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大學生深度學習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
【學位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G642.4;G434
【部分圖文】:
圖 1.1 深度學習相關文獻時間分布情況 1.1 文獻刊發(fā)數(shù)量變化來看,國內對深度學習的研究較晚。200何玲發(fā)表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一文[12],將深度學習引入國對深度學習的研究開始有所增加,2006 年國內首篇關于深度學表,但此后至 2010 年總體研究較少。2010 年是深度學習在我節(jié)點,整體研究數(shù)量只有兩篇。從 2006 年~2012 年的論文數(shù)目內發(fā)表的研究成果較少且不穩(wěn)定,相關研究進展較慢、研究范
圖 1.2 深度學習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圖根據(jù)聚類分析的結果,結合對文獻內容的研讀與分析,可以將深度學劃分為以下四方面:1)深度學習的理論研究此主題下的文獻重點分析了深度學習的內涵、特征、理論基礎等。最習概念引入我國學者黎加厚、何玲深度學習認為淺層學習傾向于簡單,深度學習則對應布魯姆教育目標中的高層次的認知水平,強調分析、、創(chuàng)造[14]。葉曉蕓從記憶方式、關注焦點、學習目的、認知策略與學面對比了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的特征[15]。孫銀黎從教育技術定義出發(fā)度學習的內涵與特征[16]。張浩、吳秀娟深入闡述了深度學習內涵,并層學習差異的基礎上概括了深度學習的六大主要特征,詳細分析了情建構主義、分布式認知以及元認知理論對深度學習的理論解釋與支持[1、陳琳認為對知識進行批判、整合、深度加工及內化是深度學習的基層學習歸納為淺層學習、理解、領會、方法與技能、遷移與應用、評
圖 1.3 混合式教學研究文獻時間分布3 圖可知,從文獻趨勢來看,國內關于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數(shù)量增長平在持續(xù)增加,說明國內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關注度越來越高。利用上深度學習研究現(xiàn)狀分析的方法,通過 SATI 軟件提取混合式教學期刊據(jù),得到發(fā)文量排名前 10 的期刊來源統(tǒng)計表如表 1.4 所示。統(tǒng)計結果混合式教學的來源期刊大多來自教育技術學核心期刊,可見教育技術對該主題關注度高。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覃遵躍;徐洪智;張彬連;黃云;郭鑫;;從MOOC到SPOC:一種深度學習模式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5年11期
2 吳秀娟;張浩;;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實驗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5年04期
3 祝智庭;管玨琪;邱慧嫻;;翻轉課堂國內應用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5年06期
4 陳然;楊成;;SPOC混合學習模式設計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5年05期
5 徐梅丹;蘭國帥;張一春;孟召坤;張杭;;構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5年04期
6 張琪;;e-Learning環(huán)境中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深度學習的相關性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7 李松林;;深度教學的四個實踐著力點——兼論推進課堂教學縱深改革的實質與方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年31期
8 安富海;;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年11期
9 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年04期
10 杜娟;李兆君;郭麗文;;促進深度學習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年10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張康莉;促進研究生深度學習的翻轉課堂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7年
2 王米雪;基于Blackboard平臺的大學生深度學習活動設計與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年
3 劉路;大學生深度學習的內涵與結構模型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6年
4 張新宇;基于互動理論的深度學習研究[D];揚州大學;2014年
5 王婷;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深度學習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6 吳秀娟;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研究[D];揚州大學;2013年
7 唐金娟;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深度學習的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727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7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