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銷商值得信任嗎——來自創(chuàng)業(yè)板的證據(jù)
本文選題:承銷商 + 聲譽 ; 參考:《南開管理評論》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運用剩余收益評估模型控制IPO公司的內在價值,對我國創(chuàng)業(yè)板IPO過程中承銷商的定價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證券市場效率不高的背景下,不完善的聲譽機制無法約束承銷商的機會主義行為,導致承銷商第三方認證功能弱化,發(fā)行價格偏離內在價值,不能有效降低發(fā)行人和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承銷商的機會主義行為造成發(fā)行人和承銷商的利益趨同。在發(fā)行價格與抑價程度不存在顯著關系的情況下,配合承銷商的機會主義行為采取高報價策略爭取配售份額是詢價投資者的占優(yōu)選擇。
[Abstract]: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ory, this paper uses the residual income evaluation model to control the intrinsic value of IPO Company, and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ricing efficiency of underwriters in the IPO process of China's g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erfect reputation mechanism can not restrain the opportunistic behavior of underwrit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efficiency in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which leads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third-party certification function of underwriters and the deviation of the issuing price from the intrinsic value. Can not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issuers and investors. The opportunistic behavior of the underwriter causes the interests of the issuer and the underwriter to converge. If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ssuing price and the degree of underpricing, it is the dominant choice for the inquiry investors to adopt the high quotation strategy to cooperate with the opportunistic behavior of the underwriters.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972101)資助
【分類號】:F832.51;F2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江會;我國承銷商聲譽與承銷服務費用關系的研究[J];財經(jīng)研究;2004年04期
2 廖士光;張宗新;;新興市場引入賣空機制對股市的沖擊效應——來自香港證券市場的經(jīng)驗證據(jù)[J];財經(jīng)研究;2005年10期
3 郭泓;趙震宇;;承銷商聲譽對IPO公司定價、初始和長期回報影響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3期
4 邵新建;巫和懋;;中國IPO中的機構投資者配售、鎖定制度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5 張維;張永杰;;異質信念、賣空限制與風險資產(chǎn)價格[J];管理科學學報;2006年04期
6 王海峰;何君光;張宗益;;詢價制與承銷風險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6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鳳羽;;基于投資者意見分歧的資產(chǎn)定價研究最新進展[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2 張海云;徐春波;;承銷商聲譽與IPO企業(yè)質量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我國A股市場的數(shù)據(jù)[J];財會通訊;2009年24期
3 周暉;鄒建國;葛琦;;投資者意見分歧對盈余公告效應影響的實證研究[J];財經(jīng)理論與實踐;2008年05期
4 劉江會,尹伯成,易行健;我國證券承銷商聲譽與IPO企業(yè)質量關系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jīng)濟;2005年03期
5 陳國進;胡超凡;王景;;異質信念與股票收益——基于我國股票市場的實證研究[J];財貿經(jīng)濟;2009年03期
6 殷小斌;;從高初始回報率看我國IPO定價市場化的條件[J];成人高教學刊;2008年04期
7 陳國進;張貽軍;王景;;異質信念與盈余慣性——基于中國股票市場的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jīng);2008年07期
8 顧乃康;陳輝;;股票流動性與增發(fā)配股費用——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jīng)驗證據(jù)[J];當代財經(jīng);2010年02期
9 李林;邢天才;林智博;;資本市場發(fā)展中的制度創(chuàng)新[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馬健;劉志新;;基于異質信念的公司融資決策[J];系統(tǒng)工程;2010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柴亞軍;王志剛;;股改與IPO抑價:從公司治理角度的實證研究[A];中國企業(yè)運籌學[2010(1)][C];2010年
2 賀炎林;郭敏;;詢價制的信息揭示功能研究:來自中國的證據(jù)[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管理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張宗成;袁懷宇;;賣空限制與股票市場收益的非對稱性——基于上海和香港的實證比較研究[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顧乃康;陳輝;;增發(fā)、配股費用影響因素分析[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陳俊;陳漢文;;IPO價格上限管制的激勵效應與中介機構的聲譽價值——來自我國新股發(fā)行市場化改革初期的經(jīng)驗證據(jù)(2001~2004)[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會計與財務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6 李錟;齊中英;雷瑩;;有限理性、異質信念與商品期貨價格波動[A];第九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李備友;路英;李守偉;;限制賣空交易對證券市場波動性的影響分析[A];第十二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張榮武;徐文仲;;異質預期、群體演化與資產(chǎn)價格波動[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11年年會暨第二十四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張強;張寶;;機構投資者情緒、承銷商聲譽與融資超募:來自中國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的證據(jù)[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金融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10 賀炎林;張浩森;馬銳敏;;IPO抑價和市場化程度—基于中國東西部上市公司的比較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暉;基于投資者異質信念的證券市場盈余公告效應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2 徐遷;中國A股市場股權流通性分割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3 張長起;中國股票市場風險及其防范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劉仁和;股權溢價與股市波動[D];復旦大學;2004年
5 劉江會;證券承銷商聲譽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廖士光;中國證券市場流動性價值問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7 尹蘅;中國投資銀行聲譽機制研究[D];中山大學;2006年
8 張永杰;信念、策略、資產(chǎn)價格與投資收益[D];天津大學;2007年
9 徐春波;我國承銷商聲譽機制有效性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10 鄒曉峰;增發(fā)新股中的市場均衡和承銷商行為[D];重慶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典璋;網(wǎng)絡背景下行政權力運行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張宇;基于混合理性投機理論的中國股市泡沫實證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馮其存;我國股票發(fā)行審核委員會審核行為的實證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0年
4 儲真珍;我國新股發(fā)行制度變遷過程中IPO抑價問題研究[D];新疆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5 王小琰;股票市場交易策略模擬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6 婁照;賣空機制對股市波動的影響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7 徐春波;投資銀行聲譽與IPO抑價:中國股票市場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8 禹娜;券商聲譽與IPO抑價關系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9 魯雪靜;A股IPOs長期表現(xiàn)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10 張帆;IPO主承銷商聲譽評價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朝斌,孫慶,黃凌;我國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fā)行抑價實證研究[J];財經(jīng)理論與實踐;2005年04期
2 劉曉峰;李梅;;IPO詢價制在中美實施效果的比較及博弈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7年02期
3 范利民;龍正平;朱寶軍;;Price Limit, Superior Information and Investor Behavior:Evidence from China Stock Market[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7年04期
4 杜莘,梁洪昀,宋逢明;中國A股市場初始回報率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1年04期
5 白仲光,張維;基于隨機邊界定價模型的新股短期收益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3年01期
6 梁洪昀;新股持股鎖定期到期前后的股價與成交量[J];經(jīng)濟科學;2002年04期
7 吳世農,吳超鵬;我國股票市場“價格慣性策略”和“盈余慣性策略”的實證研究[J];經(jīng)濟科學;2003年04期
8 朱凱,陳信元;認購方式與IPO抑價[J];經(jīng)濟科學;2005年03期
9 張崢;劉力;;換手率與股票收益:流動性溢價還是投機性泡沫?[J];經(jīng)濟學(季刊);2006年02期
10 劉煜輝,熊鵬;股權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國IPO抑價[J];經(jīng)濟研究;2005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冬冬;;IPO破發(fā)成因的實證分析[J];特區(qū)經(jīng)濟;2011年08期
2 林略;徐毛毛;;認購方式、承銷方式與IPO抑價[J];技術經(jīng)濟;2011年06期
3 郎超;;A股IPO高抑價的成因及改革建議[J];中國外資;2011年16期
4 劉安超;;國內外IPO短期抑價問題研究綜述[J];時代金融;2011年20期
5 武龍;;信息不對稱、噪聲交易與IPO首日收益[J];管理評論;2011年07期
6 葉可;;國際上股票IPO累計投標詢價機制的最新研究及對我國實踐的啟示[J];金融經(jīng)濟;2005年14期
7 羅乃利;;投資銀行的職能及其對股票發(fā)行市場的作用[J];現(xiàn)代企業(yè);2011年07期
8 王燕;;會計穩(wěn)健性之我見[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17期
9 趙輝;鄭s,
本文編號:17760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177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