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文教學與索緒爾的貢獻和局限
本文選題:索緒爾 + 漢語文教學 ; 參考:《漢字文化》1993年03期
【摘要】:中國和世界的語言學家,談到“語言學之父”索緒爾為建立普通語言學所作的貢獻時,一般只是談到他提出了語言是一個系統(tǒng),提出了能指和所指、言語和語言、共時和歷時、組合和聚合四對概念的意義,而對他之所以能提出上述四對概念的最根本原因——吸取當時瑞士正統(tǒng)經(jīng)濟學派華爾拉斯等人的影響,運用對研究價值科學所必須采取的辯證手段,揭示出語言內(nèi)在二重性的最重要、最寶貴、最偉大的貢獻,卻很少論及。因而,普通語言學雖然也經(jīng)歷了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但始終沒有沿著索緒爾開創(chuàng)的道路,繼續(xù)作出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也正因為如此,索緒爾的后繼者們也就不可能深刻認識索緒爾在運用經(jīng)濟學和辯證法方面的局限性——只是表面地、片面地從經(jīng)濟學的“勞動”與“工資”的關系,提出了語言學的“能指”和“所指”關系,于是對普通語言學、普通文字學,特別是對漢字漢語研究和漢語文教學科學體系的建立與發(fā)展(包括對外漢語教學)形成了障礙和危害。所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認識索緒爾真正偉大的貢獻,認識他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及其對漢語文教學的影響,實在是建立與發(fā)展科學的漢語文教學體系的當務之急。
[Abstract]:Chinese and world linguist who talked about the contribution of Saussure, the "father of linguistic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linguistics, generally speaking only of his idea that language is a system, that it is signifier and signifier, speech and languag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The significance of combining and aggregating four pairs of concepts, and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why he was able to put forward the four pairs of concepts-drawing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wiss orthodox school of economics, Walter Lars, and others at the time,By using the dialectical mean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science of value, it reveals the most important, most valuable and greatest contribution of the inherent duality of language, but it is seldom discussed.Therefore, although general linguistics has undergone different stag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t has never continued to mak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along the path initiated by Saussure.It is because of this that Saussure's successors are unlikely to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Saussure's limit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conomics and dialectics-only superficially and unilaterally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and "wages" in economic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in linguistics is put forward, so for general linguistics, general philology,Especially,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 study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cluding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become a hindrance and harm.Therefore, we should break down superstition, emancipate our minds, and realistically understand Saussure's true great contributions, his inevitabl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It is an urgent task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a scientific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ystem.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張德鑫;;從“詞本位”到“字中心”——對外漢語教學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J];漢語學報;2006年02期
2 王若江;由法國“字本位”漢語教材引發(fā)的思考[J];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03期
3 柳燕梅,江新;歐美學生漢字學習方法的實驗研究——回憶默寫法與重復抄寫法的比較[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1期
4 江新;;詞的復現(xiàn)率和字的復現(xiàn)率對非漢字圈學生雙字詞學習的影響[J];世界漢語教學;2005年04期
5 華錦木;論對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中的語素教學[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6 郭勝春;漢語語素義在留學生詞義獲得中的作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06期
7 呂必松;關于語言教學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年04期
8 王曉光;在甲級字解析基礎上的對外漢字教學構(gòu)想[J];語言研究;2002年S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陶健敏;漢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法體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韓秀娟;基于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的通用詞語用字研究及字詞語關系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王瑞烽;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基礎漢語教材的漢字教學內(nèi)容分析[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2 郭勝春;漢語語素義在留學生詞義獲得中作用的實驗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3 解永俊;“語素教學法”初探[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4 周旭東;泰國學生漢字習得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蒲徐波;中高級階段留學生詞匯習得偏誤分析與教學策略[D];四川大學;2006年
6 謝鎮(zhèn)發(fā);泰國大學生漢字辨認情況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7 陳俊羽;語素教學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8 張琦;留學生漢語語素意識的發(fā)展及其與閱讀能力的關系[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9 雷立娜;常用雙音節(jié)形容詞與其后置名詞搭配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璞;;淺談索緒爾與布龍菲爾德語言理論的異同[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2 劉寶;;對索緒爾語言符號任意性理論的幾點思考[J];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 張美麗;;對語言符號任意性的質(zhì)疑[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19期
4 王娜;;淺談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讀《普通語言學教程》中的語言符號理論[J];西安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5 張一平;;對索緒爾語言符號價值系統(tǒng)的再詮釋——兼評何蘭《關于索緒爾語言價值理論的重新詮釋》[J];外國語言文學;2011年02期
6 范麗枝;;廣告中的能指與所指[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6期
7 熊青;;論結(jié)構(gòu)主義兩本語言學著作之異同——讀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與布龍菲爾德《語言論》[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8 朱嘉春;;索緒爾“二重性”語言學思想的辯證觀初探[J];海外英語;2011年05期
9 王玉山;;網(wǎng)絡笑話幽默機制的符號學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9期
10 王月;呂子靜;白靜一;;對索緒爾語言和言語、共時和歷時的理解[J];青春歲月;2011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滕慧群;;索緒爾學說在中國[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2 徐思益;;王希杰對索緒爾學說的發(fā)展[A];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暨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岑運強;;論言語的語言學[A];小康社會: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2002·學術(shù)前沿論壇文集[C];2002年
5 熊學亮;;論所指的能指域[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6 王希杰;;零度和偏離面面觀[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7 朱少紅;;發(fā)展中的王希杰的語言觀[A];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暨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文光浩;;芻議MHK中存在的一些問題[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9 趙曉偉;;語言符號任意性之我見[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李晗蕾;;王希杰老師授課筆記摘錄[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騰慧群;索緒爾學說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裴文;索緒爾語言理論體系中的時空觀[N];中華讀書報;2002年
3 李開 南京大學中文系;說“言”道“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傅其林 整理;把符號打開[N];社會科學報;2004年
5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季海宏;交流中的理解與誤解[N];社會科學報;2007年
6 歐陽駿鵬;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的三個流派[N];中華讀書報;2002年
7 居延安邋宋懷強 吳洪林;跨語溝通:一個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跨世紀話題[N];文匯報;2007年
8 云南大學外語學院2008級高師班 韋小巋;數(shù)字習語與民族文化透視[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9 民族所 納日碧力戈;人類學的語言定位[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10 張志毅;“眼睛是在臉上笑著”[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艷茹;語言的結(jié)構(gòu)之思[D];吉林大學;2005年
2 趙宏宇;索緒爾語言學理論對西方20世紀文學批評理論的影響[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3 于全有;語言底蘊的哲學追索[D];吉林大學;2008年
4 賀春英;功能視野中的言語行為理論研究:回眸與反思[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李曙光;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的重新語境化及其在書面新聞語篇分析中的應用[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孫寰;術(shù)語的功能與術(shù)語在使用中的變異性[D];黑龍江大學;2009年
7 趙宏;英漢詞匯理據(jù)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朱濤;結(jié)構(gòu)·功能·符號[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肖書文;中日當代修辭學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袁儉偉;巴赫金言語體裁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燦煌;從語言的理據(jù)看術(shù)語翻譯的三種方式[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7年
2 朱蓓蓓;博杜恩·德·庫爾特內(nèi)的語言思想[D];吉林大學;2007年
3 劉輝;索緒爾和后期維特根斯坦語言觀批判[D];黑龍江大學;2009年
4 陳業(yè)俊;索緒爾語言哲學與相對主義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宣;能指及其意義[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陳宣;能指及其意義[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7 羅陽;詞匯符號中的象似性和任意性縱覽[D];四川大學;2003年
8 谷文文;有關藝術(shù)象征的語言學闡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趙飛;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象似性[D];北京外國語大學;2005年
10 張雯;語言符合任意性原則及其在辭格實證分析中的運用[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448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44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