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式元教學:一種互惠性職后教師教育新路徑
本文關鍵詞:互動式元教學:一種互惠性職后教師教育新路徑 出處:《教育研究》2017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教師的元教學行動往往受到個人行為習慣或思維的局限很難在實踐中落實;邮皆虒W為職后教師教育提供了一種新路徑,其核心思路在于借助教師教育活動,通過教師教育者和在職教師之間的交往活動,為交互雙方提供個體自我認知的條件、喚起個體自我發(fā)展的需求,促進雙方由主體間活動走向自我發(fā)展;邮皆虒W雖在活動類型、活動過程以及價值取向等方面都不同于元教學,但其能引導雙方產(chǎn)生元教學意識、掌握元教學行動要領,最終促進元教學目標的達成;更重要的是,互動式元教學能夠突破元教學的局限,避免個體陷入自我論困境,能夠通過互動給予教師教育活動提供新鮮血液、帶來發(fā)展契機。
[Abstract]:Teachers' meta-teaching actions are often limited by personal behavior habits or thinking. Interactive meta-teaching provides a new way for post-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ts core idea lies in providing the condition of individual self-cognition and evoking the demand of individual self-development by means of teacher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between teacher educators and in-service teachers. Although interactive meta-teaching is different from meta teaching in activity type, activity process and value orientation, it can lead both sides to produce meta teaching consciousness. Mastering the main points of meta-teaching action and finally promoting the achievement of meta-teaching objectives; More importantly, interactive meta-teaching can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meta-teaching, avoid individual falling into the dilemma of self-theory, can provide fresh blood to teacher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rough interaction, and bring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652
【正文快照】: 元教學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整體過程進行思考的一種認識活動。元教學建立在個體專業(yè)自覺發(fā)展的基礎上,是個體通過專業(yè)學習、實踐探究、自我反思等行動而獲得的一種對教學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調控活動[1];谠虒W理念的行動,即元教學行動,比單純的教學行動更具意識性和認知性,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邵鵬;顧學回;;多媒體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今日科苑;2009年24期
2 張峰林;論“兩課”教學互動的特征與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3 李勝利;;高校新教師應具備的幾個基本品質與在教學中應著重解決的問題[J];中國地質教育;2005年04期
4 喻小紅;陳向陽;;探討高校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曾莉;韓之璐;聶靜;;加強高校案例教學 促進教學方法改革[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S1期
6 楊康;顧立志;;試論教學互動中的激勵機理[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07期
7 李世鐸;周忠偉;;高校教學吸引力調查[J];長沙通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楊揚;楊月;;以教學為基礎 以科研促教學 提高教學水平[J];大眾科技;2010年03期
9 康志校;;師生相濟構和諧 教學互動促成長——淺談課堂教學互動[J];成功(教育);2012年07期
10 吳洪富;;用神話譜寫現(xiàn)實:“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歷史再造[J];復旦教育論壇;201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隋文香;王雪坤;;教學互動的理論與實踐[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2 沈麗佳;周紅春;陳毓超;謝立群;謝思明;;混合教學模式在“口腔組織病理學”中的探索與實踐[A];第八屆全國口腔醫(yī)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孫麟;;混合教學模式在《口腔組織病理學》中的思考與探索[A];第九次全國口腔醫(yī)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4 劉琮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模式的探討[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C];2008年
5 張志田;陳瑤;聞建民;林勝文;蘇進展;黃朕;酈妙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與醫(y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探討[A];2012年浙江省醫(yī)學教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央財經(jīng)大學統(tǒng)計學院 付紅妍 高興波;新時期本科教學師生互動的差異化分析[N];中國信息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沈祖蕓;“教學聽證”走進東華校園[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羅霞;高校“兩課”教學實效面面觀(思考·建議篇)[N];云南日報;2004年
4 曾令輝;廣西師院:興教改促“兩課”[N];廣西日報;2004年
5 白忠德邋嚴琳;教學科研互動 培育創(chuàng)新種子[N];光明日報;2007年
6 鄭立琪;東南大學:四位一體推進研究型教學[N];中國教育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羅霞 李沙青;德育課:貼近學生突出“四性”[N];云南日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邱燕娜;IT助力學校道別“填鴨式教學”[N];中國計算機報;2011年
9 記者 夏斐 通訊員 湯中秋;搶抓機遇求發(fā)展 融入主流辦特色[N];光明日報;2005年
10 東北財經(jīng)大學外語系副教授 車麗娟;最大限度地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N];中華讀書報;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宏圖;寫生在當前高校美術教學中運用的再認識[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2 李海平;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教學綜合改革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年
3 鄧麗嬌;岳麓書院教學模式解析[D];湖南大學;2015年
4 王曉宇;高校教學與科研等效評價機制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1年
5 程國棟;基于關聯(lián)主義視角下的高校教學互動實踐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5年
6 馬樂誠;大學有效教學影響因素的研究[D];汕頭大學;2009年
7 吳小征;西南聯(lián)大學術與教學互動初探[D];云南大學;2010年
8 羅娜;高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9 劉晶月;我國臺灣地區(q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10 尹玉麗;同伴教學模式在大學物理課程中應用的初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4031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40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