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國學論文 >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發(fā)布時間:2017-05-03 06:10

  本文關鍵詞: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報刊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文化生產(chǎn)傳播中占據(jù)了獨特的地位,產(chǎn)生了巨大的歷史作用。一方面它讓游離于體制之外的讀書人可以通過寫作來獲得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給他們提供了物質(zhì)意義上的安身之處;另一方面,它又賦予這些讀書人以話語權(quán),可以借寫作來實現(xiàn)自身價值,從而又給他們提供了精神意義上的立命之所。憑借這種新型的安身立命之所,處于轉(zhuǎn)型期的中國知識分子圍繞啟蒙與救亡兩大主題,充分發(fā)揮報刊作為大眾傳媒的優(yōu)勢,產(chǎn)生了以王韜、鄭觀應、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章太炎、章士釗等為代表的一批在全國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的報刊作家。這些作家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針對轉(zhuǎn)型時代中國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產(chǎn)生的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批評、見解與主張,在中國思想輿論界掀起陣陣波瀾,并探索出了報章文、時務文、新民體、邏輯文等流行一時的新型報刊文體,形成了一種言論寫作的傳統(tǒng)。胡適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言論寫作提高到新的境界。 胡適在言論寫作中用力之勤,持續(xù)時間之長,影響之大,在近現(xiàn)代學人中罕有其匹。早在少年時期,他就曾擔任革命派報刊《競業(yè)旬報》的主編。在擔任主編期間,受言論報國思潮的影響,他發(fā)表了大量論說、時評與時聞,對中國社會中不良的政治現(xiàn)象、文化現(xiàn)象以及國民劣根性進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當然,胡適此時的批判還帶有一種所謂的“正義的火氣”,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及所受的白話文訓練卻成為后來他思想發(fā)展的重要起點。 留美期間,胡適又擔任了中國留美學生刊物《留美學生年報》、《留美學生季報》與《留美學生月報》的編輯。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胡適還本著“學以濟時艱,要與時相應”的觀念,形成了從思想文化教育入手,為中國“造不亡之因”的思想。1917年回國之后,他就以這種“造因”思想為指導,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他打定主意“二十年不談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要從思想文化上為中國政治的改革打造一個非政治的基礎。在《新青年》同人的共同努力下,他們以白話文為突破口,對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與文化傳統(tǒng)進行了全方位的價值重估,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新文化運動。在運動中,胡適充當了旗手的作用。他的文章提倡個性解放,抨擊束縛人性的傳統(tǒng)禮制,宣揚“健全的個人主義的人生觀”,為信仰與價值觀處于混亂之中的國人提供了一個新選擇。不僅如此,胡適還特別重視宣傳“科學實驗室的態(tài)度”與“歷史的態(tài)度”等實驗主義的方法論。同時正是在這種方法論的指導下,胡適在主編《每周評論》期間,出于對當時輿論界議政方式的不滿,掀起了一場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討論。也正是因為在議政方式方法上的歧異,他與陳獨秀、李大釗等越走越遠,最終造成了《新青年》的分裂。 1922年,胡適創(chuàng)辦《努力周報》,同時負責編輯《讀書雜志》與《國學季刊》,走上了講學復議政的道路。講學方面,他參加科玄論戰(zhàn),揭穿科學破產(chǎn)論背后的玄學本質(zhì),提倡樹立一種科學的人生觀。在古史討論中,他倡導疑古,打破人們對古史中虛構(gòu)的黃金時代的迷信。議政方面,他撰寫了大量時評,努力辦一個“公開的正誼的好報”,不僅想改變輿論界空談主義的不良風氣,而且想推動中國政治走上有計劃的軌道。他提倡聯(lián)省自治,呼吁“有計劃的政治”,鼓吹“好政府主義”。不過卻因為往往從道德入手議政,使“說的世界”與“行的世界”脫節(jié),再加上當時險惡的輿論環(huán)境,他的議政處處碰壁,不得不宣告失敗。 《努力》議政的失敗使胡適再次把言論的指針調(diào)整到思想文化方面來。他支持《現(xiàn)代評論》,又聯(lián)合徐志摩等人創(chuàng)辦《新月》。在“我們走哪條路”等討論中,通過比較中西差距之大,辨析西方所代表的現(xiàn)代文明在物質(zhì)意義上以及精神意義上的價值,他提倡科學學術,呼吁國人深刻反省,努力實干,一點一滴地打到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擾亂這五個中國真正的仇敵。除此之外,他還努力發(fā)掘傳統(tǒng)的思想資源,在《努力》時期科玄論戰(zhàn)的基礎之上,又發(fā)掘出一條中國近三百年反理學運動的線索。但令胡適沒有料到的是,打著革命旗號上臺的國民黨一旦執(zhí)政以后,竟然會比北洋軍閥更加肆無忌憚地壓制自由、摧殘人權(quán)。于是,他又被逼上梁山,掀起了“人權(quán)與約法”的討論。但與《努力周報》時期相比,胡適這次議政范圍縮小,把重點放在了爭取言論自由與批判國民黨壓制人權(quán)兩個方面。 “九一八”事變之后,國難臨頭。胡適在蔣廷黻、丁文江等人的鼓動之下,創(chuàng)辦《獨立評論》。他吸取歷次辦刊經(jīng)驗,不花一分錢的稿費,把《獨立評論》辦成了一個全國人的公共論壇。同時,為實踐做國家諍臣與政府諍友的志愿,他堅持獨立精神。在中日關系的處理上,他不顧批判與威脅,主張有條件的和議;在“信心與反省”的討論中,他指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在貧乏,建議把國人的自信建筑在反省的基礎上;在“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的討論中,他不顧一班官僚與復古文人的指責與威脅,宣揚“充分世界化”;在“建設與無為”的討論中,他批評國民黨政府窮擺排場,主張依靠專家,做有條件的建設;在“民主與獨裁”的討論中,他又與一班主張開明專制的學者展開論戰(zhàn),呼吁大家齊心協(xié)力促成民主憲政在中國的生根發(fā)芽。 抗戰(zhàn)勝利之后,胡適又聯(lián)合一批教授組織獨立時論社,力諫國民黨實施憲政,走教育與科學建國的道路,但因國民黨政府把全副心思放在內(nèi)戰(zhàn)上而希望落空。敗退臺灣之后,胡適又支持雷震等人創(chuàng)辦《自由中國》。雖然與雷震等人存在著不少隔閡與分歧,但胡適一如既往地幫助他們,并與《自由中國》一起,在為蔣介石祝壽與反對蔣“三連任”中,繼續(xù)爭取民主憲政與自由人權(quán)。 與前輩及同輩相比,胡適的言論寫作的特點在于,其主旨始終指向民主憲政與教育科學兩個方面沒變。而且為求得其主張更有效的傳播,他落腳于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從不空談“主義”,以容忍的態(tài)度對待反對意見,堅持“立言無所茍”的獨立精神,實踐了一種理性、平實的言論風格。在言論寫作過程中,胡適明知堅持這樣的主旨與風格會被孤立、被打擊、被污蔑,但他仍融合儒釋道三家精神的真旨,實踐了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宣言。 毋庸諱言,胡適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些主張并不理解,特別是在《自由中國》時期還曾發(fā)表過批評的言論。但正如耿云志在《胡適全集·序言》中所說的那樣,對于這樣一位學者,我們的評價需要超越單一的政治標準,主要以他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做出的成績來作為評判的根據(jù)。所以對于其言論寫作,我們應在認識其局限性的基礎之上,借鑒其經(jīng)驗,從而推動中國的言論寫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胡適 言論寫作 報刊編輯活動 民主憲政與教育科學 言論自由與言論負責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I206.6
【目錄】:
  • 摘要6-9
  • Abstract9-12
  • 第一章 引言12-30
  • 一、近代報刊言論寫作的發(fā)展源流12-23
  • 二、研究綜述、研究重點與研究方法23-30
  • 第二章 言論報國30-43
  • 第一節(jié) 胡適與《競業(yè)旬報》30-33
  • 一、《競業(yè)旬報》的創(chuàng)辦30-31
  • 二、加入《競業(yè)旬報》31-33
  • 第二節(jié) "醒世的婆心,開通民智的妄想"33-43
  • 一、名副其實的小"糜先生"33-36
  • 二、胡適與言論報國思潮36-38
  • 三、強烈的批判精神38-43
  • 第三章 執(zhí)筆報國43-55
  • 第一節(jié) 胡適留美時期的報刊活動43-46
  • 一、近代中國留美學界社團43-44
  • 二、《留美學生年報》、《留美學生季報》與《留美學生月報》44-46
  • 第二節(jié) "學以濟時艱,要與時相應"46-55
  • 一、棄農(nóng)學文46-47
  • 二、"不爭主義"47-49
  • 三、"造因"思想49-53
  • 四、"但論國界、不論是非"53-55
  • 第四章 思想救國55-98
  • 第一節(jié) 胡適與《新青年》55-71
  • 一、《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55-56
  • 二、留美期間的胡適與《新青年》56-60
  • 三、參與輪流編輯《新青年》60-64
  • 四、胡適與《新青年》的分裂64-71
  • 第二節(jié) 胡適與《每周評論》71-75
  • 一、《每周評論》的創(chuàng)辦71-72
  • 二、接辦《每周評論》72-74
  • 三、"問題與主義"之爭74-75
  • 第三節(jié)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75-98
  • 一、何以思想救國?75-80
  • 二、以何思想救國?80-84
  • 三、關鍵的是思想方法84-90
  • 四、思想傳播的載體與效果90-98
  • 第五章 講學復議政98-125
  • 第一節(jié) 胡適與《努力周報》98-107
  • 一、《努力周報》的創(chuàng)辦98-100
  • 二、《努力周報》的努力方向100-102
  • 三、《努力周報》的?102-103
  • 四、流產(chǎn)的《努力月刊》103-107
  • 第二節(jié) 《讀書雜志》與《國學季刊》107-110
  • 一、《讀書雜志》與"古史討論"107-109
  • 二、《國學季刊》109-110
  • 第三節(jié) "忍不住的新努力"110-119
  • 一、《努力》議政的原因110-112
  • 二、實驗主義式的議政112-114
  • 三、公開、正誼的好報114-116
  • 四、"兩個世界"的距離116-119
  • 第四節(jié) "我們的真仇敵"119-125
  • 一、科玄論戰(zhàn)120-121
  • 二、整理國故121-125
  • 第六章 好唱反調(diào)的烏鴉125-150
  • 第一節(jié) 胡適與《新月》125-130
  • 一、作為緩沖的《現(xiàn)代評論》125-126
  • 二、《新月》的創(chuàng)辦126-129
  • 三、《新月》的?129-130
  • 第二節(jié) 思想界的醫(yī)生130-139
  • 一、輸入學理131-135
  • 二、整理國故135-139
  • 第三節(jié) "我們要我們的自由"139-150
  • 一、組織平社139-141
  • 二、"人權(quán)與約法"的討論141-145
  • 三、言論方式與言論重點的調(diào)整145-150
  • 第七章 國家的諍臣,政府的諍友150-191
  • 第一節(jié) 胡適與《獨立評論》150-155
  • 一、《獨立評論》的創(chuàng)辦150-152
  • 二、全國人的公共論壇152-155
  • 第二節(jié) 國家的諍臣155-172
  • 一、對日關系中的主和派156-165
  • 二、關于"信心與反省"、"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的討論165-172
  • 第三節(jié) 政府的諍友172-191
  • 一、獨立的態(tài)度172-174
  • 二、關于"建設與無為"的討論174-176
  • 三、建立一個社會重心176-180
  • 四、關于"民主與獨裁"的討論180-191
  • 第八章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191-213
  • 第一節(jié) 胡適與獨立時論社191-198
  • 一、不當"政府的尾巴"191-192
  • 二、組織獨立時論社192-196
  • 三、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196-198
  • 第二節(jié) 胡適與《自由中國》198-213
  • 一、《自由中國》的創(chuàng)辦198-199
  • 二、請辭"發(fā)行人"風波199-200
  • 三、胡適與《自由中國》的分歧200-202
  • 四、呼吁憲政,爭取自由202-208
  • (一) 祝壽風波202-204
  • (二) 陳懷琪事件204-206
  • (三) 反對蔣介石"三連任"206-208
  • 五、《自由中國》的停刊208-213
  • 第九章 結(jié)語213-239
  • 一、胡適言論寫作的主旨213-216
  • 二、胡適言論寫作的風格216-231
  • 三、照遠不照近的一代文宗231-239
  • 胡適著作索引239-242
  • 人名索引242-246
  • 參考文獻246-250
  • 后記250-25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zhí)?;《獨立評論》的社員及其主要撰稿人[J];安徽史學;2007年04期

2 于興衛(wèi);關于“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幾點思考[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9年02期

3 沈永寶;此“報”非彼“報”──對《關于(新青年)問題的幾封信》注四的考辨[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4 朱文華;簡論晚清“新文體”散文[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5 馬少華;;《努力》周報的新聞實踐與“同人期刊”的運作特征[J];國際新聞界;2006年08期

6 朱文通;;李大釗社會主義思想發(fā)展歷程新探[J];河北學刊;2007年01期

7 陳儀;任重;;《獨立評論》的經(jīng)理人[J];書屋;2006年02期

8 汪幸福;胡適給蔣介石祝壽惹風波[J];文史精華;2004年12期

9 ;五四新文化運動再認識[J];文藝理論研究;1989年04期

10 張劍;清末民初留美學生社團組織分析[J];學術月刊;2003年05期


  本文關鍵詞: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247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4247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973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