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民精神教育路徑新探
本文關鍵詞: 公民精神 學校教育 世界主義精神 合作理念 集體主義價值觀 出處:《江蘇高教》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公民精神具有時代性的特點,應當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建構。目前高校公民精神的教育,理應包含世界主義精神、合作理念和集體主義價值觀在內(nèi)。公民精神內(nèi)容的新發(fā)展,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路徑:一是要把世界主義精神滲透在課程中;二是塑造和強化有助于公民合作理念培養(yǎng)的公共生活;三是鑄造體現(xiàn)公民責任導向的集體主義實踐平臺。
[Abstract]:Civic spir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should b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inheritance. At present, the education of civic spir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clude cosmopolitan spirit.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nt of civic spirit requires a suitable educational path: first, the cosmopolitan spirit should be perme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Second, to shape and strengthen the public life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itizen's cooperation idea; Third, cast a practical platform of collectivism that embodies the guidance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作者單位】: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淮陰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BZZ04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4YJA710035) 江蘇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基地
【分類號】:G641
【正文快照】: 全球化、后工業(yè)化的時代來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高校的公民精神教育在承接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公民精神的基礎上,應當增加鮮明的時代性內(nèi)涵。公民精神教育的目標和內(nèi)容,決定了高校公民精神教育的路徑和方法。培育公民全球化時代的世界主義精神,樹立合作治理時代的合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甘永宗;;我國公民精神培育的社會文化生態(tài)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3年03期
2 董敏志;政治文明與公民精神的依托關系[J];探索與爭鳴;2004年01期
3 呂元禮,李波婷,劉淑云;現(xiàn)代民主社會的公民精神[J];社會科學家;2004年06期
4 張穎倫;;公民資格、公民精神與公共服務供給[J];東南學術;2011年03期
5 甘永宗;;農(nóng)民公民精神養(yǎng)成研究——以體驗模式分析[J];成人教育;2012年10期
6 甘永宗;;農(nóng)民公民精神培育的體驗模式探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03期
7 關雯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公民精神生成的本土路徑[J];河北學刊;2014年03期
8 孟艷春;李國強;;試論學生社團對公民精神培養(yǎng)的功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年24期
9 梁自存;;公民精神:公民社會研究的必要維度——讀《讓民主運轉起來》[J];中國非營利評論;2008年01期
10 林振東;涂水發(fā);;志愿服務與公民精神的培育——兼論政府完善志愿服務管理的一些建議[J];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濤;“公民精神”的形成是改革開放的最大成就[N];民主與法制時報;2008年
2 賈西津;慈善觀與公民精神[N];聯(lián)合日報;2011年
3 本報評論員 易艷剛;動車事故后,公民精神更應“常態(tài)化”[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4 ;愛國主義旗幟下的公民精神[N];解放日報;2008年
5 童大煥;抗擊“非典”凝聚青年公民精神[N];海峽時報;2003年
6 李克杰;“民間立法”增多彰顯公民精神[N];檢察日報;2006年
7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 張千帆 支振鋒 傅達林 胡健 劉武俊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 張千帆);回望2009,中國正在成長的公民精神[N];法制日報;2010年
8 安隅;審慎對待公共權力是公民責任的擔當[N];檢察日報;2010年
9 寧夏社會科學院理論研究中心 執(zhí)筆 馬麗娟;積極培育公民精神[N];寧夏日報;2014年
10 楊維立;培育學生的公民精神不能止于“模擬”[N];法制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鎮(zhèn)鎮(zhèn);公民精神與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變革[D];上海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孫永泰;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的政府責任探析[D];黑龍江大學;2012年
2 王茜;和諧社會視野下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公民精神培育互動機制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3年
3 于一凡;公民精神視角下的微博客傳播[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4 孔令奇;現(xiàn)代公民精神:基礎、內(nèi)容與意義[D];山東大學;2011年
5 王慶英;網(wǎng)絡論壇中的公民精神探析[D];北京郵電大學;2007年
6 程東亮;昆明城市社區(qū)管理中公民精神培育研究[D];云南大學;2015年
7 李昕;公共領域建構中的公民精神重塑[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子龍;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精神的研究[D];遼寧大學;2014年
9 何杰;雙因素理論視域中的社區(qū)志愿者激勵機制探究[D];廣西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787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47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