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應用
本文選題:對外漢語 + 文化教學 ; 參考:《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09期
【摘要】:民俗文化是國家文化體系的基石,承載并傳遞著民族精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重視汲取中國民俗文化的豐富內(nèi)容,將有助于我們向外國學生全面完整、科學準確地推介和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礎上他們能更加理性和客觀地去認識中國、理解中國、喜歡中國,因此將民俗文化應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Abstract]:Folk cul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system, carrying and transmit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importance of absorbing the rich contents of Chinese folklore culture will help us to promote and disseminate China's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to foreign students in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te way, scientifically and accurately. On this basis, they can understand China more rationally and objectively, understand China and like China, so the application of folk cultur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分類號】:H1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黃金鈺;中國民俗學研究八十年[J];甘肅社會科學;1999年06期
2 牟維珍;;民族民俗文化與民俗旅游[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3 蘇曉龍;;關于國際意識的理論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4 吳效群;;回到原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背景下的中國民俗學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5期
5 田兆元;;民俗本質(zhì)的重估與民俗學家的責任——一種立足于文化精華立場的表述[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5期
6 陳連山;中國民俗學未來發(fā)展的三個基本問題[J];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06期
7 周健;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及教師的雙文化意識[J];語言與翻譯;2004年01期
8 張占一;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年03期
9 鐘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質(zhì)與功能[J];哲學動態(tài);199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紅;;本地文化資源的利用與安徽對外漢語教學[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2 張傳彪;傅紹清;;從“假相等值”看詞典的“雙刃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趙志軍;;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和文化的自覺——論王蒙的語言觀[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陳慧平;實踐理論的非實踐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劉勝;方瑞芬;;中國話語研究及發(fā)展趨勢[J];安順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6 唐曉琳;董巖;;拉丁語:近代早期歐洲的語言共同體[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宇文利;;論民族精神發(fā)展的影響因素與基本規(guī)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高云球;王巨川;;時間文化學的朦朧起點[J];北方論叢;2010年04期
9 高梅;;語言與民族認同[J];北方語言論叢;2011年00期
10 李敏杰;朱薇;;洪堡特語言觀與詩歌翻譯[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曉春;;《清語易言》的語言學價值[A];滿學論叢(第一輯)[C];2011年
2 徐琴;;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及翻譯對策[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周健;陳萍;;試論漢語語感教學與教材創(chuàng)新[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彭軍;;增加學生漢語詞匯量的對策研究[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殷相印;;論三一語言學的人文主義語言觀——兼評王希杰的修辭觀[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6 彭文釗;;語言世界圖景的知識系統(tǒng):結構與生成[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7 張洪芹;麻保金;;英語寫作教學中“心理模型”的建構[A];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的中國視角——第四屆中國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陳學廣;;從語際翻譯看文學語言的特性——也談詩的可譯與不可譯[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9 周曉東;;試論培養(yǎng)國際漢語教師的文化人格[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xiàn)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才剛;數(shù)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羅芳;西藏農(nóng)牧區(qū)小學漢語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雪松;中國現(xiàn)代詩歌節(jié)奏原理與形態(tài)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方新文;對話德育論[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婷婷;AF高中法語教學對高中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雷慧;基于影視作品的對外漢語課件設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栗曉冬;農(nóng)村民俗文化建設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4 陸曉燕;修辭學視閾下英漢聲韻和押韻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寧;對外漢語商貿(mào)中級口語教材課文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郭蓮純;語文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滲透[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敏;對外漢語輕聲詞教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哈琴;雙語背景下的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唐金蓮;論可譯性的哲學理據(jù)[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李海丹;漢語課文化內(nèi)容及文化要素導入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閻云翔;歐美民俗學略說[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6期
2 王帆;;當代中國人的國際意識與國家形象塑造[J];對外傳播;2009年04期
3 柯惠新;趙靜;鄒玲;陳銳;;奧運背景下的中國人形象研究[J];對外傳播;2009年04期
4 高丙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作為整合性的學術概念的成型[J];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5 安德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民俗學的兩難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6 吳秀杰;;文化保護與文化批評——民俗學真的面臨兩難選擇嗎?[J];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7 烏丙安;;21世紀的民俗學開端: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結緣[J];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8 田兆元;;關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背景下的民俗文化與民俗學學科的命運[J];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9 施愛東;;學術運動對于常規(guī)科學的負面影響——兼談民俗學家在非遺保護運動中的學術擔當[J];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10 盧靜;;奧運遺產(chǎn)與中國人的國際意識[J];當代世界;2009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N];人民日報;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紅梅;陳瀟;;淺談漢語方言詞匯與漢民俗文化[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2 黃宇鴻;《說文解字》與居住民俗文化——《說文》漢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六[J];欽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3 鄧紅華;田世雄;;從郴州俗語透視郴州民俗[J];民族論壇;2007年04期
4 左福光;;川陜山區(qū)的抬工報路與報路詞[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龍生祥;;民俗文化與漢語教學[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趙頂靈;;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以桂林方言為例[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7 毛,;;民俗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文學刊;2008年19期
8 王曉坤;;談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的滲透問題[J];現(xiàn)代交際;2010年12期
9 黃宇鴻;《說文》中所見的古代風俗禮儀——《說文》漢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四[J];社會科學家;2003年02期
10 蘭玲;;從漢語俗語透視膠東民俗現(xiàn)象[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勇衛(wèi);;諺語——一種民俗文化的審美形態(tài)(摘要)[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趙金銘;;“十五”期間對外漢語學科建設研究[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蔣紅紅;;民俗文化翻譯探索[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劉揚濤;;拇指多米諾——手機言語短信的文化考察[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郭錦桴;;閩南人外遷及其方言文化的流播[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遼民研 整理;中國民俗語言學研究日趨成熟[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2 白江宏;蒙語蒙古文化學者郭雨橋要走遍“蒙古地”[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8年
3 居峰 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長征之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何池;俚語通兩岸 鄉(xiāng)音訴親情[N];閩南日報;2007年
5 陳正統(tǒng);《閩南話漳腔辭典》對文化遺產(chǎn)記憶保護的嘗試[N];閩南日報;2007年
6 王超然;語言關乎城市品質(zhì)[N];長江日報;2007年
7 劉菲;孔子學院 風靡全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8 本報記者 朱振岳 通訊員 朱丹;在多元化中引領主流[N];中國教育報;2005年
9 錢乃榮;傳承上海話,就是傳承上海文化基因[N];解放日報;2005年
10 記者陳靜瑩;將方言列入國家“非遺”名錄予以保護[N];汕頭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黃宜鳳;明代筆記小說俗語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琰;民俗文化對口譯的影響及應對策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邵娟;棗莊方言詞匯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3 魏紅;中國古代文字崇拜現(xiàn)象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文娟;論對外漢語教材中民俗文化的選用[D];西南大學;2007年
5 趙子陽;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方言詈詞與民俗文化[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6 孫陽;《邇言》及其民俗語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7 韓春;彭澤方言民俗詞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8 王海玲;對外漢語民俗興趣教學[D];四川大學;2007年
9 張筠;西寧方言的民俗文化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何春燕;鄉(xiāng)音與鄉(xiāng)俗—晉江砌田村禮俗語言調(diào)查[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9443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94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