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高等教育論文 >

教育的博弈—庚款興學與20世紀早期的美國對華政策

發(fā)布時間:2017-04-19 10:01

  本文關(guān)鍵詞:教育的博弈—庚款興學與20世紀早期的美國對華政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庚款興學計劃是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的一項由美國政府以美國方面的庚子賠款退款為基金,資助中國學生赴美國留學深造的教育項目。自1843年美國政府正式與中國政府建立外交關(guān)系以來,美國一直在不斷調(diào)整與探索其在中國,這塊潛力無窮又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土地上的外交政策立場。二十世紀早期的“門戶開放”正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重要節(jié)點,而庚款興學計劃構(gòu)成了這一對華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和影響因素。本文分三章對美國庚款興學計劃進行分析。第一章陳述并討論自中美外交關(guān)系肇始以來、庚子拳亂之前的美對華政策節(jié)點,美國由跟隨英國、亦步亦趨,到提出“門戶開放”,利益均沾。指出攫取商貿(mào)利益與占領道德制高點、與清政府維持友好關(guān)系是這一時期美國在華政策的兩大目標。第二章從中美外交的角度,盡可能詳細地還原庚子拳亂、庚款退款與庚款留學的歷史,指出美國主動提出庚款用于培養(yǎng)中國留學生,雖然不可避免地使庚款留學計劃帶上慈善的關(guān)懷與色彩,但中美政府就這一計劃的外交談判與博弈透漏出美國政府將教育計劃融入外交政策,施加對中國青年一代的影響,而中國政府面對美國對其使用庚款退款權(quán)的干涉時,節(jié)節(jié)敗退,只得順勢而為。第三章在前兩章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庚款留學及其他庚款退款資助的教育項目是美國“義和團外交”的一個重要產(chǎn)物:首先,在日德俄等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的威脅下,保全中國成為美國在《辛亥條約》談判期間在東亞地區(qū)尤其是中國的外交方針;其次,美國在國家身份的建構(gòu)過程中,自覺將中國列為改造對象,希望施加教育影響,使中國向美國看齊。庚款興學從文化滲透、增進中美關(guān)系重要性、擴大商貿(mào)交流等三個方面成功地促進了美國在華利益,成為該時期美在華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認為,庚款留學計劃作為美國在中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nèi)最早的教育外交嘗試,在第一次實踐時便取得了成功。這與當時中美兩國外交力量嚴重失衡,中弱外強,以及教育本身容易引起文化教育界共鳴有關(guān)。但是,中美兩國交流不對等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庚款興學項目發(fā)揮更加長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庚款留學 美國庚款外交 教育外交
【學位授予單位】:外交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648.9;D829.712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3-4
  • Abstract4-5
  • 摘要5-8
  • Introduction8-11
  • Chapter 1 A History of the U.S. China Policy before the Boxer Period: 1784 to 191111-23
  • 1.1 Vision of A Unique China Policy, 1784-184311-13
  • 1.1.1 Exploring the Mysterious Land of the Middle Kingdom11-12
  • 1.1.2 A "Unique" China Policy12-13
  • 1.2 Non-intervention Policy between the two Opium Wars, 1844-186013-18
  • 1.2.1 The Cushing Mission and Treaty of Wangxia of 184414-16
  • 1.2.2 The Sino-American Treaty of Tientsin and The Convention of Peking16-18
  • 1.3 Intervention and the "Open Door" Notes, 1861-191118-23
  • 1.3.1 Tsungli Yamen and the Co-operative Policy18-19
  • 1.3.2 The Open Door Notes19-23
  • Chapter 2 The 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 Program in Retrospect23-34
  • 2.1 Aftermath of the Boxer Uprising: The Boxer Protocol23-25
  • 2.1.1 The Boxer Rebellion of 1900 and the inception of Open Door policy23-24
  • 2.1.2 The Indemnity Issue and the American Share24-25
  • 2.2 Indemnity Money for Education: the US Boxer Diplomacy25-29
  • 2.2.1 Liang Cheng and His Remission Efforts26-27
  • 2.2.2 Educational versus Economic Uses of the Indemnity Remission27-29
  • 2.3 The 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 Program in Detail: A Timeline29-34
  • 2.3.1 The First Remission29-30
  • 2.3.2 The Fledging Tsinghua College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30-32
  • 2.3.3 The Second Remission32-34
  • Chapter 3 The 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 A Qualitative Evaluation34-44
  • 3.1 The Game of Education34-39
  • 3.1.1 Education as A Tool in Transforming China34-36
  • 3.1.2 Education as the Goodwill Ambassador36-37
  • 3.1.3 Education as A Stimulus to Trade and Commerce37-39
  • 3.2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39-44
  • 3.2.1 The Scholarship in Relation to the US Open Door Policy39-40
  • 3.2.2 The Scholarship in Relation to the US National Identity40-41
  • 3.2.3 Reflections41-44
  • Conclusion44-46
  • Bibliography46-48
  • 外交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4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建華;1947~1949年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剖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唐小松;“法國承認中國”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1964—1966)[J];國際論壇;2003年01期

3 張志梅;試論導致戰(zhàn)后初期美國對華政策自相矛盾的幾個因素[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4 王作成,李明波;從美國重返東南亞管窺美國對華政策[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牟燕;試析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美國對華政策的基本特征[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S1期

6 廖世江 ,小芳;抗戰(zhàn)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J];決策與信息;2005年07期

7 萬家星;美國對華政策歷史誤區(qū)的由來[J];孝感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8 王勇;試論戰(zhàn)后初期美國對華政策選擇[J];淮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陳世陽;;羅斯福時代(1932~1945)美國對華政策研究綜述[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10 陳冰;;1949: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難抉擇[J];中國人才;2007年2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崔丕;;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解密文件與歐亞冷戰(zhàn)史研究[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二輯)[C];2005年

2 汪小平;;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1950~1955)[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4年卷[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 教授 吳心伯 李鳴燕 譯;美國對華政策必須更明智[N];東方早報;2012年

2 上海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張國義;19世紀50年代美國對華政策與上海地位變遷[N];東方早報;2013年

3 北京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院長、教授 王緝思;不必過于擔心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N];上海證券報;2008年

4 俞懿晗;美國對華政策將以延續(xù)性為主[N];東方早報;2005年

5 本報駐美國記者 溫憲;一份報告,顯示美國對華政策多重心思[N];人民日報;2010年

6 俞曉秋 國際問題專家、中美關(guān)系研究學者;美國對華政策唱的什么調(diào)[N];中國國防報;2012年

7 劉建飛;從中美戰(zhàn)略經(jīng)濟對話看美國對華政策[N];學習時報;2006年

8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 宋國友;脆弱的巨人[N];東方早報;2010年

9 約翰·李 [悉尼獨立研究中心外交政策研究員];美國對華政策之爭,,鷹派占了上風[N];國防時報;2010年

10 本報首席記者 鄭若麟;軟遏制:美國對華政策新特征[N];文匯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官進勝;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國會因素(1945-1950)[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盧祖送;九十年代美國對華政策辯論[D];復旦大學;2005年

3 宋靜;冷戰(zhàn)后美國思想庫在影響對華決策中的角色評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姜安;意識形態(tài)與美國對華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公龍;保守主義與冷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D];復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凌小鵬;美國對華政策及其失敗1944-1950[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胡潔方;休斯與華盛頓會議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3 沈倩桃;馬歇爾調(diào)處期間中共對美政策及后續(xù)效應[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何爽;接觸還是對抗:從小布什政府以來美國研究中國及中美關(guān)系問題的學者的八本書(報告)分析美國對華政策走向[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年

5 陳偉;教育的博弈—庚款興學與20世紀早期的美國對華政策[D];外交學院;2016年

6 馬猛;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美國對華政策的調(diào)整(1911-1921年)[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7 趙曉玲;美國對華政策的文化因素探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8 孫洪振;美國國會在美國對華政策中的作用分析1989-2000[D];天津外國語學院;2007年

9 王維;20世紀20年代“門戶開放”原則下的美國對華政策[D];蘇州大學;2010年

10 淑琴;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宗教因素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guān)鍵詞:教育的博弈—庚款興學與20世紀早期的美國對華政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600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1600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b4ff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