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國學論文 >

20世紀中國的四次實證史學思潮

發(fā)布時間:2018-04-26 02:13

  本文選題:實證史學 + 考證(考據(jù)); 參考:《史學月刊》2004年07期


【摘要】:中國 2 0世紀共經(jīng)歷了四次實證史學思潮 :世紀初的“為歷史而治歷史”思潮 ,二三十年代的“把歷史學語言學建設(shè)得和地質(zhì)學、生物學等同樣”的新歷史考證學 ,80年代初的“回到乾嘉時代”,90年代的“振興國學”與“南北二陳”。四次實證史學思潮各有其特點和現(xiàn)實針對性 ,而學科化建設(shè)和科學化道路則是貫穿2 0世紀中國史學始終的兩大主題。但是 ,考據(jù)畢竟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實證史學已經(jīng)不能適應社會變革和學術(shù)發(fā)展對歷史學的要求
[Abstract]:In the 20th century, China experienced four trends of positive historiography: "governing history for the sake of histo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and "building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geology" in the 1920s and 1930s. Biology and other "New Historical textual Research" in the early 1980s "back to the Qianjia era" and 90's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North and South Erchen". The four trends of positive historiograph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stic pertin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and the road of scientization are the two main theme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roughout the 20th century. However, after all, textual research is only a means, not an end, and empirical historiography can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for history.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所
【分類號】:K092;7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守和 ,陳文桂;實事求是和歷史科學[J];近代史研究;1979年01期

2 戴逸;世紀之交中國歷史學的回顧與展望[J];歷史教學問題;1999年01期

3 ;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學[J];歷史研究;1996年02期

4 徐善偉;;略論實證主義史學與蘭克客觀主義史學的異同[J];齊魯學刊;1991年06期

5 王學典;近20年間中國大陸史學的幾種主要趨勢[J];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6 李侃;嚴峻的歷史和史學的虛實[J];史學集刊;1981年00期

7 李長莉;“國學熱”該熱在哪里[J];探索與爭鳴;1995年06期

8 葛懋春;論史論結(jié)合中的幾個問題[J];文史哲;1982年02期

9 蕭兵;“新國學”的懸想[J];文史哲;1994年03期

10 胡逢祥;“五四”時期的中國史壇與西方現(xiàn)代史學[J];學術(shù)月刊;1996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寶祥;;《王氏之死》中的《聊齋志異》[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2 倪愛山,徐國利;簡論清末民初新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3 湯奇學,陳寶云;“救國”與“救人”——辛亥革命時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4 瞿林東;蘇冕與《會要》——為會要體史書創(chuàng)立1200周年而作[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5 王娟;翻譯研究中的歷時描寫[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6 肖建新;;梁啟超與錢穆的專門史觀及方法論之比較——以《中國歷史研究法》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7 郭昭昭;;抗戰(zhàn)期間國民參政會中女參政員群體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8 吳超;;清初士子的“明哲保身”論——以朱彝尊為中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馬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試論《時務報》內(nèi)訌[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10 儲著武;;論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慶利;;問解“李R既四煙狻薄嫖觥端浪⒗健返囊?guī)奥秘[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張聰;;試論楊昌濟的身體觀及對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的啟蒙[A];教育領(lǐng)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3 孫殿玲;;論美與過程[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韓德民;;談談校園文化建設(shè)的審美維度[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岸本美緒;;從新思考中國“近世”史[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狹間直樹;;歷史家和其所寫的傳記——關(guān)于梁撰兩種〈譚嗣同傳〉及其它[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7 謝勤亮;;影像與歷史——“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8 杜成憲;;對“中國教育史”的幾層涵義及其相互關(guān)系的辨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9 肖承罡;;萬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司洪昌;;晚清的學校和教育圖景掃描——一位俄國人1907年的紀實[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東;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quán)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5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shù):黃宗羲與明清學術(shù)思想史的轉(zhuǎn)型[D];西北大學;2010年

6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9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耀庭;中學寫作教學中學生讀者意識培養(yǎng)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王均利;清代外銷畫表現(xiàn)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09年

4 鄭宇;后現(xiàn)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蘆翠;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向冠男;《逸周書》文體特色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劉寧;中國海關(guān)中的德國之聲1861-1917[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孫毅;譚嗣同報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劉磊;李元度的史學思想與實踐[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左珂;黃宗羲政治哲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于廑;引遠室之光,照古老史學之殿堂——《歐洲近代史學史》讀后[J];世界歷史;1986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云灝;傳入日本的西方實證史學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學術(shù)研究;2004年12期

2 邵淼;征事考實、唯實求真的認識方法──—徐霞客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試論[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3 陳金海;;《左傳》的“求真”精神初探[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王東杰;;以“明道”之眼觀“求真”之學:“宋學”與任鴻雋對科學的認知[J];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05期

5 ;淡露露[J];寶藏;2008年11期

6 郭棟;曹新剛;;用柏拉圖的眼睛看藝術(shù)——淺析中外藝術(shù)史觀念中“真”的概念的塑造與延伸[J];大舞臺;2011年01期

7 蘇利海;;求通、求真、求韻的詩人——讀《寓真詞選·寓真新詩》[J];中華詩詞;2010年12期

8 薛永武;朗吉弩斯與“崇高”辨析[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9 賀慧霞;;關(guān)于史學研究的幾點思考[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6年21期

10 石靜;;蔡邕的莊子情懷探析[J];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鷹;;從“求真悅學”到“視學為術(shù)”——“于丹現(xiàn)象”批判[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2 王左立;;墨家辯學與邏輯[A];2001年邏輯研究專輯[C];2001年

3 肖迪娜;;求真 務實 創(chuàng)新 發(fā)展[A];第三次全國保健行業(yè)協(xié)(學)會聯(lián)席工作會議會議資料2011[C];2011年

4 孔慶巒;;退休是頻道轉(zhuǎn)換 節(jié)目繼續(xù)播出[A];第二屆中國老年人才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王美娟;;求真、求善、求美——淺談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中的德育引領(lǐng)[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6 殷豪驊;;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論作文教學中體現(xiàn)的道德教育[A];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寫作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季桂香;;人格與文采齊飛[A];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寫作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周曉倩;李肖;;關(guān)舟 求真而惑解[A];百家談養(yǎng)生[C];2009年

9 ;百舸爭流[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二輯)[C];2003年

10 朱蓓;李正元;;學術(shù)期刊編輯的價值取向與道德建構(gòu)[A];編輯文化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優(yōu)秀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林甘泉;實證史學與唯物史觀的結(jié)合[N];中華讀書報;2011年

2 陳雪丹;一切都是為了“求真”[N];文藝報;2000年

3 吳俊;以求真的態(tài)度 下踏實的工夫[N];北海日報;2010年

4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 張杰;求真、創(chuàng)新 育人、引領(lǐng)[N];光明日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李新 見習記者 武芳;求真重在為民 為民重在務實[N];許昌日報;2011年

6 王德峰;學術(shù)之道,貴在問學求真[N];人民日報;2010年

7 柯志陽;求真與逐美[N];中華讀書報;2000年

8 范曉東 中共鄢陵縣委常委 組織部部長;忠誠履職 持續(xù)求真 崇尚實干[N];許昌日報;2011年

9 青島市統(tǒng)計局局長 于維清;求真 務實 高效[N];中國信息報;2000年

10 劉緒貽 武漢大學教授,,著名美國史專家;平生治學只求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蓋志芳;《歷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劉秀俊;“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東大學;2010年

3 左桂秋;明代通鑒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劉秀俊;“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東大學;2010年

5 劉來兵;什么是教育史[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姚麗麗;江盈科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3 李霞;《史學要論》與《歷史哲學教程》的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4 陳虎騰;文化形而上學:關(guān)于文化哲學的哲學本性之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黨校;2008年

5 冷雪梅;文龍《金瓶梅》人物評點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6 宋新康;論科學研究精神[D];蘇州大學;2010年

7 萬東亮;藝術(shù)應當求真[D];南昌大學;2012年

8 朱曉婷;認知的求真和社會維度[D];山西大學;2010年

9 郗程;沒有落伍的“落伍”斗士[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葉子;科學求真何以可能?[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0402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0402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3bc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