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與中美國際平價關系新格局
本文選題:匯率 + 人民幣升值。 參考:《財貿經(jīng)濟》2011年06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2005年匯改以來中美國際平價關系發(fā)生逆轉的新格局,闡釋了新格局下人民幣快速升值對國內通貨膨脹形成沖擊的動態(tài)傳導機理。文章運用2005—2010年相關數(shù)據(jù)對提出的動態(tài)傳導機理進行了實證檢驗,發(fā)現(xiàn)人民幣大幅快速升值在短期內會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加大,而從長期看將加劇我國經(jīng)濟失衡狀態(tài)。因此,在人民幣匯率機制轉軌過程中,必須正確認識和明確區(qū)分匯率加速升值的短期結果與長期影響。本文認為,中國當前正處于微觀企業(yè)、金融體系和宏觀政策結構性調整和全局性完善的進程中,所以漸進式的匯率轉軌機制更適合于轉型期的中國。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revers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a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exchange rate reform in 2005, and explains the dynamic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the rapid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on domestic infl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Using the relevant data from 2005 to 2010,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proposed dynamic conduction mechanism. It is found that the rapid appreciation of RMB will increase the domestic inflation pressure in the short term, and in the long run will aggravate the unbalanced state of China's economy. Therefore, in the course of RMB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trans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cognize and distinguish clearly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accelerated apprecia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This paper holds that 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overall improvement of micro enterprises, financial system and macro policies, so the gradual exchange rate transition mechanism is more suitable for China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基金】: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批準號:10XNJ014)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F83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謝平,羅雄;泰勒規(guī)則及其在中國貨幣政策中的檢驗[J];經(jīng)濟研究;2002年03期
2 丁志杰;人民幣匯率改革的路徑選擇:國際借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秋石,李國民;貨幣政策規(guī)則的理論發(fā)展與啟示[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朱睿博;;從貨幣供應量看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趙進文,高輝;中國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的模型實證研究[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05年01期
4 齊鷹飛;;新凱恩斯主義總需求理論的微觀基礎——一個基本模型及其在貨幣政策中的應用[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07年06期
5 劉康兵,申樸,李達;利率與通貨膨脹:一個費雪效應的經(jīng)驗分析[J];財經(jīng)研究;2003年02期
6 賈德奎,胡海歐,黃燕;西方經(jīng)濟學界貨幣政策規(guī)則理論述評[J];財經(jīng)理論與實踐;2004年01期
7 段進;曾令華;朱靜平;;我國股市與貨幣需求的相互影響分析及政策涵義[J];財經(jīng)理論與實踐;2006年01期
8 楊繼紅;王浣塵;;我國貨幣政策是否響應股市泡沫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jīng)濟;2006年03期
9 張松,王勇;論股票市場與實體經(jīng)濟的關聯(lián)互動[J];財貿研究;2003年03期
10 彭潔,劉衛(wèi)江;資產(chǎn)價格泡沫與貨幣政策響應——基于Taylor規(guī)則的分析[J];金融論壇;2004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毛劍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及其強弱的實證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計量分析[D];浙江大學;2002年
2 周素芳;論“通貨膨脹目標制度”[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宋劍斌;資產(chǎn)價格泡沫與經(jīng)濟增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樊明太;金融結構與貨幣傳導機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王玉寶;股票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5年
6 向祥華;貨幣政策規(guī)則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7 郭萬山;通貨膨脹釘住制度下的最優(yōu)貨幣政策規(guī)則研究[D];遼寧大學;2004年
8 耿中元;我國貨幣流通速度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9 王建國;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探討[D];復旦大學;2006年
10 嚴維石;美聯(lián)儲信息優(yōu)勢與其貨幣政策目標[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浩;我國通貨緊縮與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3年
2 謝曼;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途徑的多元化及其阻礙因素分析[D];重慶大學;2003年
3 閆小娜;泰勒規(guī)則及其在我國的檢驗[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高輝;中國貨幣政策效果檢驗與利率市場化建模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3年
5 王靜;中國股票市場發(fā)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研究[D];天津財經(jīng)學院;2004年
6 吳小平;我國利率市場化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7 鄭小胡;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我國利率調控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8 鄭中華;中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9 范大良;超額貨幣研究:一個金融控制下的金融深化假說[D];四川大學;2005年
10 潘明霞;中國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效應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斌,張懷清;我國產(chǎn)出缺口的估計[J];金融研究;2001年10期
2 丁志杰;1999~2003年國際匯率體系變遷的統(tǒng)計分析[J];金融研究;2004年05期
3 小川英治,姚枝仲;論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J];世界經(jīng)濟;200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金賀;;跨境人民幣結算怪相[J];人力資源;2011年09期
2 郝大明;;人民幣升值整裝待發(fā)?[J];現(xiàn)代商業(yè)銀行;2010年03期
3 劉蘭香;;跨境結算“跛足”[J];中國民營科技與經(jīng)濟;2011年07期
4 陳哲;錢小牧;韓文琰;;后危機時期人民幣升值的原因及影響探析[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1年17期
5 葉國安;吳圣金;;中國紡織服裝業(yè)現(xiàn)狀及人民幣升值對其進出口的影響——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20期
6 甘夢竹;;熱錢——人民幣升值的驅動力和效應[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1年25期
7 劉思洋;;淺析熱錢對我國房地產(chǎn)的影響及啟示[J];財經(jīng)界(學術版);2011年07期
8 季勝君;;對人民幣升值背景下企業(yè)管理匯率風險的對策思考[J];新會計;2011年06期
9 蔡博;;論出口退稅對人民幣的抵補效應[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1年23期
10 孫素淑;;繼續(xù)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wěn)定[J];金融經(jīng)濟;2005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雅杰;陳立國;曹道勝;;外匯市場的定單流決定和影響匯率的理論與實證分析[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趙忠秀;;匯率波動對外貿價格的傳遞效應——理論與實證分析[A];'92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1992年
3 上海財經(jīng)大學金融學院課題組;金德環(huán);;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資本市場聯(lián)動效應分析[A];銀行與投資——中國投資學會2005—2006年度獲獎科研課題選編[C];2005年
4 曹愛民;;企業(yè)控制匯率風險的一些體會[A];2008年度中國總會計師優(yōu)秀論文選[C];2009年
5 范從來;曹麗;;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計算:1994-2001[A];與時俱進 開拓進取(下)[C];2002年
6 陳靜;李漢東;;中國外匯市場與股指波動關系的實證研究[A];和諧發(fā)展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焦娜;郭其友;;人民幣匯率升值對勞動市場從業(yè)率影響的動態(tài)彈性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聯(lián)誼會2008年年會暨青年經(jīng)濟學者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李紹飛;王仁貴;;美國量化寬松的中國應對[A];中國經(jīng)濟年會(2010-2011)會刊[C];2011年
9 馬鳴Ya;張蜀林;王書平;;基于VAR模型的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對原油價格影響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王健;;人民幣匯率政策適應性調整[A];中華外國經(jīng)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肖妍茹;人民幣結算試點將加大人民幣升值預期?[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2 證券時報記者 高璐;人民幣升值預期升溫[N];證券時報;2009年
3 肖妍茹;海外市場人民幣升值預期回落[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4 CBN記者 肖妍茹;人民幣升值預期突然急劇升溫[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5 證券時報記者 陳霞;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推升股市[N];證券時報;2009年
6 張煒;人民幣升值預期推高股市?[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9年
7 周麗華 編輯 趙艷云;人民幣升值預期賦予市場新能量[N];上海證券報;2009年
8 蘇培科;不能讓人民幣升值預期太高[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傅蘇穎;人民幣升值預期“添熱”升溫樓市[N];證券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徐思佳;人民幣升值預期抬頭?[N];中華工商時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昊;中國短期國際資本的流動與管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 魏英輝;行為金融視角下的匯率波動特征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3 胡均民;人民幣匯率變動與中國外貿結構升級[D];湖南大學;2006年
4 姚大慶;美元霸權體系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郭毅青;匯率制度選擇分析—兼論澳門匯率制度選擇[D];暨南大學;2009年
6 欒培強;人民幣匯率變動對物價和資產(chǎn)價格影響的實證分析[D];復旦大學;2010年
7 許罕多;新匯率理論[D];吉林大學;2006年
8 蘇多永;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現(xiàn)領;美元錨的退出與人民幣國際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杜鵬;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管理研究[D];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東;人民幣升值預期下我國資產(chǎn)價格波動分析[D];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12年
2 唐升;人民幣匯率變化對社會福利的影響研究[D];寧波大學;2011年
3 錢淇;從人民幣NDF匯率角度看人民幣升值預期的計量及其經(jīng)濟效應[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林峰;淺析人民幣匯率變化對華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影響[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5 孫雁紅;人民幣匯率變化對我國鋼鐵行業(yè)的影響[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6 常劍;人民幣匯率變化對上市公司價值影響研究[D];安徽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張景智;1927-1936年上海外匯市場發(fā)展及其匯率變化與中國經(jīng)濟“黃金十年”關系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8 何普貴;人民幣升值預期對我國股市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7年
9 盧s,
本文編號:19766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197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