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句子的標記因素對外國留學生理解的影響
【圖文】:
4組被試在施事位置因素上反應結果
4組被試在生命度差異因素上反應結果
【作者單位】: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4BYY011) 國家漢辦“十五”科研規(guī)劃首批項目(BK01-05/001)資助
【分類號】:B84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永德;不同母語類型留學生理解漢語句子的實驗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03期
2 王永德;日本和韓國留學生對漢語句子主觀感知距離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海霞;;從方位詞“內(nèi)”、“外”探討親屬稱謂的空間隱喻[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5期
2 張云秋,柴興東;漢語主動式的表達形式及強化等級[J];北方論叢;2002年04期
3 李江;從《漢語初級教程》看對外漢語教學補語體系[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陳勇;英漢空間隱喻成對詞排序的標記性[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佟倩;;反義詞研究中的標記論及標記顛倒[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汪立榮;英語教材編寫應重視作格動詞的一價用法[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7 劉世英,曹華;詞序象似性、對稱與不對稱[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8 劉稟誠;胡衍錚;;不對稱和對稱:漢語新詞構詞的重要途徑[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齊春紅;“不得”的語法化及相關問題研究[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10 張時陽,劉祥友;現(xiàn)代漢語中的“N_受+N_施+V”句[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趙淑華;劉社會;胡翔;;句型統(tǒng)計與句法分析——介紹一個《現(xiàn)代漢語句型語料庫》[A];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6年
2 楊德峰;;以朝鮮語為母語的學生趨向補語的習得順序——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研究[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3 古川裕;;現(xiàn)代漢語感受謂語句的句法特點——“叫/讓/使/令”字句和“為”字句[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4 史金生;;動量副詞的類別及其選擇性[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5 周守晉;;“連……也/都……”格式補議[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6 肖奚強;鄭巧斐;;略論“A跟B(不)一樣X”中“X”的隱現(xiàn)[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7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語義結構和語用功能[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8 古川裕;;關于“要”類詞的認知解釋 ——論“要”字由動詞到連詞的語法化途徑[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9 朱敏;;現(xiàn)代漢語祈使句“你/你們”主語的選擇制約因素[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錦姬;現(xiàn)代漢語補語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牛保義;相信和懷疑:附加疑問句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3 俞理明;漢語縮略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4 吳云霞;萬榮方言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5 徐默凡;現(xiàn)代漢語工具范疇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道英;“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7 文貞惠;現(xiàn)代漢語否定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8 王葆華;動詞的語義及論元配置[D];復旦大學;2003年
9 潘世松;不同年齡段語用主體語體特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延俊榮;給予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傅成宏;現(xiàn)代漢語兼語結構的自動識別[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吉田泰謙;漢語肯定句與否定句不對稱現(xiàn)象的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3 陳延兵;譯者在處理文化類敏感文本中的作用[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0年
4 王曉亮;漢語一價動詞的認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5 徐敏;英語中的性別岐視[D];湖南大學;2001年
6 王天佑;關于VA了動補結構[D];延邊大學;2001年
7 劉瑛;現(xiàn)代漢語正反問反問句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8 胡勇;從漢語被動結構的演變看漢語注重話題的語言類型特征[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9 胡大柳;《現(xiàn)代漢語詞典》異形詞分析及處理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許哲;朝鮮族小學生漢語述補結構偏誤分析[D];延邊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玳瑋;;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述評[J];教育教學論壇;2009年03期
2 段碧花;;試論馮特心理學中的幾種對立傾向[J];社會心理科學;2011年Z1期
3 樂樂姐姐;;樂樂姐姐熱線[J];琴童;2011年05期
4 隆意;;學會心理換位[J];大眾心理學;2003年12期
5 ;你是哪一位古代絕色紅顏?[J];人生十六七;2008年11期
6 何良;;給一位大學新生的回信[J];大眾心理學;2006年10期
7 陳萍;;學生煩惱成長的心理輔導[J];中學教育;2003年02期
8 何鵬;;完美伴侶:性格相似還是性格互補[J];大眾心理學;2011年08期
9 ;心理小沙龍[J];青少年日記(小學生版);2005年06期
10 ;心理疏導[J];中國職工教育;2011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梁嘉歆;嚴文華;;在華留學生與東道國群體交往對外顯與內(nèi)隱偏見的影響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顧穎穎;;構建情感的課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3 楊莉萍;;我們究竟為什么研究心理學?[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桂貴梅;理解孩子的“閉鎖心理”[N];江蘇科技報;2000年
2 本報記者 耿興敏;心理援助,要到位更要專業(yè)[N];中國婦女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姚美雄;統(tǒng)計圖理解的語義加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332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3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