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教學與認知理念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teaching model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grammar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emphasizing ideas and neglecting forms in Chines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uitable teaching mode: "Cognitive-Strengthening-Innovation", that is, the cognitive concept of grammar is permeated in a large number of applied intensive training by taking the cognition of grammar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also explains how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a trinity through concrete teaching examples at different levels.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分類號】:H19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盧福波;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層級劃分與項目排序問題[J];漢語學習;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唐曙霞;;試論結構型語言教學大綱——兼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分級排序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04期
2 薛萍;;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模式探討[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劉慧;;短期班留學生初級漢語語法教學探索——以“把”字句教學為例[J];文教資料;2010年21期
4 滿欣;;越南留學生熟語習得偏誤分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年02期
5 焦華英;;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研究綜述[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04期
6 盧福波;對外漢語教學基本句型的確立依據(jù)與排序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04期
7 丁雪歡;;母語與二語習得順序/過程的異同及其原因分析——基于英漢語中習得順序/過程研究結果的考察[J];語言文字應用;2006年02期
8 丁雪歡;;從認知視角看“整(個)+N”和“全+N”[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解明靜;;對外漢語綜合課帶“得”補語教學順序研究[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林美淑;對韓漢語教學離合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2 魏紅;面向漢語習得的常用動詞帶賓情況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邊成妍;韓中兩國本科基礎漢語教材語法項目編寫比較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4 陳晨;留學生漢語體標記習得的實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金道榮;論阿爾泰語法背景下的漢語“把”字句偏誤的生成機制與教學對策[D];北京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志成;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習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龍俊宇;泰國留學生漢語存現(xiàn)句習得過程和言語加工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陳春燕;對外漢語教學助詞“了”的選項與排序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鐘正嵐;對外漢語教學強調(diào)方式語法項目的選取與排序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5 金京愛;現(xiàn)行韓國高中漢語教學大綱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圓圓;韓國初級漢語教材編寫的調(diào)查與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寧寧;《新實用漢語課本》與《博雅漢語》(初級)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美玲;試評《基礎華語》第一冊[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娟;“在NPL”句法位置的制約因素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10 王遠霞;國別化教材與通用型教材的對比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盧福波;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體系與方法問題[J];漢語學習;2002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靳亞銘;;“互動合作”,,強化英語課堂教學[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04期
2 黃根哲;楊勇;;新加坡雙語教學培訓與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03期
3 韋]Z;;試論加拿大TESL教學特點及其啟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10期
4 張曉麗;;商務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分析[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6期
5 楊金良;戚建平;李青山;;加拿大TESL和EAP與中國大學英語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7年11期
6 史有為;;教學法和教學模式的解析與重組——兼及日本漢語教學中的相關課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03期
7 王珊;;高師聲樂教學新探[J];硅谷;2009年24期
8 張振棟;;英語口語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9 侯娜;;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10 王艷萍;鄭敏;;淺議英語教學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年2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溫照方;姜明;;在新的教學模式下體現(xiàn)教師主導地位的探討[A];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2 葉樂平;李昌崇;羅運春;阮積晨;;PBL與LBL教學法在兒科學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比較研究[A];2008年浙江省醫(yī)學教育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3 李e
本文編號:23683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36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