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社會關系中的財政績效價值
發(fā)布時間:2021-04-07 19:21
關系契約理論下,處于國家與社會之中的財政,可以發(fā)展出一個財政績效價值體系,即社會導向的公平性、國家導向的可持續(xù)性、過程導向的效率性以及結果導向的效果性。該體系具有二維性,制度性價值主要指公平性與可持續(xù)性,而功能性價值則包括效率性與效果性。財政績效價值生成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持續(xù)互動和建構之中。當功能層面的效率性與效果性對財政活動的解釋力式微時,維持國家與社會之間財政契約關系的張力應轉向制度層面,即提高對財政公平性與可持續(xù)性的關注。
【文章來源】:經(jīng)濟體制改革.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財政在國家與社會中
社會公平應是公共財政活動重要的核心價值之一,不僅是財政實踐中實現(xiàn)財政收支分配正義的基本內容,還是通過財政活動平抑社會內部差異的關鍵規(guī)則。[31,32]因此,財政領域的公平性應該將其價值與行動聯(lián)系起來。當一個國家的基本支配權利與義務已定時,財政領域的公平性價值適用約翰·羅爾斯強調的第二公平原則,包括對社會財富與財政收入分配合理性的公共責任,以及對那些利用權力、責任方面的不相等或權力鏈條上的差距的組織機構的設計,[33]既要確保向社會開放的機會平等責任,又要考慮對發(fā)展差異性導致的不公平。(1)公共責任。
契約范式下,財政績效價值具有二維性,即在制度層面創(chuàng)設與維持基本公共秩序,以及在功能層面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或服務。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1988)認為,當代政治經(jīng)濟學應是主題集中的“交換科學”(science of exchange)或“契約科學”(science of contract)。[64]基于契約理論,社會交互可以區(qū)分出兩個階段,即立憲契約和立憲后契約,進一步可以形象化為“保護型國家”與“生產(chǎn)型國家”,分別指向原初權利配置以及潛在的交易利益。[65]結合上面的分析,財政契約可以相應地分為制度與功能兩個層面,制度層面的財政契約類似于“保護型國家”,維系的是國家與社會的整體性公共秩序,具體以法律出臺、政策頒布、權利界定等基礎權利的創(chuàng)設與配置作為財政發(fā)揮國家在資源配置方面作用的事實體現(xiàn)。功能層面的財政契約就像“生產(chǎn)型國家”,表現(xiàn)為政府與社會共同體之間的公共服務體制運作,通過財政的稅費減免、購買服務、預算管理、政府間關系調節(jié)等舉措來維持政府部門與特定政策目標群體之間的關系。具體來看,財政績效價值中的制度性價值重點考察國家與社會關系中財政活動或政策的宏觀價值導向,而功能性價值則主要關注特定財政政策或項目績效價值生成的微觀過程與結果。財政績效價值衍生于國家與社會關系中財政契約的初始根源,其兩個維度和四個面向統(tǒng)一于財政契約這一核心,這是對財政績效價值生成體系和過程的系統(tǒng)性概括(如圖3所示)。從制度性價值和功能性價值這兩個維度來看,處于國家與社會中的財政,不僅反映了社會為國家的存續(xù)提供基礎資源保障,還體現(xiàn)了國家為社會共同體提供相對完善的制度安排,并形成與各種基本權利配置有關的法律和規(guī)則,這是一種制度化的價值形成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國家執(zhí)行者的政府會以多種財政形式與手段來提供盡量符合特定共同體或目標群體需要的物品或服務,這是一個功能化的價值實現(xiàn)過程。作為一個整體性財政績效價值體系,其價值還受各價值面向之間互動的加成。這四個面向的績效價值要點之間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根據(j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不斷演變與發(fā)展著。從系統(tǒng)論角度看,將任一財政政策或項目看作一個系統(tǒng),若體系中各要素間缺乏應有的互動與聯(lián)系,又或者要素間出現(xiàn)各種偏離現(xiàn)象,就容易出現(xiàn)“系統(tǒng)失靈”,進而會累及整體性財政績效價值。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國家治理財政論”:從公共物品到公共秩序[J]. 呂冰洋. 財貿經(jīng)濟. 2018(06)
[2]全面實施績效管理背景的財政政策績效評價[J]. 鄭方輝,王彥冰. 中國行政管理. 2018(04)
[3]財政績效評價:理念、體系與實踐[J]. 鄭方輝,廖逸兒,盧揚帆. 中國社會科學. 2017(04)
[4]政府績效評估中“結果導向”的操作性偏誤與矯治[J]. 尚虎平. 政治學研究. 2015(03)
[5]公民滿意度數(shù)據(jù)失真現(xiàn)象考察:信任赤字、博弈策略、理論意涵[J]. 徐艷晴,周志忍. 公共行政評論. 2014(06)
[6]政府績效評價過程中的“政治”路徑——基于價值生成的政府績效[J]. 郎玫,包國憲. 行政論壇. 2012(05)
[7]以公共價值為基礎的政府績效治理——源起、架構與研究問題[J]. 包國憲,王學軍. 公共管理學報. 2012(02)
[8]縮小地區(qū)間財力差異的理論審視:財政公平及效率意義[J]. 張倫倫,詹浩勇,聶鵬. 管理世界. 2011(05)
[9]中國公共衛(wèi)生財政資源分配公平性研究——基于社會剝奪的視角[J]. 張敏,陳銳,李寧秀. 公共管理學報. 2009(03)
[10]政府績效評估:述評、探究及改進策略[J]. 張巖鴻. 政治學研究. 2008(05)
本文編號:3124044
【文章來源】:經(jīng)濟體制改革.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財政在國家與社會中
社會公平應是公共財政活動重要的核心價值之一,不僅是財政實踐中實現(xiàn)財政收支分配正義的基本內容,還是通過財政活動平抑社會內部差異的關鍵規(guī)則。[31,32]因此,財政領域的公平性應該將其價值與行動聯(lián)系起來。當一個國家的基本支配權利與義務已定時,財政領域的公平性價值適用約翰·羅爾斯強調的第二公平原則,包括對社會財富與財政收入分配合理性的公共責任,以及對那些利用權力、責任方面的不相等或權力鏈條上的差距的組織機構的設計,[33]既要確保向社會開放的機會平等責任,又要考慮對發(fā)展差異性導致的不公平。(1)公共責任。
契約范式下,財政績效價值具有二維性,即在制度層面創(chuàng)設與維持基本公共秩序,以及在功能層面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或服務。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1988)認為,當代政治經(jīng)濟學應是主題集中的“交換科學”(science of exchange)或“契約科學”(science of contract)。[64]基于契約理論,社會交互可以區(qū)分出兩個階段,即立憲契約和立憲后契約,進一步可以形象化為“保護型國家”與“生產(chǎn)型國家”,分別指向原初權利配置以及潛在的交易利益。[65]結合上面的分析,財政契約可以相應地分為制度與功能兩個層面,制度層面的財政契約類似于“保護型國家”,維系的是國家與社會的整體性公共秩序,具體以法律出臺、政策頒布、權利界定等基礎權利的創(chuàng)設與配置作為財政發(fā)揮國家在資源配置方面作用的事實體現(xiàn)。功能層面的財政契約就像“生產(chǎn)型國家”,表現(xiàn)為政府與社會共同體之間的公共服務體制運作,通過財政的稅費減免、購買服務、預算管理、政府間關系調節(jié)等舉措來維持政府部門與特定政策目標群體之間的關系。具體來看,財政績效價值中的制度性價值重點考察國家與社會關系中財政活動或政策的宏觀價值導向,而功能性價值則主要關注特定財政政策或項目績效價值生成的微觀過程與結果。財政績效價值衍生于國家與社會關系中財政契約的初始根源,其兩個維度和四個面向統(tǒng)一于財政契約這一核心,這是對財政績效價值生成體系和過程的系統(tǒng)性概括(如圖3所示)。從制度性價值和功能性價值這兩個維度來看,處于國家與社會中的財政,不僅反映了社會為國家的存續(xù)提供基礎資源保障,還體現(xiàn)了國家為社會共同體提供相對完善的制度安排,并形成與各種基本權利配置有關的法律和規(guī)則,這是一種制度化的價值形成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國家執(zhí)行者的政府會以多種財政形式與手段來提供盡量符合特定共同體或目標群體需要的物品或服務,這是一個功能化的價值實現(xiàn)過程。作為一個整體性財政績效價值體系,其價值還受各價值面向之間互動的加成。這四個面向的績效價值要點之間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根據(j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不斷演變與發(fā)展著。從系統(tǒng)論角度看,將任一財政政策或項目看作一個系統(tǒng),若體系中各要素間缺乏應有的互動與聯(lián)系,又或者要素間出現(xiàn)各種偏離現(xiàn)象,就容易出現(xiàn)“系統(tǒng)失靈”,進而會累及整體性財政績效價值。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國家治理財政論”:從公共物品到公共秩序[J]. 呂冰洋. 財貿經(jīng)濟. 2018(06)
[2]全面實施績效管理背景的財政政策績效評價[J]. 鄭方輝,王彥冰. 中國行政管理. 2018(04)
[3]財政績效評價:理念、體系與實踐[J]. 鄭方輝,廖逸兒,盧揚帆. 中國社會科學. 2017(04)
[4]政府績效評估中“結果導向”的操作性偏誤與矯治[J]. 尚虎平. 政治學研究. 2015(03)
[5]公民滿意度數(shù)據(jù)失真現(xiàn)象考察:信任赤字、博弈策略、理論意涵[J]. 徐艷晴,周志忍. 公共行政評論. 2014(06)
[6]政府績效評價過程中的“政治”路徑——基于價值生成的政府績效[J]. 郎玫,包國憲. 行政論壇. 2012(05)
[7]以公共價值為基礎的政府績效治理——源起、架構與研究問題[J]. 包國憲,王學軍. 公共管理學報. 2012(02)
[8]縮小地區(qū)間財力差異的理論審視:財政公平及效率意義[J]. 張倫倫,詹浩勇,聶鵬. 管理世界. 2011(05)
[9]中國公共衛(wèi)生財政資源分配公平性研究——基于社會剝奪的視角[J]. 張敏,陳銳,李寧秀. 公共管理學報. 2009(03)
[10]政府績效評估:述評、探究及改進策略[J]. 張巖鴻. 政治學研究. 2008(05)
本文編號:31240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jixiaoguanli/31240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