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傳播視角的《茶經(jīng)》章節(jié)標(biāo)題翻譯適應(yīng)策略研究
本文選題:文化傳播 切入點:《茶經(jīng)》 出處:《福建茶葉》201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一個國際化茶文化傳播、茶產(chǎn)業(yè)營銷的背景中,如何將《茶經(jīng)》中呈現(xiàn)出來的經(jīng)典茶文化價值、茶文化審美觀念、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茶文化的物質(zhì)功效等準(zhǔn)確、高雅、通暢地翻譯出來,并對跨文化語境中的國外消費者、受眾產(chǎn)生積極的茶文化效應(yīng)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茶文化傳播視角下《茶經(jīng)》的價值呈現(xiàn)包括茶文化的功利價值:修身養(yǎng)性、養(yǎng)生祛疾;茶文化的社會尊禮價值:以茶待客、以禮待人;茶文化的審美價值:以茶養(yǎng)志、以茶審美。茶文化傳播視角下的《茶經(jīng)》章節(jié)標(biāo)題翻譯之基本原則可以從語言維度上的信達(dá)雅與通俗易懂相結(jié)合、文化維度上的翻譯的"互文視閾"原則、交際維度上的語義的適當(dāng)性轉(zhuǎn)換原則等把握。文化傳播視角下《茶經(jīng)》章節(jié)標(biāo)題的基本翻譯適應(yīng)策略在"形式之美"的翻譯適應(yīng)策略、"意蘊之美"的翻譯適應(yīng)策略兩點上是可能的。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spread of international tea culture and the marketing of the tea industry, how to put the classical tea culture value,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tea culture,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ea culture, the material effect of tea culture, etc., as presented in the Tea Classic, etc., accurately and elegantly. Unobstructed translation, and the cross-cultural context of foreign consumers, It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for the audience to produce positive tea culture effect. The value of the Tea Clas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cludes the utilitarian value of tea culture: self-cultivation, curing health and dispelling illness, and the social respect value of tea culture: treat guests with tea.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ea culture: keeping records with tea,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tea.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Tea Clas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read of tea culture can be combined from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of faithfulness and ease of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 of "intertextuality" in translation in cultural dim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bas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title of "Tea Classic" in "Beauty of form" and the "Beauty of implication" are the translation adaptation strategies. A little two points are possible.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xué)西亞斯國際學(xué)院;
【分類號】:H315.9;TS971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坪;試論陸羽《茶經(jīng)》[J];福建茶葉;1986年02期
2 趙天相;《茶經(jīng)》的意義與陸羽的追求——紀(jì)念《茶經(jīng)》問世1220年[J];中國茶葉加工;2000年04期
3 歐陽勛;;《茶經(jīng)》版本考略[J];茶業(yè)通報;1985年02期
4 王書耕;;陸羽及其《茶經(jīng)》對發(fā)展茶文化的貢獻(xiàn)[J];農(nóng)業(yè)考古;1991年02期
5 王鐘音;;《茶經(jīng)》奧句析義[J];農(nóng)業(yè)考古;1993年02期
6 王鐘音;;《茶經(jīng)》奧句析義[J];廣東茶業(yè);1992年01期
7 姜欣;姜怡;;引領(lǐng)中華茶文化互文傳承與傳播的典籍《茶經(jīng)》[J];農(nóng)業(yè)考古;2014年02期
8 沈冬梅;宋刻百川學(xué)海本《茶經(jīng)》考論[J];農(nóng)業(yè)考古;2005年02期
9 王春華;;陸羽《茶經(jīng)》采茶之“時”的哲學(xué)精神[J];貴州茶葉;2014年02期
10 王郁風(fēng);是“蒂如丁香”還是“莖如丁香”——陸羽《茶經(jīng)》名詞釋疑[J];中國茶葉;2004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朱海燕;陳升畢;王廳;;陸羽《茶經(jīng)》研究釋疑[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20分會場:科技創(chuàng)新與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3年
2 陳金林;;“為飲最宜”乃《茶經(jīng)》之眼[A];2001年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論文選[C];2001年
3 高橋忠彥;;關(guān)于《茶經(jīng)》中的“v獺焙汀瓣薄盵A];飲食文化研究(2009年下)[C];2009年
4 水上和則;;論《茶經(jīng)》中的“碗”和“甌”的基本造形[A];飲食文化研究(2009年下)[C];2009年
5 賴碧榕;;問茶何能香如此 只因有此育茶人[A];首屆張?zhí)旄2鑼W(xué)思想研討會文集[C];2003年
6 朱自振;劉馨秋;馮衛(wèi)英;;神農(nóng)與茶之為飲[A];《中華茶祖神農(nóng)文化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丁以壽;;陸羽《茶經(jīng)》成書問題略辨[A];中國茶葉學(xué)會成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暨2004年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jīng)》[N];中國質(zhì)量報;2003年
2 宋協(xié)和;解讀茶文化[N];福建科技報;2004年
3 記者 樓欣建;湖州紀(jì)念陸羽《茶經(jīng)》問世1230周年[N];浙江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鈺;《茶經(jīng)》翻譯中美學(xué)再現(xiàn)的可行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xué);2015年
2 李玉龍;適應(yīng)與選擇:從生態(tài)翻譯學(xué)角度研究《茶經(jīng)》翻譯[D];大連理工大學(xué);2015年
3 于暢;《茶經(jīng)》模因語際回譯視角下的《茶葉全書》漢譯實踐報告[D];大連理工大學(xué);2016年
4 董書婷;《茶經(jīng)》中的禪宗思想以及翻譯補償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xué);2013年
5 劉靜;陸羽《茶經(jīng)》的傳播與接受[D];華東交通大學(xué);2011年
6 叢玉珠;《茶經(jīng)》中修辭手段翻譯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xué);2014年
7 姜曉杰;《茶經(jīng)》中的中庸思想以及翻譯策略探討[D];大連理工大學(xué);2014年
8 馬曉丹;二十世紀(jì)陸羽《茶經(jīng)》研究綜述[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8年
9 殷玉嫻;唐宋茶事與禪林茶禮[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08年
10 汪艷;論典籍文本譯語文化空白的處理策略[D];大連理工大學(xué);2014年
,本文編號:16287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62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