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中加強國學教育的路徑選擇 南京廖華
本文關鍵詞:語文教育中加強國學教育的路徑選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語文教育中加強國學教育的路徑選擇
摘 要: 文章從國學教育在近代歷史的熱潮和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出發(fā),探析國學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國學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探索國學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 語文教育 國學教育 路徑選擇
一、引言
何謂“國學”?傳統(tǒng)的概念和現(xiàn)代的概念不同。近現(xiàn)代我們所稱的“國學”,是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包括史學、文學、哲學和宗教學等學科。[1]從歷史的范疇去理解,國學的概念內涵豐富廣泛,文化經典是國學最基本、最基礎的內容,也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基本修養(yǎng)。[2]
在我國,國學教育歷史悠久,幾經沉浮。在20世紀中,“國學熱”經歷了兩次熱潮。第一次是在“五四”新文運動之后,引起人們對國學的反思,許多高校如清華、北大都設立了國學研究系院,促進了國學研究的發(fā)展。第二次是在90年代,有學者從構建民族道德信仰體系的高度出發(fā),提出從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中尋找精神支柱,國學熱隨之興起。進入21世紀,國學又開始火熱起來,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人文教育魅力。朱自清先生曾說:“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至少得經歷過各種古典的訓練,才成其為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倍煜壬f的“古典”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稱的“國學”。可見,他把國學教育提升到非常高的地位。學習國學文化經典,我們能夠從中領悟人生真諦;樹立偉大的人生理想,做到言行一致;啟迪心靈智慧,塑造高尚的品德;建立健全身心,促使成長成才。國學教育的魅力具體而言,首先在精神層面上,能喚醒學生的愛心,優(yōu)化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努力奮進的意志,讓學生養(yǎng)成知書達理的習慣;其次在學習能力上,能夠讓學生吸收前人思想之精華,培養(yǎng)“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讀寫能力,養(yǎng)成喜好讀書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當然,國學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僅僅在于此,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而且要了解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傳統(tǒng)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成為熱愛祖國、熱愛華夏民族的有用之才。[4]
二、國學教育現(xiàn)狀
在中小學階段,國學教育主要是通過語文教育來實現(xiàn)的,但是目前不管是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還是在高中階段,國學教育還是比較薄弱的,反思語文教育現(xiàn)狀,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日
常的會話和作文里夾雜的滿是英語和所謂時髦的網(wǎng)絡語言,比如“去HIGH了”“來打醬油的”“有木有啊”“給力”等;能夠輕車熟路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卻不能完整地翻譯一句文言文,與其說這是創(chuàng)新,還不如說是國學教育的不足和傳統(tǒng)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以至于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先生發(fā)出感慨:“我們走出國門的高層次人才都變成了‘黃皮白心’了,能夠海闊天空對西方科技知識評頭論足,卻對自己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知之甚少。這樣的缺失傳統(tǒng)人文素質教育的人,能對自己的祖國和民族有感情嗎,能為國家和民族服務嗎?”[5]這也側面反映出我們各個階段的國學教育的不足。
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青年報》、《北京文學》等報刊曾掀起了對語文教育史無前例的大討論,引起學界各方名流和眾多媒體的廣泛關注,影響深遠。語文教育改革的大討論,關注到國學教育的缺失,教育部也隨后實行了中小學語文課程新標準,語文教育的國學教育內容雖有增加,但仍然是厚此薄彼:重古詩詞,輕經籍典章;重現(xiàn)代文,輕文言文;重語言文字,輕語感語境。語文教育也沒有真正包含歷史教育、經典教育、文化教育和生命教育,[6]并且在教學上仍然脫離不了應試教育的慣性。
三、國學教育的問題和路徑選擇
(一)存在問題
從國學教育的現(xiàn)狀和歷史意義看,國學教育注重對人的文化熏陶,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格,對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自然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目前國學教育存在什么問題?經調查分析,我認為:第一,國學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不足;第二,語文教育中國學內容不夠豐富;第三,國學教育沒能形成系統(tǒng)性、計劃性、整體性。
如前文所述,國學教育在中小學階段的薄弱,我們應從小學語文教育開始加強國學教育的融入。
(二)路徑選擇
1.抓好語文教師的國學素養(yǎng)教育,培養(yǎng)合格國學教師。
經師易做,人師難當。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打鐵自身身要硬,只有加強了本身的國學涵養(yǎng),才能擔當起國學教育的重任。
第一,要培養(yǎng)出合格甚至優(yōu)秀的國學教師,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將在職語文教師送出去培養(yǎng)。如2010年8月15日,廣西師范大學主辦的廣西中小學國學師資培訓班開班。培訓分為集中學習和自學推廣兩個階段。在集中的學習期內,各地的中小學教師系統(tǒng)地接受傳統(tǒng)禮儀課、國學素養(yǎng)課和教法課培訓內容;集中學習結束后,培訓班的學員回到各自的學校,利用課余繼續(xù)自學,豐富國學素養(yǎng),根據(jù)要求在教學中加強國學教育的內容。這也是普遍可行培養(yǎng)師資的模式。
第二,在校的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是未來的語文教師,是國學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生力軍。對于他們,設置如國學通論、國學研究方法論等專門課程,并制訂計劃有針對性地、系統(tǒng)化地對他們加強國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今后保證國學教育有效實施的第一步。
2.將國學教學內容融入語文課教材,將語文課作為國學教育的主渠道。
在現(xiàn)有語文教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結合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開發(fā)現(xiàn)實可行的國學教育普及性和專業(yè)性的輔助教材,這樣可以和原有教材有機結合形成呼應。21世紀初,我國對中小學語文課程進行了改革,實行了“新課標”,盡管凸顯了“人文性”和“工具性”,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內容還是有所欠缺,應當在輔助教材中增加如《論語》、《大學》、《孟子》、《中庸》的選讀內容,突出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性。[7]在輔助教材的編排上,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育和學習成長的規(guī)律,分小學、初中及高中各個階段進行編撰。小學階段,學生處于黃金記憶重要時期,可以增加如《三字經》、《論語·學而》等編目的學習和誦讀,這些對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良好品格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盡管他們對于內容也許難以理解,但是這個階段的誦讀記憶往往終身難忘,今后的學習可以幫助他們逐步消化。初中階段,是學生青春期開始萌動的時期,學生往往存在較強的叛逆心理,其個性品質、道德信仰開始形成,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初步萌芽。如《論語·憲問》、《孟子·盡心章句》等篇目的學習,可以促進他們正確樹立好“三觀”,培養(yǎng)良好的品格。高中階段,學生的心智明顯成熟,新課標實施后,目前的教材對文化經典做了較多的吸收,還可以加入一些如《韓非子》、《墨子》等經世致用之文和老莊的論著。[8]
3.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保證國學教育的實效性。
除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多媒體授課模式外,我們對于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更能發(fā)揮國學教育對學生的感染力。對于小學生,我們可以將文化經典改編成動畫片,,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可以寓教于樂,效果會非常顯著;對于初中生,可以通過文化經典名著讀書報告會和讀后感演講比賽等方式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有效吸收;對于高中生,可以邀請大學國學研究專家做專題講座,并與同學們共同探討國學教育的精華,增強學生對國學文化精華的理解,也能更有效地吸引學生對國學文化的興趣,從而讓學生自覺走入國學領域,為大學的國學教育作一個有益的鋪墊。
四、結語
誠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我們從百年中國的語文教育中,可以看到國學教育的魅力之所在,它是我們培養(yǎng)“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接班人的強大力量。
參考文獻:
[1]程建忠.傳承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國學教育[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1,(2):75. [2]傅可.國學與大學生國學教育的實踐體系設計.黑龍江高教研究[J].2008,(2):146.
[3][4][7]黃龍芳.國學教育與語文教學改革反思[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5]常有詩情酬歲月——訪十六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楊叔子[EB/OL].(2001-12-19)[2011-05-16]().
[8]成特立.論當今國學教育的系統(tǒng)化及其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本文關鍵詞:語文教育中加強國學教育的路徑選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48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2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