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國學觀的淵源和沖突
本文關鍵詞:胡適國學觀的淵源和沖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一直以來,有關胡適對傳統(tǒng)的態(tài)度都是學者討論的話題。作為“20世紀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余英時語)。胡適自覺擔負起中國“再造文明”的使命,面對動蕩的社會和新舊中西的激蕩膠著,胡適一面吸取著西方的文明整理中國的“國故”為中國“輸入學理”,為“國學”注入新鮮活力;一面又要擔起積極接受西方文明的發(fā)言人,并呼吁國人不可盲目接受外國學理。這就注定胡適在對待“國學”上的兩難境地,被“逼上梁山”的激進宣言上,他只有在“不肖古書”對“國學”持批判態(tài)度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可是作為“半新半舊的”“過渡者”,胡適對“國學”的依賴和期盼又是別人無法想象的。 究其一生,胡適都是圍繞著“國學”打轉(zhuǎn),留學期間為“國人導師”做準備;回國后不久就開始“整理國故”實施其為中國“再造文明”的構(gòu)想并積極于各學校教育機關為教育事業(yè)奔走呼告,種種行為表明胡適對“國學”的愛遠遠大于其對“國學”的批判。1923年“國學書目”的開列,集中體現(xiàn)了胡適“再造文明”的“新傳統(tǒng)”體系的思想建構(gòu),“國學”是一部思想、文學的文化演變發(fā)展史,社會越發(fā)展“國學”在形式上就越進步。每一時代的“國學”都有每一時代的作用,現(xiàn)在“國學”典籍對于我們就是我們了解中國過去文化歷史的史料,是我們“再造文明”的憑借!皣鴮W”不是一堆陳舊書籍的堆砌,而是充滿了各種智慧和社會價值思想的集結(jié)。 本文主要從三個部分來闡釋胡適“毀譽”相伴的“國學”觀點以及這種觀點的內(nèi)在淵源和沖突。 第一部分:胡適“整理國故”:不能越過的話題。通過胡適早期留美期間和歸國后對科學方法的運用的闡釋,說明“整理國故”一直是胡適想要完成“再造文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其淵源早在留美期間就有所突現(xiàn),受人影響進而順理成章。 第二部分:20世紀20年代的“國學書目”爭論。由“整理國故”方法運用的過程和預設必然產(chǎn)出胡適“國學書目”的不為人接受;由胡梁“國學書目”論爭原因,闡釋兩人對“整理國故”及對科學不同看法,實是兩個派別對于中西文化的不同看法。盡管胡適的做法和其提倡的態(tài)度有所沖突,卻是他“再造文明”的嘗試。 第三部分:胡適“國學書目”與其“國學”研究。胡適的“國學”研究大都圍繞其二十年代的“國學書目”而做,以小說詞曲等文學作品居多,彰顯了他一貫的“國學”思想“不肖古書”“代表當世”,但是,通過胡適對教育的重視、對留學生的期望與胡適在依賴國學又不得不在激進的道路上奔馳等等的處境分析,透視出胡適對國學經(jīng)典的態(tài)度上沖突的原因。 “整理國故”本與胡適批判傳統(tǒng)文化宣言西方文明相左;重視古文教育、學習國學經(jīng)典也與胡適高揚“西化”的大旗相悖。胡適的“西化”大旗引領了無數(shù)激進人士跟著致力于反叛傳統(tǒng)進行西方文明和科學的實踐;胡適的“國故”整理又使很多人在“國學”上大有建樹,對“國學”的保存和發(fā)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種種沖突的原因卻無法否定一個事實:那就是胡適一直為中國文化建設上做的努力。 新的世紀和時代,一輪輪“國學”熱,猶如潮水此起彼伏,作為上個世紀五四時期重要的文化學術領導型人物,又是提倡“整理國故”最力的人物,胡適對“國學”的態(tài)度極其內(nèi)在的沖突,對于當代社會我們對“國學”的看法是一個很好的借鑒。對于胡適的研究很多、范圍也很廣,但就胡適“國學觀”極其沖突和淵源卻沒有專門的論著,此文就學術意義而言,也是一個新的嘗試。
【關鍵詞】:胡適 國學 整理國故 國學經(jīng)典 國學書目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26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一、導論10-16
- (一) 緣起10-14
- (二) “國學”等一些概念的厘定14-16
- 二、胡適“整理國故”:不能越過的話題16-32
- (一) “整理國故”:新文化運動“不可越過的一個步驟”16-23
- (1) 面對古今中西問題的應對17-21
- (2) “國學”的內(nèi)在吸引力與學人的自覺21-23
- (二) “整理國故”:胡適自身不能越過的問題23-32
- (1) “再造文明”的使命23-28
- (2) 新方法的運用與預設的前提28-32
- 三、20 世紀20 年代的“國學書目”爭論32-52
- (一) “整理國故”與“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32-39
- (1) 文化史的承接32-35
- (2) “新傳統(tǒng)”的歷史系統(tǒng)建構(gòu)35-39
- (二) 胡適、梁啟超“國學書目”論爭39-52
- (1) 兩份書目的異同39-43
- (2) “國學書目”爭論的焦點和實質(zhì)43-52
- 四、胡適的“國學書目”與其“國學”研究52-67
- (一) “不肖古人”——“代表當世”52-57
- (1) “國學書目”里的國學研究及價值評價52-55
- (2) “不知不覺”的“國學”態(tài)度55-57
- (二) 理性與情感、理性與激進的兩難57-67
- (1) “過渡者”的“過渡人”傾向與態(tài)度58-62
- (2) “國學”——想說愛你不容易62-67
- 五、結(jié)語67-70
- 主要參考文獻70-74
- 后記74-7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希軍;角色沖突:胡適思想多歧性的一個社會學解釋[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陳江明,方樂樂;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梁啟超與胡適[J];安徽史學;2000年04期
3 董德福;簡評二十年代的兩份“國學書目”[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4 張繼良;從否定傳統(tǒng)文化到“國學熱”的興起(上)[J];甘肅社會科學;1998年01期
5 張繼良;從否定傳統(tǒng)文化到“國學熱”的興起(下)[J];甘肅社會科學;1998年02期
6 謝俊貴;;梁啟超的目錄學思想[J];江蘇圖書館工作;1982年02期
7 桑兵;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學術視差與胡適的學術地位[J];歷史研究;2003年05期
8 胡偉希;胡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齊魯學刊;2002年03期
9 羅志田;國學不是學:西方學術分類與民初國學定位的困惑[J];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01期
10 張越;“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之爭與文化史觀[J];史學史研究;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本報記者 杜悅;[N];中國教育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盧毅;“整理國故運動”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轉(zhuǎn)型[D];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余敏;胡適思想矛盾的表現(xiàn)與解讀[D];湘潭大學;2004年
2 張利明;胡適的傳統(tǒng)文化觀[D];安徽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胡適國學觀的淵源和沖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00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2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