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禮治左”到“援古經世”—清代儀征劉氏《左傳》家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07 17:13
本文關鍵詞:從“以禮治左”到“援古經世”—清代儀征劉氏《左傳》家學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家學 《左傳》學 治經方法 “援古經世” 清代學術史
【摘要】: 論文以儀征劉氏家學為研究對象,以《左傳》學為中心,試圖通過對人物學術與思想的分析,揭示某些規(guī)律。經過考察研究,筆者認為劉氏家學經歷了從“以禮治《左》”到“援古經世”這一轉變,文章圍繞這一轉變,分析其表現(xiàn)及其形成原因,認為劉文淇奠定家學,劉師培以之論政,這與中國以學論政傳統(tǒng)密切相關。 筆者綜述劉氏家學研究現(xiàn)狀之后,檢討存在的問題,陳述研究緣起與研究價值,闡明了研究方法與論文框架。接著考察劉氏學人學行,分析劉氏四世學術變化與發(fā)展。劉文淇開創(chuàng)一門四世之《左傳》學,其學延續(xù)樸學之風。劉毓崧精于史部與諸子,論學通達。劉壽曾固守已頹之漢學,力圖完成家傳之學。劉師培聰明絕倫,于治《左傳》的同時以之論政,不乏現(xiàn)代意識。文章分析了社會背景,討論劉氏家族所處地域環(huán)境、人際交流、生存方式等因素對于他們學術的影響。通過對其著述系統(tǒng)地考察,可以看出劉氏學人精于《左傳》學與禮學;最后歸納他們各自不同的治學特點。本論文通過專書和專人研究相結合,試圖對劉氏《左傳》學進行一個系統(tǒng)而完整的考察。專書研究對《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一書進行深入系統(tǒng)分析,包括該書編纂、體例、作者以及各人疏證特色,思想內容以及得失評價。論文厘清以往研究籠統(tǒng)將此書歸功于劉文淇的說法,指出劉氏四世學人對此書都有貢獻。劉文淇奠定基本框架,劉毓崧學術會通,劉壽曾守成為多,劉師培總其大成。專人研究,分析劉師培治學的現(xiàn)代蛻變。他思想上多變,但其未變的是對國學的熱愛,他的轉變很多時候都以“援古經世”為原則。清代《左傳》學面臨著挑戰(zhàn),文章從這一背景下探討劉師培研究《左傳》的動力與成就,指出他不僅理清了《左傳》學史,進而論證了其合法性;而且吸取今文經學的義例方法,為《左傳》學建立了完整的理論構架。他試圖糾合傳統(tǒng)學術的分歧,但是隨著現(xiàn)代學術觀念與學科的建立,他的努力無果而終。最后筆者對劉氏家族、家學的近代命運以及清代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總結。以劉氏家族為代表,從治學方法論角度討論分析清儒治經方法!段褰浥f疏考正》是劉氏家族相承完成的《左傳》學工程之一,總結其方法,闡明劉氏《左傳》學的發(fā)生原因與發(fā)展方向。在清代晚期,經學已經從“經世致用”轉移到“經明行修”。清代學者試圖恢復經典的最初面貌,但經學上的“實事求是”不能滿足現(xiàn)實需要,最終為時代所拋棄。 論文既有文獻、版本等的考察,又有社會思想的討論,而最終目的則是由此個案考察學術走向。論文將專書研究和專人研究結合在一起,以傳統(tǒng)的文獻考據為規(guī)矩,用數(shù)字統(tǒng)計與表格等方法,論說力求做到簡潔且有說服力,理論爭取做到穩(wěn)妥而有創(chuàng)見。 為簡便展示劉氏家學歷程與交游情況,特在文后附錄《劉氏家族譜系略表》、《劉氏家族學譜簡編》、《劉氏學人交游表》、《劉文淇書札四通》。
【關鍵詞】:家學 《左傳》學 治經方法 “援古經世” 清代學術史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249
【目錄】:
- 中文提要2-3
- Abstract3-10
- 導論10-25
- 第一節(jié)、清代儀征劉氏家學研究現(xiàn)狀10-21
- 一、劉氏家學系統(tǒng)研究10-13
- 二、劉氏學人專人研究13-21
- (一) 劉文淇13-15
- (二) 劉毓崧15
- (三) 劉壽曾15
- (四) 劉師培15-21
- 1、生平交游16-17
- 2、學術思想17-18
- 3、政治思想18-19
- 4、著述整理19-21
- 第二節(jié)、研究緣起與設想21-25
- 一、研究緣起與目的21-22
- 二、研究方法與框架22-25
- 第一章、儀征劉氏家學譜系25-69
- 第一節(jié)、劉氏學人生平述論26-32
- 一、巋然儒門、f 自訓導——劉文淇生平26-28
- 二、紅豆三傳,儒林趾美——劉毓崧父子生平28-30
- (一) 劉毓崧學行28
- (二) 劉壽曾學行28-29
- (三) 劉貴曾學行29-30
- (四) 劉富曾、劉顯曾學行30
- 三、青藜四照,寶樹聯(lián)芳——劉師培兄弟生平30-32
- 第二節(jié)、劉氏治學環(huán)境與學術資源32-41
- 一、占籍儀征:地域環(huán)境32-33
- 二、學派傳承:學術淵源33-37
- 三、入幕交游:生活閱歷37-41
- 第三節(jié)、劉氏家族著作考述41-56
- 一、劉文淇41-46
- 二、劉毓崧46-49
- 三、劉壽曾兄弟49-52
- (一) 劉壽曾49-52
- (二) 劉貴曾52
- (三) 劉富曾52
- 四、劉師培52-56
- 第四節(jié)、劉氏家學特色與轉變56-69
- 一、劉文淇:樹立家法56-60
- (一) 學兼吳皖,,通經致用57-58
- (二) 批文入間,善于歸納58-59
- (三) 校勘史地,兼治經史59-60
- 二、劉毓崧:博通眾家60-64
- (一) 以“禮”為本,以《左》為重61-62
- (二) 等視群經,溝通諸子62
- (三) 探賾源流,洞悉史跡62-64
- (四) 旁征博引,窮極根要64
- 三、劉師培:拓寬門庭64-69
- (一) 廣采博收,兼容并蓄65-66
- (二) 標例征實,科學分析66-67
- (三) 會通糾合,援古經世67-69
- 第二章、《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研究69-96
- 第一節(jié)、編纂考論69-80
- 一、《疏證》緣起69-70
- 二、長編問題70-75
- 三、版本與編撰75-80
- (一)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原稿)》75
- (二)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副稿)》75-76
- (三) 中國科學院整理本76
- (四) 《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本76-80
- 第二節(jié)、體例考論80-91
- 一、注例分析80-84
- 二、編纂體例84-85
- 三、按語歸屬85-91
- (一) 劉文淇按語85-87
- (二) 劉壽曾按語87-88
- (三) 劉貴曾按語88-89
- (四) 未名按語89-91
- 第三節(jié)、思想內容評析91-96
- 一、尊王思想91-92
- 二、內容分析92-94
- 三、疏證原則與得失94-96
- 第三章、劉師培的學術思想——以《左傳》學為中心96-131
- 第一節(jié)、劉師培的思想歷程97-106
- 一、民族民主革命97-101
- 二、無政府主義者的“烏托邦”101-103
- 三、學術專業(yè)化的艱難轉變103-106
- 第二節(jié)、劉師培《左傳》學建樹106-121
- 一、《左傳》學面臨的挑戰(zhàn)106-111
- (一) 以《左傳》為中心的今古文經學之爭106-108
- (二) 《公羊》學的理論建樹108-111
- 二、梳理《左傳》學歷史111-114
- 三、建構《左傳》學理論114-121
- 第三節(jié)、糾合傳統(tǒng)學術分歧——劉師培治學特點平議121-131
- 一、等視經史121-124
- 二、平分今古124-125
- 三、持平漢宋125-127
- 四、會通中西127-131
- 第四章、劉氏家學的學術史意義131-163
- 第一節(jié)、劉氏《五經舊疏考正》的方法評析131-143
- 一、考正緣起與舊疏價值132-133
- 二、考正方法歸納133-139
- 三、《五經正義》評價與劉氏考正得失139-143
- (一) 唐修《五經正義》及其評價139-143
- (二) 劉氏家族考正得失143
- 第二節(jié)、劉氏家學平議143-150
- 一、“實事”如何“求是”143-146
- 二、重疏經籍的理想146-147
- 三、劉氏家學評價147-150
- 第三節(jié)、清代學風與世風概說150-163
- 一、讀經風氣的養(yǎng)成150-152
- 二、治經方法152-156
- (一) 治經須重家法152-153
- (二) 以小學為梯航153-154
- (三) 以史地校勘作輔助154-155
- (四) 欲通一經必先通群經155-156
- 三、樸學——追求淳樸的學風與世風156-159
- 四、學術、政治與學術專業(yè)化159-163
- 主要參考文獻163-169
- 附錄:一、劉氏家族譜系略表169-195
- 二、儀征劉氏家族學譜簡編172-190
- 三、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交游表190-192
- 四、劉文淇書札四通192-195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劉海靜;20世紀前半期的清學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周曉偉;《左傳》外交文化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2 袁寶君;民國春秋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6357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635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