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高等教育入學機會
本文關鍵詞: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擴大之中的階層差距,,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27卷第1期;2006年2月清華大學教育研究TSINGHUAJ;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擴大之中的階層差距;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對部分高校不同家庭背景大學生的調查顯示;例明顯下降,優(yōu)勢階層的子女更多集中在熱門專業(yè),低;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階層差距呈現(xiàn)擴大的趨勢;關鍵詞:教育公平;高等教育;階層差距;中圖分類號:G
第27卷第1期
2006年2月清 華 大 學 教 育 研 究TSINGHUAJOURNALOFEDUCATION Vol??27,No.1Feb.2006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擴大之中的階層差距
楊東平
(北京理工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本文對部分高校不同家庭背景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在高等教育擴招之后,重點高校的農村學生比
例明顯下降,優(yōu)勢階層的子女更多集中在熱門專業(yè),低階層家庭子女的高考錄取分數普遍高于優(yōu)勢階層的子
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階層差距呈現(xiàn)擴大的趨勢。它是高中階段教育分層狀況的積累和延續(xù)。
關鍵詞:教育公平;高等教育;階層差距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519(2006)01-0019-07
近年來我國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性別差距和民族差距等問題最突出的領域,社會各階層之間接受教育的差距未被特別關注,為巨大的城鄉(xiāng)差距所遮蔽。一系列研究顯示,隨著在社會轉型中城鄉(xiāng)差距、貧富差距逐漸拉大,教育制度作為社會分層的機制逐漸突顯。盡管人們實際享有的教育機會在不斷擴大和改善,但怎樣才能接受好的教育、什么人才能獲得好的教育卻越來越成為一個問題。這突出表現(xiàn)為基礎教育階段熾烈的!擇校熱?,以及高等學校學生的階層差距正在擴大。
教育中的階層差距,是社會階層差距的表現(xiàn)。在不同類型的國家,擁有更多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優(yōu)勢階層子女在享受教育和接受高等教育上占有優(yōu)勢;而低社會階層的子女則處于劣勢,是一個基本現(xiàn)象。現(xiàn)代教育的理想和使命則是努力!減少由出身造成的對兒童所獲得的教育機會的制約?。因而,我們既要認識和評價當前教育中客觀存在的階層差距,又要探究其形成的機制,尤其是制度性的原因,從而縮小這一差距。
本研究為國家十五規(guī)劃課題#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理論研究?的部分內容,數據資料一部分來自文獻,其余來自2003%2004年間對部分高校學生和部分地區(qū)高中學校的實證研究。
1.高校學生家庭背景結構的變化與分布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教育公平的理念建立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理論之上,強調面向大多數人的教育、強調工農子弟接受教育的優(yōu)先權,努力培養(yǎng)!無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在高校招生中,逐漸形成、貫徹重視家庭出身和政治標準的!階級路線?政策,在這種理論中,排斥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學生,工農子弟、干部子弟則被視為同一階級而優(yōu)先錄取。1949年之前,絕大多數高校學生來自社會優(yōu)勢階層和富裕家庭,隨著新政策的實行,1952年高校學生中工農子弟的比例達到20.5%;1958年高校新生中的工農子女已占55.28%,1965年則達到達71.2%。北京大學來自工農家庭的學生,1957年為30.8%,1960年為64.8%,1964年為
??41.5%,文革期間的1974年這一比例最高,達到78.6%。顯然,當時高校學生中工農子弟比例不斷增加,并??
收稿日期:2006-01-06
作者簡介:楊東平,河北人,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理論.
??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會學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1.
??李文勝.中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與中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公平[A].劉海峰.公平與效率: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425.
&20&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非社會不同群體家庭影響、文化資本、學業(yè)成就的自然表現(xiàn),而主要是通過政治力量強行推動的。
在1977年恢復高考、分數%能力標準取代了強制性的政治標準后,工農子弟的比例迅速回落,干部、知識分子子弟大幅增加。如圖1,以北京大學為例,1978年新生中工農子弟占27.5%,干部、軍人、知識分子子弟占52.2%,其他為20.3%。1991年,工農子弟為37.1%、干部、軍人、知識分子為62.3%,其他為0.6%
。
圖1 1977-1991北京大學學生家庭背景的變化(%)
這三條曲線中,只有知識分子的變化是比較平緩的,從1978年到1991年,知識分子子弟的比例增長了2個百分點。1980年代初,在經歷了保護性政策取消而導致的低落后,工農子弟的比例開始回升,在1985年達到44.6%的最高點,增長了約17個百分點,隨后,在1980年代末這一比例開始低落,1991年降至37.1%的新低點;與1978年相比,總共增長了不到10個百分點。變化同樣顯著的是干部軍人子弟,其構成從1978年的40%左右,在1985年降至32.3%的最低點,此后穩(wěn)步增加,到1991年達到48??7%的高點。與1978年相比,增長了8個百分點,如圖2
。圖
考慮到在1995年全國就業(yè)人口構成中,專業(yè)技術人員僅占5.43%,機關、企事業(yè)負責人僅占2.02%,??其子女在重點高校高達50%-60%的比例,便不能不令人驚訝。
90年代以來,高校學生的階層背景發(fā)生了新的變化。由于常規(guī)統(tǒng)計中缺乏學生家庭背景的材料,此處只能以零星的、局部的數據一窺這種變化。
農村學生的比例是社會階層分布最外顯的一個指標,也比其他指標更易獲得;咎卣魇90年代以來重點大學招收的新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呈下降趨勢。近年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新生中農村學
??生的比例比1998年低3個百分點左右,北京師范大學則下降了8個百分點,見表2。以北京大學為例,
1985年新生中農民學生的比例為27.3%,1992年為22.3%,1996年為19.6%,1999年為16.3%
。
在其他的全國重點大學,北京理工大學1998級學生的家庭背景是:干部占27.0%、工人占26.4%、農民占18.7%、知識分子占9.4%、職員占3.6%、軍人占2.1%、其他12.2%。如以上述北京大學的統(tǒng)計
?口徑,則工農子弟占45.1%,干部、軍人、知識分子子弟占38.5%。2002年,北京郵電大學學生中農村學
(生占26.0%。
據本課題組2004年對北京理工大學部分學院、北京建工學院、北京理工大學房山分校3所不同類型高校的抽樣調查(樣本數429個),中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子女所占比重為41.6%,工人、農民、下崗失業(yè)人員等弱勢家庭的子女占34.3%。且中高級管理技術人員更多集中在優(yōu)勢高校,而農民、工人和下崗失業(yè)人員階層子女更多集中在普通院校和大專院校,見表3。
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新增的農村學生主要分布在非重點的地方普通院校。如河北科技大學的新
)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從1998年的54.7%增加到2001年的60.8%,增加了6個百分點。據2003年對
唐山學院、華北煤炭醫(yī)學院、河北理工學院三所位于唐山的高校在校生調查,在校生中農村學生比例達
??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A].許慶豫.教育發(fā)展論:理論評介與個案分析[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380.??衛(wèi)宏.我國城鄉(xiāng)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實證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3.
?材料來自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工作處.
(衛(wèi)宏.我國城鄉(xiāng)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實證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3.
)[.,
??59.5%,2003級學生的這一比例則達到63.6%;有29%的農村學生來自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
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另一個等級%%%民辦高等學校,學生主要來自中小城市和城鎮(zhèn),家庭背景既非干部、專業(yè)技術人員等高階層,也非農民,而是工人、公務員、個體工商戶等中低階層。據2003年對江蘇省6所民辦高校學生的調查顯示,學生的家庭所在地,大城市占13.9%,中等城市占30.9%,小城市(一般指縣區(qū))占24.3%,小城鎮(zhèn)占20.3%,農村僅占9.2%。另外,學生家長的職業(yè),工人占24.0%,公務員占22.4%,個體工商戶占21.1%,企事業(yè)干部占17.0%,農民占6.9%,教師占5.1%,醫(yī)生占2.2%,其他
??1.9%。
2.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家庭背景變化
高等學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家庭背景有較大的差異。90年代的若干調查顯示,研究生中來自干部、知識分子家庭的比重明顯較少,而來自農村的學生占很大的比重,呈學歷層次與家庭背景!倒掛?的特征。如表4,在90年代對3所高校的調查,隨著學歷的提高農村學生的比重增加,博士階段農村學生的比例大約是本科生時期的一倍;而干部、知識分子子弟的比例則降低了1/3甚至一半。
顯然,不能簡單地認為我國高學歷的獲得受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較小?梢哉J識的原因,由于當時的收入!體腦倒掛?和!下海?經商熱潮,90年代初高校出現(xiàn)過研究生厭學和大量退學的情況,社會上對高學歷的追求尚未興起,考研遠未成!熱?,因而不具特別強烈的競爭性。由于考研在一定程度上是就業(yè)不利的應對策略,因而當時家庭背景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干部、知識分子子女的就業(yè)優(yōu)勢,
其中一些人還選擇出國。 令人關注的是在當前社會性的考研熱和研究生擴招的背景下,階層與學歷的!倒掛?是否依然存在。本研究對北京理工大學2003、2004級本科生(442個樣本)和對2002、2003級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抽樣調查(有效問卷593份)顯示,低階層子女在研究生階段的優(yōu)勢正在消失,見表5。
本科生中,來自農村的占24.0%,來自城市的占56.8%,城鎮(zhèn)占19.2%。與90年代相比,隨著學歷??吳小兵.高校收費體制下的貧困生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2004.
??[,3).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擴大之中的階層差距&23&
的增高,來自低階層子女的比例仍在增加,但增大的趨勢已不明顯;而優(yōu)勢階層子弟在高學位階段的分布,與本科生階段的差距也不再明顯。說明在90年代曾出現(xiàn)的分層特征逐漸消失,在不同學歷層次,具有較強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的階層都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
可資比較的是,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于2001年進行過一次大型抽樣調查,涉及31個省市區(qū)約10000余名在校大學生,有效問卷共8270份(其中上海樣本3060個)。不計上海樣本,學生的城鄉(xiāng)構成如表6。雖然沒有更詳細的階層劃分,但也顯示隨著學歷提高,農村學生比例逐漸減少的情況,與
以往的研究結果很不相同。
3.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學科專業(yè)分布
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學生在不同學科專業(yè)的分布,也越來越具有階層的屬性。優(yōu)勢階層的子女更多地選擇了熱門專業(yè)和藝術類專業(yè);而工人、農民等低階層的子女選擇冷門專業(yè)的更多,如表7
所示。
對北京理工大學碩士和博士生的調查顯示,在研究生階段,學生在專業(yè)選擇上的階層差距更為明顯,見表8
。
4.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高考錄取分數差距
中國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制度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同一考卷各地的錄取分數不同,城市考生尤其是,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yè)文獻、中學教育、高等教育、行業(yè)資料、文學作品欣賞、外語學習資料、各類資格考試、生活休閑娛樂、12高等教育入學機會_擴大之中的階層差距_圖文等內容。
12
下載地址:12高等教育入學機會_擴大之中的階層差距_圖文.Doc
【】最新搜索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_擴大之中的階層差距_圖文
90后性網 成人
天塹
大事記2
中英文菜單互譯
初中理化教研活動記錄 1
節(jié)約用水小常識
八年級英語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采制樣技術問答
2012元旦祝福語短信大全
本文關鍵詞: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擴大之中的階層差距,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34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5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