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民教育及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發(fā)布時間:2022-02-13 03:19
本文主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科學性、歷史性和階級性的原則展開論述。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對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文獻綜述、研究方法等進行論述。第二部分以日本公民教育的發(fā)展歷程為線索,分析了日本不同階段的公民教育,探討了日本公民教育由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第三部分從日本公民教育的目標、內(nèi)容、方法和途徑進行深入研究并對日本公民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評析。第四部分在肯定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jīng)驗的前提下,指出了在社會轉(zhuǎn)型攻堅時期和全球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所面臨的挑戰(zhàn),對如何有效的開展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3點啟示。第五部分是對論文的設想和存在的問題展開敘述。本文的寫作目的主要是通過深入研究日本公民教育的目的、內(nèi)容、方法和途徑的基礎上,借鑒其先進的經(jīng)驗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發(fā)揮其育人功能,為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輸送合格人才貢獻力量。
【文章來源】:東北大學遼寧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文獻綜述
1.3 研究方法
1.4 創(chuàng)新點
1.5 相關(guān)概念的厘定
1.5.1 公民概念的提出和發(fā)展
1.5.2 公民教育的涵義
1.5.3 思想政治教育的涵義及演變
1.5.4 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guān)系
第2章 日本公民教育的發(fā)展
2.1 日本公民教育的發(fā)展階段
2.1.1 明治維新到19世紀末的公民教育
2.1.2 19世紀末至二戰(zhàn)結(jié)束的公民教育
2.1.3 戰(zhàn)后日本的公民教育
第3章 日本公民教育的特色
3.1 日本公民教育的目標
3.2 日本公民教育的內(nèi)容
3.2.1 強調(diào)國家認同的公民教育
3.2.2 民主主義的公民教育
3.2.3 集團主義的公民教育
3.2.4 中西文明的借鑒與揚棄的公民教育
3.3 日本公民教育途徑
3.3.1 社會中的公民教育
3.3.2 學校中的公民教育
3.3.3 家庭中的公民教育
3.4 日本公民教育的方法
3.4.1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jié)合的方法
3.4.2 全方位的公民教育方法
3.4.3 心的教育方法
3.5 日本公民教育的評價
3.5.1 日本公民教育取得的成就
3.5.2 日本公民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4章 日本公民教育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4.1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4.1.1 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過于理論化
4.1.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過于簡單化
4.1.3 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影響的消極化
4.2 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啟示
4.2.1 與時俱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2.2 堅持繼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4.2.3 要適應人的身心發(fā)展的要求
4.3 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啟示
4.3.1 加強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jié)合的方法
4.3.2 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地手段全方位的對學生進教育
4.4 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啟示
4.4.1 在課堂教育的同時應注重日常生活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4.4.2 從實際出發(fā)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
4.4.3 用網(wǎng)絡廣泛開展教育
第5章 結(jié)論
5.1 論文的設想
5.2 論文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著及獲獎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問題及其實現(xiàn)途徑[J]. 高鷺. 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 2010(06)
[2]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張翀. 林區(qū)教學. 2010(05)
[3]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新內(nèi)容[J]. 李潔. 技術(shù)與市場. 2008(12)
[4]論戰(zhàn)后日本教育的社會本位價值取向及其意義[J]. 王賀蘭. 遼寧教育研究. 2008(10)
[5]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J]. 韓鵬. 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 2008(29)
[6]形式多樣的日本公民教育[J]. 李萍. 政工研究動態(tài). 2008(08)
[7]日本國民道德教育及其思考[J]. 顧元青.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4)
[8]日本公民道德培養(yǎng)述評[J]. 姜仙玉. 上海商學院學報. 2007(02)
[9]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對我國的啟示[J]. 陳文斌,劉學. 科技信息. 2006(S4)
[10]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J]. 王友良,周勇.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6)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研究[D]. 雷驥.山東師范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新加坡公民教育研究與啟示[D]. 李林.太原科技大學 2010
[2]日本學校道德教育研究[D]. 熊寧佳.南昌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622638
【文章來源】:東北大學遼寧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文獻綜述
1.3 研究方法
1.4 創(chuàng)新點
1.5 相關(guān)概念的厘定
1.5.1 公民概念的提出和發(fā)展
1.5.2 公民教育的涵義
1.5.3 思想政治教育的涵義及演變
1.5.4 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guān)系
第2章 日本公民教育的發(fā)展
2.1 日本公民教育的發(fā)展階段
2.1.1 明治維新到19世紀末的公民教育
2.1.2 19世紀末至二戰(zhàn)結(jié)束的公民教育
2.1.3 戰(zhàn)后日本的公民教育
第3章 日本公民教育的特色
3.1 日本公民教育的目標
3.2 日本公民教育的內(nèi)容
3.2.1 強調(diào)國家認同的公民教育
3.2.2 民主主義的公民教育
3.2.3 集團主義的公民教育
3.2.4 中西文明的借鑒與揚棄的公民教育
3.3 日本公民教育途徑
3.3.1 社會中的公民教育
3.3.2 學校中的公民教育
3.3.3 家庭中的公民教育
3.4 日本公民教育的方法
3.4.1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jié)合的方法
3.4.2 全方位的公民教育方法
3.4.3 心的教育方法
3.5 日本公民教育的評價
3.5.1 日本公民教育取得的成就
3.5.2 日本公民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4章 日本公民教育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4.1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4.1.1 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過于理論化
4.1.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過于簡單化
4.1.3 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影響的消極化
4.2 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啟示
4.2.1 與時俱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2.2 堅持繼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4.2.3 要適應人的身心發(fā)展的要求
4.3 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啟示
4.3.1 加強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jié)合的方法
4.3.2 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地手段全方位的對學生進教育
4.4 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啟示
4.4.1 在課堂教育的同時應注重日常生活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4.4.2 從實際出發(fā)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
4.4.3 用網(wǎng)絡廣泛開展教育
第5章 結(jié)論
5.1 論文的設想
5.2 論文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著及獲獎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問題及其實現(xiàn)途徑[J]. 高鷺. 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 2010(06)
[2]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張翀. 林區(qū)教學. 2010(05)
[3]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新內(nèi)容[J]. 李潔. 技術(shù)與市場. 2008(12)
[4]論戰(zhàn)后日本教育的社會本位價值取向及其意義[J]. 王賀蘭. 遼寧教育研究. 2008(10)
[5]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J]. 韓鵬. 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 2008(29)
[6]形式多樣的日本公民教育[J]. 李萍. 政工研究動態(tài). 2008(08)
[7]日本國民道德教育及其思考[J]. 顧元青.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4)
[8]日本公民道德培養(yǎng)述評[J]. 姜仙玉. 上海商學院學報. 2007(02)
[9]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對我國的啟示[J]. 陳文斌,劉學. 科技信息. 2006(S4)
[10]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J]. 王友良,周勇.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6)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研究[D]. 雷驥.山東師范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新加坡公民教育研究與啟示[D]. 李林.太原科技大學 2010
[2]日本學校道德教育研究[D]. 熊寧佳.南昌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6226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6226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