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思之和諧交融——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意象思維
發(fā)布時間:2017-05-26 11:15
本文關鍵詞:詩與思之和諧交融——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意象思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最近二十年內,國內哲學界曾先后掀起“文化熱”與“國學熱”。轟轟烈烈的 大討論,于彰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真精神、展示其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成果,在文化研究領 域有較大進展。然而,據筆者所了解,哲學界從思維方式角度深入反省中國傳統(tǒng)哲學 與文化的特質為數不多。意象思維作為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雖已被不 少學者論及,然而這些研究往往傾向于從心理學或文學的層面進行討論,從哲學層面 對其加以分析闡發(fā)的論著尚不多見。即使是哲學層面的有限論著,也多是就意象思維 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予以闡釋而從總體上全面探討意象思維的研究尚有待深入。 基于國內哲學界的研究現狀,筆者特選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意象思維作為研究課 題,通過界定其內涵、考察其形態(tài)演變、探討其特征與成因等途徑,試圖從哲學認識論 層面對意象思維從總體上予以把握,進而由思維方式角度反省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文化的 特質。 意象思維的界定是首先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國內學界對中國思維的研究常以 西方思維系統(tǒng)作為評判標準,對此進行反思是必要的。完整的思維構造應該是邏輯與 經驗二者的并存和互補,這一點已在當代生理學及心理學研究中得到證明,從這一理 論前提出發(fā),通過比較古今中外“意象”內涵、分析當前我國學界對“意象思維”的界定, 可以得出結論:意象思維是通過感性、直觀、形象的符號把握對象世界抽象意義的哲學 思維方式。 其次,將意象思維放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發(fā)展的全過程中予以歷史考察,才能對意象 思維做出總體性把握。筆者不同意有學者提出的將禪宗作為意象思維形態(tài)演變階段 之一的觀點,因為按照意象思維的界定,嚴格地說,禪宗雖左右了后來意象的形態(tài)演 變,但由于其已走向“忘象”、“忘言”的極端,禪宗本身并非意象思維的典型體現。可以 說,在傳統(tǒng)哲學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意象思維曾先后出現過三種不同的模式,表現為三 種意象形態(tài)的更迭:先秦的隱喻意象、魏晉的提喻意象和宋明的歷史意象。其中,后一 意象形態(tài)為前一意象形態(tài)的進一步發(fā)展。 而對意象思維成因的思考,可分別從三個角度予以探討,其一,從中西文化對比的 角度來看,梁漱濱以早熟的兒童比喻中國早熟的文化,言其一方面較早地達到了高度 的抽象,另一方面又保留著兒童的天真、幼稚,表現在意象思維中,即形上高度與原始 殘留的共存。其二,從語言學的層面考察,語言是最原始的思維方式,選擇了某種語 言,就意味著選擇了某種思維方式,由此而言,中國的形象語言以形象的抽象規(guī)定了意 象思維。其三,從中國母體文化與傳統(tǒng)哲學的淵源出發(fā),中國母體文化屬于一種原生 文化,其尊祖宗、尚人倫、重情感,在哲學上便表現為以“天人合一”為重要特征的整體 性思維方式。由于母體文化所孕育的整體性思維偏向,主體在把握客體的過程中所使 用的思維工具便具有感性、直觀、形象的特征,而運用具備這些特征的哲學概念或符號 把握對象世界,即為意象思維。 再次,相對西方的抽象邏輯思維,意象思維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它具有 偏好感性形象的詩性特征;另一方面,亦具有追求形上的哲思特征。其中詩性特征又 體現為象征性和類比性兩大特點,它們廣泛存在于傳統(tǒng)哲學中的《易》學、儒學及道學 中,并深融于傳統(tǒng)文化機體。象征、類比本質上屬于同一形態(tài),其基本功能都在于通過 由此及彼的類別聯系和意象涵攝,溝通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的關系,通過具體的 形而下的“器”,闡釋主體對形而上的“道”的向往,從而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 象的過渡,使得意象思維具備了濃厚的詩性。而后一方面亦即意象思的思性特征,則 與中國形而上學的三個特點密切相關:其一,作為形而上學的道是不可言說的;其二, 對道的追求須通過親身體悟;其三,追求形而上學目標的途徑是整體身心的修養(yǎng),而不 只是掌握某種知識。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形而上的追求,體現于意象思維中,便是重意而 輕言、輕象。意象思維旨在“象”后之“意”、形象之上的抽象,故而具有追求形上的哲思 特征。然而這種特征與西方純粹的形上思辯不同,它在追求超越經驗的努力中始終意 識到,這種超越的追求只可能依托于經驗基礎。因此可以說:意象思維在象征性、類比 性的詩意中,內蘊著向往形而上的哲思特征,相對西方哲學,可將其特征表述為具象的 抽象、修辭與邏輯的統(tǒng)一、積淀感性的理性,亦即詩性與思性的和諧交融。 最后,中國美學中的意境說與哲學中的境界說均為意象思維的運用,而意境說則 廣泛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體現于各種藝術的創(chuàng)作理論諸如詩論、畫論、書論中。 綜上所述,,立足國內現有研究狀況,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發(fā)展背景下,通過對意象思維 。的界定、形態(tài)演變\特征及影響的全面探討,歷史地、系統(tǒng)地把握意象思維及其特征,是 進一步推進意象思維研究的可行進路。
【關鍵詞】:意象思維 隱喻意象 提喻意象 歷史意象 詩性 思性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1
【分類號】:B2;B80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關鍵詞>4-5
- <英文摘要>5
- <英文關鍵詞>5-7
- 一、緒 論7-10
- 二、意象思維的界定10-16
- 三、意象思維的形態(tài)演變16-25
- (一)隱喻意象16-18
- (二)提喻意象18-22
- (三)歷史意象22-25
- 四、意象思維的特征25-38
- (一)成因25-29
- (二)對感性形象的偏好——詩性29-35
- (三)對形而上的追求——思性35-38
- 五、意象思維的影響38-42
- 致 謝42-43
- <引文>43-44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鄧心強;;近30年中國文論核心元范疇“象”研究述評[J];武陵學刊;2012年05期
本文關鍵詞:詩與思之和諧交融——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意象思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966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9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