宗剛;胡先殨與胡適:“兩個反對的朋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王也揚;歷史能否作為科學來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8年
3 莊桂成 岳凱華;梁啟超的進化論世界觀[N];光明日報;2005年
4 張曉唯;胡適與錢穆[N];團結(jié)報;2000年
5 光明日報高級編輯 馬寶珠;史學與新聞[N];北京日報;2008年
6 劉文楠;并非實錄的“實錄”[N];文匯報;2010年
7 新疆博湖縣博湖中學 袁曉滿;梁啟超進化史觀對歷史的影響[N];巴音郭楞日報;2009年
8 李喜所;梁啟超晚年對中國文化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3年
9 歷史學教授 羅志田;凡眼觀真說胡適[N];南方周末;2010年
10 賈小葉;第一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N];光明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流愛;“平生懷抱在新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石瑩麗;梁啟超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3 盛韻;觀念與材料[D];復旦大學;2008年
4 姜萌;族群意識與歷史書寫[D];山東大學;2011年
5 朱慈恩;20世紀上半期通俗史學述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董恩強;新考據(jù)學派:學術(shù)與思想(1919—1949)[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黃磊;歷史循環(huán)論和他者[D];復旦大學;2008年
8 朱發(fā)建;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鄭先興;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瑩;梁啟超“新史學”觀念生成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莊永燕;淺析梁啟超的新史學理論及其在清學史研究中的運用[D];浙江大學;2008年
3 徐風蘭;《中國歷史研究法》與《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之比較[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4 安尊華;試論梁啟超的史料思想[D];貴州師范大學;2005年
5 崔昆侖;胡適歷史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6 顏娜;梁啟超史學認識論思想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姜萌;從“新史學”到“新漢學”[D];山東大學;2007年
8 朱靖偉;近代學者眼中的乾嘉學派形象[D];山東大學;2009年
9 劉冬蕊;章學誠與中國史學的近代轉(zhuǎn)型[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10 馬詩書;梁啟超與乾嘉學派關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8039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80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