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型工業(yè)化進程中資源環(huán)境“尾效”的計量分析
本文選題:新型工業(yè)化進程 + 資源環(huán)境 ; 參考:《統(tǒng)計與決策》2014年13期
【摘要】:文章以新疆為例研究了資源型產業(yè)為主導,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區(qū)新型工業(yè)化進程中資源環(huán)境的阻礙作用。實證分析表明能源、土地、水資源和環(huán)境污染對新疆新型工業(yè)化進程的尾效大小分別為0.001501,0.000280,0.000606和0.000972。綜合能源、土地、水資源和環(huán)境污染四個資源環(huán)境要素對新疆新型工業(yè)化進程的資源環(huán)境"尾效"比較,能源對新型工業(yè)化進程的阻力最明顯,其次是環(huán)境、水資源和土地要素,這四種資源環(huán)境要素對新型工業(yè)化總"增長阻力"為0.003359,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新疆新型工業(yè)化在能源、土地、水和環(huán)境污染的剛性約束下,每年降低0.3個百分點。
[Abstract]:The paper takes Xinjiang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hindranc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ail effect of energy, land,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Xinjiang is 0.001501,0.000280,0.000606 and 0.000972. comprehensive energy, land and water. The fou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mpare the "tail effect" of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n Xinjiang. The resistance of energy to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s most obvious, followed by the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and land elements. The total "resistance to growth" of the fou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lements is 0.003359,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the shadow of other factors. Under the rigid constraint of energy, land,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of Xinjiang is reduced by 0.3 percentage points a year.
【作者單位】: 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2CJY039) 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11XJY01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XJEDU020213C03)
【分類號】:F427;F2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志強;;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的修正[J];發(fā)展研究;2008年06期
2 張志強;高丹桂;;論土地要素流動對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影響:一個土地、勞動力要素流動的二元經濟模型[J];農村經濟;2008年10期
3 李磊;張換兆;朱彤;;土地及其價格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日本為例[J];財貿經濟;2008年12期
4 楊志榮;靳相木;;基于面板數據的土地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浙江省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9年05期
5 李名峰;;土地要素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高丹桂;張志強;;論城鄉(xiāng)土地要素流動對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影響——基于中國國情對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的修正[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8年04期
7 王東林;;我國城市化集聚經濟因素的實證分析[J];現(xiàn)代商業(yè);2010年07期
8 李名峰;;土地要素對廣東省經濟增長貢獻的嶺回歸分析(1996~2008)[J];經濟問題;2010年10期
9 李名峰;鄭鋼;;土地要素對湖北省二三產業(yè)經濟增長貢獻的嶺回歸分析(1996~2008)[J];廣東土地科學;2010年06期
10 李明月;胡竹枝;;土地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以上海市為例[J];軟科學;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陳偉;嚴長清;吳群;李永樂;;開發(fā)區(qū)土地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于江蘇省面板數據的估計與測算[A];2010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趙永;王勁峰;;土地利用變化CGE模型及模型中對土地要素的處理[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新時期河南土地供需態(tài)勢與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論壇文集[C];2008年
3 華麗萍;;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策略下提高土地使用率的探索[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宇;圍繞深化“兩年”破解土地要素制約[N];臺州日報;2006年
2 記者 陳峰華;秀洲“眼睛向內”緩解土地要素瓶頸[N];嘉興日報;2006年
3 章劍鋒;多重壟斷撐起高房價[N];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
4 記者 尤海峰;凝心聚力 強勢推進 狠抓落實[N];溫州日報;2006年
5 梅香生;土地審批終生責任追究制值得推廣[N];中國改革報;2006年
6 彥輯;政府調控房地產市場十分必要[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5年
7 黃石企業(yè)管理咨詢公司 楊光華;誰吃了房地產最大的一塊蛋糕[N];黃石日報;2006年
8 主持人 本版編輯 侯建國 嘉賓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主任 牛鳳瑞 嘉賓二 中國土地勘測規(guī)劃院研究員 鄒曉云 嘉賓三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國土資源經濟形勢分析小組核心成員 杜新波;壓縮開發(fā)商囤積土地的空間[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7年
9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易憲容;房市不要救、不需救、不能救[N];上海金融報;2008年
10 徐祥臨;強拆的根源及糾正[N];學習時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楊萬利;土地政策與經濟增長研究[D];清華大學;2007年
2 馬濤;中國城市產業(yè)用地集約利用的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年
3 滕海峰;欠發(fā)達地區(qū)土地要素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方少勇;城市化進程中小城鎮(zhèn)的生產要素配置[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5 秦敬云;要素投入與我國城市經濟增長[D];廈門大學;2007年
6 李俊麗;城市土地出讓中的地方政府經濟行為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善林;以土地要素為前提的高新區(qū)空間布局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方麗;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下的土地要素與城市經濟增長[D];浙江大學;2013年
3 宋國倫;土地儲備制度對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影響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4 袁開智;中國農業(yè)技術進步率測算及分解(1985~2005)[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8年
5 張琛琛;基于要素市場的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分析[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6 金三紅;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流轉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7 孫明麗;我國土地使用價格改革對城市工業(yè)郊區(qū)化的影響[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8 陳琴琴;我國城市土地供給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9 林增;基于SEM-BP的開發(fā)區(qū)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2年
10 張正彪;干旱區(qū)農用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研究[D];新疆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9392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93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