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兼類詞成因探究的困難
本文選題:兼類詞 + 成因研究。 參考:《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摘要】:兼類詞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文信息處理的瓶頸,從《馬氏文通》問世以來人們就開始了相關(guān)研究,但成果并不是很顯著,對兼類成因分析的文章更是少而又少。在總結(jié)前人對兼類成因分析的基礎(chǔ)上,運用統(tǒng)計的方法進一步分析了兼類詞成因研究的五個困難,同時還補充和糾正了兼類詞的四項成因。
[Abstract]:Concurrent words are the bottleneck of Chinese teach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Ma Shi Wen Tong, people have begun to study them, but the results are not very significant, and the articl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both types are even fewer and fewer.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former's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oncomitant words,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five difficulties in the study of the causes of concomitant words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plements and corrects the four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concomitant words.
【作者單位】: 魯東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姚漢銘;;試探復合動詞向名詞轉(zhuǎn)化的方式[J];青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2 林立;;現(xiàn)代漢語名動兼類詞——兼評姚漢銘先生的兩篇《試探》[J];青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穎;試用“范疇化的典型理論”詮釋俄語語法范疇[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8年01期
2 劉嫦;也談歸化和異化[J];外語學刊;2004年02期
3 程麗霞;英漢左偏置結(jié)構(gòu)句法、語義對比分析[J];外語學刊;2004年05期
4 張其云;劉小玲;;論語法化現(xiàn)象內(nèi)部機制的認知體驗基礎(chǔ)[J];外語學刊;2009年02期
5 董成如;楊才元;;構(gòu)式對詞項壓制的探索[J];外語學刊;2009年05期
6 苗興偉;;語言的人文精神觀照[J];外語學刊;2009年05期
7 劉玉梅;沈志和;;認知詞匯學[J];外語學刊;2010年05期
8 李紹哲;;俄語только и V_1,что V_2結(jié)構(gòu)的語法化分析[J];外語學刊;2012年03期
9 唐樹華;田臻;;認知語言學的兩個承諾及其發(fā)展趨勢[J];外語學刊;2012年03期
10 楊正超;;《型世言》中“來”字的一種特殊用法[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善濤;李敏;;基于信息庫的新詞詞匯共性分析與教學策略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2 邢富坤;宋柔;;自動詞性標注中語法因素和詞匯因素對英漢語的不同影響[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3 萬菁;姬東鴻;任函;馮文賀;;漢語復合名詞短語特征結(jié)構(gòu)的標注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4 陳波;姬東鴻;孫程;呂晨;;基于特征結(jié)構(gòu)的漢語主謂謂語句語義標注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5 張思潔;;形合與意合的哲學思辨[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7 譚景春;;關(guān)于由名詞轉(zhuǎn)變成的形容詞的釋義問題[A];中國辭書論集2000[C];2000年
8 林璋;;“てしまぅ”的語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王惠;蘇新春;;XHK基于語法知識的漢語詞義描述[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杜衡;李林霞;;技術(shù)特征團和外延比較法——對修改超范圍的判斷方法小議[A];專利法研究(2009)[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春秀;現(xiàn)代俄語同義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徐莉娜;翻譯中句子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gòu)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7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8 孫愛玲;漢語、印尼語限定性與描寫性狀語對比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9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健;與“半”相關(guān)格式的量范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jié)構(gòu)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萍;“動賓動詞+賓語”的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石娜;從形合意合角度比較《傲慢與偏見》兩譯本[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張友學;句首介詞“在”的隱現(xiàn)及其對外漢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張麗萍;“不要太”結(jié)構(gòu)的語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劉洋;基于本體的醫(yī)保審計知識庫構(gòu)建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苑;;試談兼類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可能帶來的病句[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2 田瑜娥;;殷墟甲骨刻辭兼類詞分析[J];青年文學家;2009年21期
3 陳鏡鵬;;談?wù)劰艥h語的兼類詞“使”[J];語文教學與研究;1979年02期
4 陸福慶;;試論兼類詞的義項建立原則[J];辭書研究;1987年01期
5 楊軍;;古代漢語“名詞用如動詞”的提法應(yīng)當否定——兼論簡單兼類詞與復雜兼類詞[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6 張存鍔;從兼類詞“衣”說“活用”與“兼類”[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7 溫鎖林,劉開瑛;漢語名、動、形兼類詞的兩種鑒別方法[J];語文研究;1998年01期
8 尚平;“介詞+著”現(xiàn)象考察[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5年S1期
9 麻彩霞;;再論現(xiàn)代漢語“形+賓”現(xiàn)象[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S1期
10 孫利萍;;現(xiàn)代漢語兼類詞與N的V結(jié)構(gòu)[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春嶺;斯琴;;現(xiàn)代蒙古語詞語搭配分布特征初探—以單詞GAR、JALAGV為例[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陳桂成;;說“像”及“似的、一樣、一般”[A];福建省辭書學會2003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王潔;荀恩東;宋柔;;兼類詞排歧的一種方法[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俞士汶;段慧明;朱學鋒;;語言工程中同形及兼類詞語的處理策略[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5 姜自霞;陳曉;李玉梅;靳光瑾;黃昌寧;;試論區(qū)別詞的詞性鑒別能力[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yīng)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鄭林嘯;蘇彥華;;聲母統(tǒng)計分析的軟件實現(xiàn)[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7 金惠淑;;普通話音節(jié)的統(tǒng)計原則和方法[A];語言文字應(yīng)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8 牛洪梅;吐爾根.伊不拉音;;維吾爾語的詞性標注校對初探[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莫彭齡;;詞匯的“詞”、語法的“詞”和修辭的“詞”[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李竹;;中文信息處理與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yīng)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西南大學文學院 肖梅旎;從“沛公軍霸上”說起[N];學知報;2011年
2 河南平頂山市二中 李曉紅;中古漢語副詞“分別”的虛化[N];學知報;2010年
3 周立軍 李沖;“由于”兼屬介詞和連詞[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肖婭曼;漢語系詞“是”的來源與成因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2 馮敏萱;論漢英平行語料的平行處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屈剛;英漢雙語短語對齊[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4 方向紅;基于內(nèi)涵邏輯的現(xiàn)代漢語連接詞及關(guān)聯(lián)句式語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廷香;基于語料庫的3-6歲漢語兒童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淑琴;蒙古文同形詞知識庫的構(gòu)建[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7 姚小鵬;漢語副詞連接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康軍帥;當代漢語新詞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9 李海燕;漢韓動名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蓓;現(xiàn)代漢語兼類詞定量分析及認知解釋[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洋;《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形副兼類詞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裴奇;論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動名兼類詞的形成[D];河北大學;2009年
4 杜朝科;《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兼類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5 許紅花;HSK甲級詞中的兼類詞研究[D];延邊大學;2004年
6 蘇曉方;現(xiàn)代漢語副連兼類詞“X是”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7 汪錦繡;從兩部詞典看詞類標注[D];安徽大學;2007年
8 彭仁超;現(xiàn)代漢語施事動名兼類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龔晨;“形容詞+動態(tài)助詞”結(jié)構(gòu)初探[D];山東大學;2009年
10 齊珍珍;基于語料庫的《HSK詞匯大綱》兼類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109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910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