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評教中的博弈與變革
發(fā)布時間:2021-01-01 02:27
在教師的利益與學生評教分數(shù)捆綁的政策下,師生間博弈將導致學生評教分數(shù)與課程分數(shù)同時膨脹。高校間博弈將導致各校容忍自己的教師討好學生。高校與監(jiān)管者的博弈將會鼓勵高校堅持學生評教政策?朔䦟W生評教失靈的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在高校中實現(xiàn)從評教到教的咨詢的變革。教的咨詢是企業(yè)管理咨詢在高校中的對應物,其本質(zhì)是咨詢專家向教師提供的旨在改進教師績效的咨詢服務,也是診斷、考核和發(fā)展教師績效的持續(xù)過程,其三個基本階段是診斷教師的績效問題、制定和執(zhí)行教師績效改進策略,其核心是咨詢專家向教師提供的咨詢性反饋。建立和有效實施教的咨詢制度的前提是,放棄把教師的利益與學生評教分數(shù)捆綁的政策,對咨詢專家實行效率工資,為教的咨詢重新設計學生評教表。
【文章來源】:高教發(fā)展與評估.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高校與監(jiān)管者間博弈模型
因為,只有如此,他們的那些與學生評教捆綁的利益才是安全的。由于教師最終看到的學生評教分數(shù)是一個平均數(shù),最可能導致這個分數(shù)低于優(yōu)秀等級標準的是那些機會主義行動的學生。因此,教師在選擇自己的策略和行動時必須考慮這些學生對他的策略和行動的反應。師生間的這種博弈可用博弈樹展示如圖1所示。在圖1所示的博弈中,教師有討好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兩種策略,學生有給教師打高分和打低分兩種策略。行動的時序是,教師先行動;學生在觀察到教師的行動后采取行動。教師得益的排序是:T1>T2>T3>T4。其成立依賴于兩個假設:第一,教師嚴格要求學生要付出比討好學生更多的努力成本和心理成本,如擔心學生在評教時給自己打低分。第二,對教師而言,在努力成本一定的情況下,高學生評教分數(shù)總是好于低學生評教分數(shù)。學生得益的排序是:S1>S2>S3>S4。其成立也依賴于兩個假設:第一,學生給教師打低分是有心理成本的,如學生對教師的內(nèi)疚感和對教師可能產(chǎn)生報復行為的擔心。第二,對學生而言,在心理成本一定的情況下,高課程分數(shù)總是好于低課程分數(shù)。用倒推法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的均衡策略是在博弈的第一階段討好學生,學生的均衡策略是在博弈的第二階段“如果感知到教師討好學生就給教師打高分,如果感知到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就給教師打低分”。這里,均衡策略的含義是,它是每一方對對方策略的最佳反應,因而是博弈方不愿意單獨改變的策略。實際上,正是因為預料到存在一定比例的學生會采取上述均衡策略,教師才普遍地和被迫地以各種他人難以觀察和證實的方式降低學術(shù)標準,去討好學生,以期獲得一個“安全的”學生評教分數(shù)。其結(jié)果是,課程分數(shù)與學生評教分數(shù)同時膨脹。
目前,高校教師降低學術(shù)標準以討好學生已經(jīng)是學校、教師和學生等各方間的共同知識。那么,為什么大多數(shù)高校會容忍自己的教師討好學生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理解學校間通過學生就業(yè)市場所進行的博弈。該博弈可用得益矩陣展示如圖2所示。在圖2所示的博弈中,每個博弈方都有禁止和容忍兩種策略,兩個博弈方同時選擇各自的策略和行動,每個博弈方的四種可能的得益的排序都是:T>R>P>S。得益R>P的主要原因是,當所有學校都容忍本校教師討好學生時,高課程分數(shù)就不再代表高學習能力和工作潛能。其直接后果是形成一種混同均衡,用人單位無法根據(jù)課程分數(shù)把高能力的學生與低能力的學生分開,優(yōu)秀學生無法通過獲取高課程分數(shù)向相關(guān)單位發(fā)送其高能力的信號,他們會因此抱怨甚至憤恨學校的學生評教政策,其學習的激勵會受到削弱。所有這些后果通過各種途徑和機制,損害整個高校的社會聲譽。表現(xiàn)之一是,學生不認同本國高校,寧愿花費巨資也要到國外讀書。然而,當所有高校都禁止自己的教師討好學生時,前述過程和機制就會在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最終改善高校的社會聲譽。得益T>S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單位因在嚴格限制的時間內(nèi)獲取申請者能力信息的成本相對于其收益偏高,根據(jù)申請者平均課程分數(shù)判斷其能力的高低。在其它學校容忍其教師討好學生時,禁止教師討好學生的高校的畢業(yè)生會因其它學校的學生有更高的平均成績而在職位申請中吃虧。這必然會逐漸地削弱禁止教師討好學生的高校在招生中的吸引力。容忍教師討好學生是每個學校的均衡策略,也是其占優(yōu)策略:沒有一個學校愿意單獨改變其策略,而且,無論其它學校采取什么策略,每個學校的最佳策略都是容忍其教師討好學生。這是高校教師討好學生能夠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文編號:2950777
【文章來源】:高教發(fā)展與評估.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高校與監(jiān)管者間博弈模型
因為,只有如此,他們的那些與學生評教捆綁的利益才是安全的。由于教師最終看到的學生評教分數(shù)是一個平均數(shù),最可能導致這個分數(shù)低于優(yōu)秀等級標準的是那些機會主義行動的學生。因此,教師在選擇自己的策略和行動時必須考慮這些學生對他的策略和行動的反應。師生間的這種博弈可用博弈樹展示如圖1所示。在圖1所示的博弈中,教師有討好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兩種策略,學生有給教師打高分和打低分兩種策略。行動的時序是,教師先行動;學生在觀察到教師的行動后采取行動。教師得益的排序是:T1>T2>T3>T4。其成立依賴于兩個假設:第一,教師嚴格要求學生要付出比討好學生更多的努力成本和心理成本,如擔心學生在評教時給自己打低分。第二,對教師而言,在努力成本一定的情況下,高學生評教分數(shù)總是好于低學生評教分數(shù)。學生得益的排序是:S1>S2>S3>S4。其成立也依賴于兩個假設:第一,學生給教師打低分是有心理成本的,如學生對教師的內(nèi)疚感和對教師可能產(chǎn)生報復行為的擔心。第二,對學生而言,在心理成本一定的情況下,高課程分數(shù)總是好于低課程分數(shù)。用倒推法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的均衡策略是在博弈的第一階段討好學生,學生的均衡策略是在博弈的第二階段“如果感知到教師討好學生就給教師打高分,如果感知到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就給教師打低分”。這里,均衡策略的含義是,它是每一方對對方策略的最佳反應,因而是博弈方不愿意單獨改變的策略。實際上,正是因為預料到存在一定比例的學生會采取上述均衡策略,教師才普遍地和被迫地以各種他人難以觀察和證實的方式降低學術(shù)標準,去討好學生,以期獲得一個“安全的”學生評教分數(shù)。其結(jié)果是,課程分數(shù)與學生評教分數(shù)同時膨脹。
目前,高校教師降低學術(shù)標準以討好學生已經(jīng)是學校、教師和學生等各方間的共同知識。那么,為什么大多數(shù)高校會容忍自己的教師討好學生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理解學校間通過學生就業(yè)市場所進行的博弈。該博弈可用得益矩陣展示如圖2所示。在圖2所示的博弈中,每個博弈方都有禁止和容忍兩種策略,兩個博弈方同時選擇各自的策略和行動,每個博弈方的四種可能的得益的排序都是:T>R>P>S。得益R>P的主要原因是,當所有學校都容忍本校教師討好學生時,高課程分數(shù)就不再代表高學習能力和工作潛能。其直接后果是形成一種混同均衡,用人單位無法根據(jù)課程分數(shù)把高能力的學生與低能力的學生分開,優(yōu)秀學生無法通過獲取高課程分數(shù)向相關(guān)單位發(fā)送其高能力的信號,他們會因此抱怨甚至憤恨學校的學生評教政策,其學習的激勵會受到削弱。所有這些后果通過各種途徑和機制,損害整個高校的社會聲譽。表現(xiàn)之一是,學生不認同本國高校,寧愿花費巨資也要到國外讀書。然而,當所有高校都禁止自己的教師討好學生時,前述過程和機制就會在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最終改善高校的社會聲譽。得益T>S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單位因在嚴格限制的時間內(nèi)獲取申請者能力信息的成本相對于其收益偏高,根據(jù)申請者平均課程分數(shù)判斷其能力的高低。在其它學校容忍其教師討好學生時,禁止教師討好學生的高校的畢業(yè)生會因其它學校的學生有更高的平均成績而在職位申請中吃虧。這必然會逐漸地削弱禁止教師討好學生的高校在招生中的吸引力。容忍教師討好學生是每個學校的均衡策略,也是其占優(yōu)策略:沒有一個學校愿意單獨改變其策略,而且,無論其它學校采取什么策略,每個學校的最佳策略都是容忍其教師討好學生。這是高校教師討好學生能夠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文編號:29507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507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