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智操作”的知識作業(yè)過程表征方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11 09:21
本文關鍵詞:基于“心智操作”的知識作業(yè)過程表征方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人的腦力勞動創(chuàng)造了知識經濟,催生了知識管理,腦力勞動工效問題自然成為知識管理的主要內容并表現于現代管理研究中的焦點與熱點。以腦力為支撐的知識工作即人的認知過程。目前,眾多管理方面的研究集中于知識作業(yè)支持性方面,而缺乏對過程本身的研究。從過程控制的觀點看,欲提高知識作業(yè)的效率,首要問題是知識作業(yè)過程的描述和表征——這也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知識作業(yè)過程表征既是管理科學的問題,也是認知科學的問題。本研究側重于探討描述知識作業(yè)過程的一般性方法與個體認知過程(信息加工過程)所運用的心智操作方式(mind operation,MO)。 在文獻綜述、對知識作業(yè)進行操作性定義以及知識作業(yè)過程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了知識作業(yè)過程心智操作概念集模型;根據理論分析與多次預試驗,編制了《知識作業(yè)過程心智操作方式問卷》;然后進行了抽樣調查,基于樣本數據對心智操作概念集模型進行了驗證性因素分析,并對樣本數據進行了統(tǒng)計檢驗分析;最后,以知識作業(yè)過程心智操作概念集模型為基礎,利用BP神經網絡建立知識作業(yè)分類模型(抽取92份具代表性的問卷),對心智操作表征方法進行了還原討論。研究結果表明: (1)知識作業(yè)過程可用心智操作集進行描述和表征。其基本心智操作包括:元認知、辨識、變形、記憶、特征抽取、特征整合、推理、想象、具體化。 (2)元認知對其它心智操作有計劃、監(jiān)督和調節(jié)作用,是它們的最高級別控制源。 (3)不同性別、不同科目(文理科)的知識作業(yè)者,其經常使用的心智操作方式基本一致。 (4)可從心智操作方式角度對知識作業(yè)進行識別和分類。 知識作業(yè)過程的描述和表征為知識作業(yè)方法優(yōu)化和時間測定提供了支持。這不但具有管理科學和知識管理工效方面的基礎意義,也蘊含著對人工智能知識表示方法的探討,其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探新意義。
【關鍵詞】:腦力勞動 知識作業(yè)過程表征 心智操作 方法優(yōu)化 時間測定
【學位授予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C9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緒論10-32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12-26
- 1.2.1 知識作業(yè)過程及其表征12-16
- 1.2.2 認知過程及其表征16-21
- 1.2.3 知識表示與知識作業(yè)過程表征21-24
- 1.2.4 管理問題形式化24-26
- 1.3 課題來源及研究意義26-29
- 1.3.1 課題來源26-27
- 1.3.2 理論意義27-28
- 1.3.3 實踐意義28-29
- 1.4 研究內容與框架29-32
- 1.4.1 主要研究內容29
- 1.4.2 研究思路29-30
- 1.4.3 論文結構30-31
- 1.4.4 創(chuàng)新之處31-32
- 第二章 知識作業(yè)的定義32-39
- 2.1 已有研究的觀點32-34
- 2.1.1 把知識作業(yè)作為一種職業(yè)或專業(yè)32-33
- 2.1.2 從作業(yè)的性質和內容進行定義33
- 2.1.3 根據知識作業(yè)的特征進行界定33-34
- 2.2 本研究的界定34-39
- 2.2.1 知識作業(yè)與操作作業(yè)35-36
- 2.2.2 知識作業(yè)與腦力勞動36-37
- 2.2.3 知識作業(yè)與問題解決37
- 2.2.4 知識作業(yè)的操作性定義37-39
- 第三章 知識作業(yè)過程分析39-43
- 3.1 科學管理“微分”角度分析39-40
- 3.2 認知科學“信息加工”角度分析40-42
- 3.2.1 知識作業(yè)過程的智力理論分析40-41
- 3.2.2 知識作業(yè)過程的計算理論分析41-42
- 3.3 本章小結42-43
- 第四章 知識作業(yè)過程表征方法探討43-49
- 4.1 知識作業(yè)過程的可描述性43
- 4.2 知識作業(yè)過程的可分解性43-48
- 4.2.1 認知發(fā)展——發(fā)生認識論44-45
- 4.2.2 認知結構的有關理論45-46
- 4.2.3 知識作業(yè)工作測量方法46-48
- 4.3 知識作業(yè)過程的“MO”表征48-49
- 第五章 知識作業(yè)過程“MO”表征方法的驗證性研究49-62
- 5.1 研究目的49
- 5.2 研究方法49-50
- 5.3 研究假設50-52
- 5.4 問卷編制與修訂52-53
- 5.4.1 問卷結構52-53
- 5.4.2 條目來源53
- 5.5 數據采集與整理53-54
- 5.5.1 被試53
- 5.5.2 統(tǒng)計方法53-54
- 5.6 理論模型的建立54-56
- 5.6.1 測量模型54-55
- 5.6.2 結構模型55
- 5.6.3 結構方程模型55-56
- 5.7 初始模型的建立與結果解釋56-57
- 5.8 模型修正與分析57-62
- 5.8.1 修正模型的結果解釋57-59
- 5.8.2 性別與文理科差異顯著性檢驗59
- 5.8.3 信度59-60
- 5.8.4 效度60-62
- 第六章 知識作業(yè)過程“MO”表征方法的還原探討62-70
- 6.1 還原邏輯與設想62-63
- 6.2 BP 神經網絡分類模型的建立63-68
- 6.2.1 樣本數據63-64
- 6.2.2 BP 神經網絡結構64-66
- 6.2.3 神經網絡的訓練66-68
- 6.3 結果與討論68-69
- 6.3.1 學習結果68
- 6.3.2 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68-69
- 6.3.3 討論69
- 6.4 本章小結69-70
-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70-73
- 7.1 結論70-71
- 7.2 展望71-73
- 致謝73-74
- 參考文獻74-84
- 附錄84-90
- 附錄一:預試問卷(一)84-86
- 附錄二:預試問卷(二)86-88
- 附錄三:正式問卷88-90
- 作者攻碩期間所取得的研究成果90-9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董聰;多層前向網絡的全局最優(yōu)化問題[J];大自然探索;1996年04期
2 尹紹清,李舜;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觀評述[J];楚雄師專學報;2001年02期
3 吳建中,余貽鑫;配電管理系統(tǒng)的認知體系結構[J];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04年19期
4 谷向東,鄭日昌;基于勝任特征的人才測評[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年04期
5 張小將,劉昌;漢諾塔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及特點分析[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01期
6 沃建中;論認知結構與信息加工過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7 吳超榮,甘怡群;核心自我評價:一個驗證性因素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4期
8 代建民,齊歡;C~4ISR系統(tǒng)的指揮控制認知模型[J];兵工自動化;2005年04期
9 戴昌鈞;陳臻;;程序性和規(guī)范性——知識工作界定準則的探討[J];華東經濟管理;2006年02期
10 柳林;;基于軟系統(tǒng)思想的公共項目決策支持模式研究[J];華北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本文關鍵詞:基于“心智操作”的知識作業(yè)過程表征方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88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298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