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適應氣候變化政策評價
本文選題:氣候變化 切入點:適應 出處:《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5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自2007年國務院發(fā)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方案》以來,我國政府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適應氣候變化政策,有力推動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快速發(fā)展。本文通過對我國已經(jīng)發(fā)布的適應政策進行梳理,采用適應政策組成要素評估方法,對適應政策的目標設定、適應能力與資源評估、決策、實施與評估等4個階段進行系統(tǒng)評估,結果表明:根據(jù)適應政策要素組成評估框架,單個適應政策可獲得的最高綜合評分為38分,我國發(fā)布的8項針對性的適應氣候變化政策平均得分為15.8分,約為總分的41.6%,與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57項適應政策平均評分為總分的37%相當,整體處于相近水平。從適應政策制定的四個階段來看,適應政策的目標設定平均為11.5分,適應能力與資源評估平均為2.6分,決策平均為6.6分,實施與評估平均為9.2分。適應政策的目標設定較清晰,適應能力與資源評估是主要的短板。同時,提出我國適應政策仍存在的問題包括:我國適應政策的目標與對應的適應能力與適應資源不匹配,需要加強適應氣候變化人力資源、資金、社會資本、自然資源和實物資本等方面的投入。我國適應政策決策重視利益相關方和影響評估基礎,但適應政策中忽視了對非氣候因素的評估,對當前氣候變化領域的科學假設和不確定性考慮不足,對適應決策很關鍵的未來風險評估仍欠缺。適應政策推廣部署較好,我國部門適應政策向下傳達渠道明確,政策主要由省級政府和相關機構負責實施,實施機制相對較完善,但監(jiān)督與評估不足,適應政策多數(shù)對監(jiān)督機制、成效評估沒有明確的表述。
[Abstract]:Since 2007, when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National Plan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t can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our country. Through combing the adaptation policie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our country, and adopting the method of assessment of the components of adaptation policies, this paper sets the objectives of adaptation policies. The four phases of adaptation capacity and resources assessment, decision-making,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were systematically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comprehensive score for individual adaptation policies was 38, 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framework composed of adaptation policy elemen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ight targeted policies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is 15.8, which is about 41.6 percent of the total score,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average score of 57 adaptation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Australia, which is 37% of the total score. From the four stages of adapt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the average target setting of adaptation policy is 11.5 points, the average assessment of adaptability and resources is 2.6 points, and the average decision-making score is 6.6 points. The averag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score is 9.2. The target setting of adaptation policy is clear, and the assessment of adaptability and resources is the main weaknes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adaptation policy include: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target of our country's adaptation policy and the corresponding adaptation capacity and the adaptation resources, an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human resources, funds and social capital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puts such as natural resources and physical capital. Our adaptation policy decisions focus on stakeholders and the basis of impact assessment, but adaptation policies neglect the assessment of non-climatic factors. The current scientific assumptions and uncertainties in the field of climate change are not considered enough, and the future risk assessment, which is critical to adaptation decision-making, is still lacking. The policy is mainly carried out by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perfect, but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are insufficient, and most of the adaptation policies have no clear description of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作者單位】: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
【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氣候變化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影響與風險評估技術”(編號:2012BAC19B10);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氣候變化談判關鍵議題的支撐技術研究”(編號:2012BAC20B04);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方法學研究和綜合技術體系構建”(編號:2012BAC09B04) 中國清潔發(fā)展機制基金贈款項目“我國農(nóng)業(yè)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技術清單與研發(fā)部署研究”(編號:1113113)
【分類號】:P46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鄭艷;;將災害風險管理和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可持續(xù)發(fā)展[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2年02期
2 Marco Gemmer;Andreas Wilkes;Lucie M.Vaucel;;Govern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the EU and China:An Analysis of Formal Institutions[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1年01期
3 潘家華;鄭艷;;適應氣候變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昌彥;王慧敏;佟金萍;李榮f ;;氣候變化下水資源適應性系統(tǒng)脆弱性評價——以鄱陽湖流域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3年02期
2 鄭艷;;氣候變化,碳排放與人文發(fā)展:一個社會經(jīng)濟的視角[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3 劉明;;適應海洋災害風險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義[J];發(fā)展研究;2013年05期
4 張立偉;延軍平;李旭譜;李敏敏;;黃土高原地區(qū)冬、春小麥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度評價[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3年04期
5 懷保娟;李忠勤;孫美平;周平;;近40a來天山臺蘭河流域冰川資源變化分析[J];地理科學;2014年02期
6 袁朋偉;宋守信;潘顯鐘;董曉慶;;氣候變化條件下的城市脆弱性建模與仿真[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4年01期
7 姚玉璧;李耀輝;石界;王鶯;王勁松;丁文魁;楊金虎;;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區(qū)劃[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4年02期
8 白美蘭;郝潤全;李喜倉;楊晶;;1961~2010年內(nèi)蒙古地區(qū)極端氣候事件變化特征[J];干旱氣象;2014年02期
9 周利光;杜鳳蓮;;草原畜牧業(yè)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優(yōu)先項[J];草業(yè)科學;2014年05期
10 何蕾;李國勝;李闊;崔林林;任惠茹;;1959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海平面變化與趨勢[J];地理研究;201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姚玉璧;張強;李耀輝;王鶯;王勁松;;干旱災害風險評估技術及其科學問題與展望[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5 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防控[C];2014年
2 宋艷華;楊偉民;顧曉;何健;;1961~2008年廣東省極端氣溫的時空變化特征[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6 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變化[C];2014年
3 劉海濤;楊潔;;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北京城市規(guī)劃研究進展[A];城鄉(xiāng)治理與規(guī)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1城市安全與防災規(guī)劃)[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殷建軍;湖南湘西龍山蓮花洞近2000年來氣候變化石筍記錄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2 程琨;農(nóng)田減緩氣候變化潛力的統(tǒng)計計量與模型模擬[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3 周利光;基于脆弱性和適應對策評估的草原畜牧業(yè)適應氣候變化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3年
4 韓芳;氣候變化對內(nèi)蒙古荒漠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D];內(nèi)蒙古大學;2013年
5 劉洋;全球氣候變化對長三角河口海岸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姍姍;氣候變化背景下寧夏北移冬小麥氣候適應性與成本效益分析[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1年
2 寇藝明;政府低碳辦公初探[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3 馮婧;多全球模式對中國區(qū)域氣候的模擬評估和預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4 馬建勇;東北地區(qū)高溫干旱對玉米產(chǎn)量影響的情景分析[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2年
5 周林;區(qū)域氣候模式情景預估的統(tǒng)計釋用方法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6 施慧娟;吉登斯的氣候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7 陳沖;基于LCA的建筑碳排放控制與預測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8 陳曉晨;CMIP5全球氣候模式對中國降水模擬能力的評估[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4年
9 張媛;中國東部近百年地面氣溫記錄中的城市化偏差評價與訂正[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4年
10 徐晶晶;中國主要稻作區(qū)水稻最適葉面積指數(shù)時空變化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Roles of State Strategy o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年04期
2 胡象明;唐波勇;;整體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偉中,王文遠;對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5年05期
2 張稱意;羅勇;劉洪濱;王長科;張海東;巢清塵;王邦中;;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動向[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5年04期
3 李明;遲秀麗;;減緩氣候變化的若干建議[J];地球科學進展;2005年12期
4 趙宗慈;;全球氣候變化預估最新研究進展[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年02期
5 苗秋菊;沈永平;;美國皮尤全球氣候變化中心“氣候行動議程”[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年02期
6 林而達;;從國家安全角度看待氣候變化問題[J];中國減災;2006年02期
7 齊曄;馬麗;;走向更為積極的氣候變化政策與管理[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7年02期
8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簡本)[J];中國科技產(chǎn)業(yè);2007年07期
9 符淙斌;;科學應對氣候變化[J];科技導報;2007年14期
10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節(jié)選三)[J];資源與人居環(huán)境;2008年2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小春;白冰;魏寧;方志明;;應對氣候變化的巖土工程:挑戰(zhàn)、機遇與應對[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特邀報告[C];2007年
2 張立峰;;杭州氣候變化與影響及其適應與減緩措施淺述[A];第五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張百戰(zhàn);許良銀;朱萍;賈紅;;氣候變化對秋熟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及對策[A];第六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程鵬;;關于林業(yè)應對氣候變化主要途徑的探討[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大會——S10 林業(yè)與氣候變化論文集[C];2009年
5 陶生才;馬姍姍;楊榮國;楊紅龍;劉珂;肖晶晶;;氣候變化與中國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進展與展望[A];2009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6 丁海芳;潘正林;;試論氣候變化引發(fā)的標準化工作新課題[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7 孫磊石;申延美;;關于齊齊哈爾市氣候變化對發(fā)展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的影響及對策[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8 郭媛;王艷君;;氣候變化與淮河流域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脆弱性和適應性[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應對氣候變化分會場——人類發(fā)展的永恒主題論文集[C];2010年
9 劉驪光;;探索城市氣候變化治理模式:以美國邁阿密戴德縣為例[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ㄒ唬C];2010年
10 姜姝;;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印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博弈分析[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ㄒ唬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潘俊杰;中國頒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N];中國氣象報;2007年
2 呂守奇邋丁靈紅 桑劍;四川:面向黨政領導宣講氣候變化[N];中國氣象報;2007年
3 尤志宇;寧夏:探索適應氣候變化的新途徑[N];中國氣象報;2007年
4 黃衛(wèi)華;應對氣候變化財稅扶持政策正在落實中[N];中國稅務報;2007年
5 高建鋒;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出臺[N];中國證券報;2007年
6 呂蓁;我國推出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N];中國證券報;2007年
7 ;我代表闡述應對氣候變化主張[N];人民日報;2007年
8 晨光;聯(lián)合國發(fā)布最新氣候變化報告[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9 何鵬;科技風投將引入氣候變化領域[N];上海證券報;2007年
10 胡芳;中國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應堅持的原則[N];人民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t熺,
本文編號:16095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60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