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信貸論文 >

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外包模式——一個企業(yè)中間品生產組織模式的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4-12 10:54

  本文選題:垂直FDI + 離岸外包 ; 參考:《世界經濟文匯》2014年01期


【摘要】:本文構建了一個模型來研究企業(yè)中間品生產的全球組織模式及由此帶來的技術溢出和勞動生產率進步,并刻畫了三者之間的動態(tài)影響過程。研究發(fā)現,發(fā)達國家的垂直FDI和離岸外包提高了發(fā)展中國家勞動生產率和技術水平,這反過來又促使發(fā)展中國家承接更大比例的中間品生產。從具體的組織模式看,發(fā)展中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會吸引更多的垂直FDI,而對離岸外包的影響將是先上升后下降;發(fā)展中國家技術進步有利于離岸外包的發(fā)展,但不利于吸收垂直FDI。進一步的數值模擬分別采用比較靜態(tài)分析和內生性兩種方法,均驗證了上述的理論結論。本文不僅可以解釋中國加工貿易發(fā)展滯后于FDI流入的現象,而且我們還認為,由于勞動力市場外部性帶來的鎖定效應,中國在工資水平大幅上升的同時,仍能吸引到發(fā)達國家的垂直型FDI和離岸外包。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 a model to study the global organization model of intermediate product production and the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and labor productivity progress, and describe the dynamic process between them.The study found that vertical FDI and offshor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creased lab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in turn prompted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undertake a larger proportion of intermediate production.From the specific organizational model, the increase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ll attract more vertical FDI, while the impact on offshoring will ri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outsourcing.But it is not conducive to absorption of vertical FDI.The above conclusions are verified by comparison static analysis and endogenetic method in further numerical simulation.This paper can not only explai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lags behind the inflow of FDI, but also holds that, because of the locking effect brought about by the externality of the labor market, China's wages have risen sharply.Vertical FDI and offshoring can still attract developed countries.
【作者單位】: 上海對外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1CJL015)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1YJC790012) 上海市高!085工程”項目(Z08511007)的資助
【分類號】:F832.6;F249.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潘悅;在全球化產業(yè)鏈條中加速升級換代——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yè)升級狀況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2年06期

2 裴長洪;彭磊;;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十一五”時期我國外貿發(fā)展的重要課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6年01期

3 劉偉;張輝;;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產業(yè)結構變遷和技術進步[J];經濟研究;2008年11期

4 孫楚仁;沈玉良;趙紅軍;;FDI和加工貿易的關系:替代、互補或其它?[J];南開經濟研究;2008年03期

5 徐毅;張二震;;FDI、外包與技術創(chuàng)新:基于投入產出表數據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8年09期

6 蘇振東,侯鐵珊,逯宇鐸;基于改進H-O模型的貿易投資一體化模型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年05期

7 高越;高峰;;產品內貿易與外商直接投資的關系——理論模型與基于中國數據的經驗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年08期

8 蔡偉毅;陳學識;;國際知識溢出與中國技術進步[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曉峰;;基于“鉆石模型”的廣東省加工貿易實證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17期

2 李國璋;謝艷麗;;我國產業(yè)結構變遷中的生產率增長效應分析[J];創(chuàng)新;2010年02期

3 趙崢;姜欣;;我國產業(yè)結構演變的歷史進程與現實問題分析[J];創(chuàng)新;2012年01期

4 李臘生;關敏芳;;我國政府經濟刺激方案的結構性優(yōu)化[J];財經科學;2010年01期

5 楊凌;李國平;于遠光;;區(qū)域生產率增長的源泉及其特征——基于結構紅利假說的實證檢驗[J];財經論叢;2010年04期

6 李光泗;沈坤榮;;中國技術引進、自主研發(fā)與創(chuàng)新績效研究[J];財經研究;2011年11期

7 戴魁早;;垂直專業(yè)化與研發(fā)投入——來自中國高技術產業(yè)的經驗證據[J];財經研究;2012年05期

8 張云;李湘黔;廖進中;;基于產品內分工的中國出口貿易擴張實證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年06期

9 蘇振東;逯宇鐸;;中國的對外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和人民幣實際匯率——基于最小拉格朗日乘數內生結構突變單整檢驗和結構VAR模型的動態(tài)分析[J];財貿經濟;2008年07期

10 張莉;鮑曉華;;外包量化方法的新進展:文獻述評[J];財貿經濟;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陳妍;;第五章 中國經濟再平衡第二大對沖措施:加快加工貿易模式轉型[A];工資、匯率與順差——中國經濟再平衡路徑選擇[C];2011年

2 王宏濤;王曉芳;;西部大開發(fā)中的信息化、經濟結構與區(qū)域經濟增長——基于1998--2009年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A];陜西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2010年年會“西部大開發(fā)10年”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鄭若谷;干春暉;余典范;;中國產業(yè)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研究[A];2010年中國產業(yè)組織前沿論壇會議文集[C];2010年

4 高帆;;上海GDP增長率的因素分解及其政策含義[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10)[C];2010年

5 于同奎;曹國華;李紅剛;;信貸市場阻力,產業(yè)轉型升級和經濟增長[A];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丁勝紅;吳應宇;周紅霞;;人本資本產權行為異化、信仰危機及其價值偏移:理論和應用[A];第十四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12年

7 趙細康;曾云敏;王麗娟;石寶雅;吳大磊;龍輝;;碳排放權交易機制設計的本土化改造[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易振華;垂直專業(yè)化所有權選擇探析[D];南開大學;2010年

2 于明言;企業(yè)組織模式選擇與出口和外包[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戰(zhàn)杰;專業(yè)化勞動力、經濟增長與產業(yè)升級[D];南開大學;2010年

4 周枝田;企業(yè)轉型升級策略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5 楊高舉;中國高技術產業(yè)國際分工地位及其升級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6 唐鐵球;中國制造業(yè)參與產品內分工與貿易的動因與收益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余冬筠;區(qū)域創(chuàng)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孫佳;中國制造業(yè)產業(yè)升級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陳虹;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yè)結構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呂新軍;國際外包及其對產業(yè)競爭力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楊;產品內分工視角下中國加工貿易與FDI關系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陳葉茂;上海加工貿易升級轉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葛翠翠;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分析[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4 彭興奎;垂直專業(yè)化對中國加工貿易影響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5 朱婉君;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縣域經濟發(fā)展的長效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麗珍;福建省外向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探討[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譚冬;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8 袁贏;外商直接投資對上海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9 崔治林;金融危機對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影響及啟示[D];天津財經大學;2010年

10 郎安;中國本土代工企業(yè)自創(chuàng)品牌路徑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潘悅,楊鐳;產業(yè)的全球化趨勢與發(fā)展中國家的產業(yè)升級——兼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的外商投資與加工貿易發(fā)展[J];財貿經濟;2002年10期

2 丁輝俠;馮宗憲;;正式與非正式制度對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以引力模型為基礎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5年12期

3 郭孝剛;劉思峰;方志耕;;國外R&D溢出對我國制造業(yè)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J];工業(yè)技術經濟;2007年04期

4 喻美辭;喻春嬌;;中國進口貿易技術溢出效應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年03期

5 高峰;高越;;外國直接投資與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關系——基于不同貿易方式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年04期

6 陳策;;外國直接投資的國際貿易效應:基于我國行業(yè)數據的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年03期

7 姚堅;持續(xù)增長的動力——對在利用外資中加工貿易的基本認識[J];國際貿易;1997年11期

8 馮雷;邁向市場經濟的前沿——加工貿易對我國國民經濟總體作用評價[J];國際貿易;2000年09期

9 王子先,楊正位,宋剛;促進落地生根——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發(fā)展方向[J];國際貿易;2004年02期

10 賈曼麗;外商投資與加工貿易發(fā)展的相關性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3年Z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致兵;;我國勞動安全問題及對策[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2 劉瀟;;企業(yè)區(qū)位決策、勞動力流動與集聚經濟——基于外部性的一個初步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26期

3 王根賢;;促進就業(yè)與GDP同步增長的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思考[J];當代財經;2009年09期

4 袁林;張紅霞;;東道國人力資本水平與FDI技術溢出的關系:一個文獻綜述[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張紅霞;袁林;;中國人力資本水平與FDI技術溢出關系研究[J];亞太經濟;2011年03期

6 陳靜;朱宏杰;;簡析美國離岸外包對其就業(yè)市場的影響[J];國際商務研究;2005年06期

7 唐代盛;王霆;;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幾個假定及投資風險的理論實證[J];理論與改革;2006年02期

8 武秀波;;市場失靈與政府在技工培養(yǎng)中的作用[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年10期

9 王海寧;陳媛媛;;產業(yè)集聚效應與地區(qū)工資差異研究[J];經濟評論;2010年05期

10 文東偉;冼國明;;垂直FDI、區(qū)位選擇與工資差異[J];南開經濟研究;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邱斌;潘凌燕;孫少勤;;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工資效應綜述[A];全國美國經濟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鳳林;;人力資本理論及其應用研究[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3 高佃恭;;試論人才創(chuàng)新機制中的非正式交流[A];海南省“人才發(fā)展與榮辱觀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朱紹平;;浙江外來農民工技能培訓探析[A];探索與創(chuàng)新——浙江省勞動保障理論研究論文選集(第五輯)[C];2005年

5 趙立雨;師萍;;基于空間計量的R&D人力資本投資與區(qū)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6 于相龍;;創(chuàng)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政府路徑選擇[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李俊雄;給員工漲工資決不是吃虧的事[N];東莞日報;2011年

2 孫興偉;技工短缺 病根在哪兒[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7年

3 王全興;建立飛行員流動的長效機制[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8年

4 衛(wèi)志民;解決技工短缺離不開工資杠桿[N];經濟參考報;2006年

5 衛(wèi)志民;技工短缺是否“市場價格”不公?[N];蘇州日報;2006年

6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唐擺 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 史珍珍;企業(yè)社會責任戰(zhàn)略勞動關系管理的倫理基礎[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0年

7 媒體人 柳五;以機制保證就業(yè)培訓的有效性[N];東莞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朱敏;海外人才回流與FDI技術溢出[D];山東大學;2013年

2 王致兵;勞動安全監(jiān)管的經濟學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3 劉翠翠;經濟開放對我國工資差距的影響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4 戎建;技術進步、人力資本與中國勞動力流動[D];復旦大學;2009年

5 謝露露;中國工業(yè)行業(yè)的工資集聚與互動:觀察和解釋[D];復旦大學;2011年

6 張小雪;中國人力資本、物質資本供給的內生結構與經濟增長研究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7 錢芳莉;人力資本對廣東省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靳明;勞動分工對經濟增長促進機制的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

2 陸浩然;FDI技術溢出對中國就業(yè)技能結構和技能溢價的影響研究[D];暨南大學;2013年

3 丁琳;中國人力資本溢出的收入效應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4 杜雪;東北地區(qū)市域城鎮(zhèn)體系空間結構與勞動生產率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琳;進出口貿易對中國勞動力在三次產業(yè)間轉移的影響分析[D];山東大學;2012年

6 張娟;貿易自由化對行業(yè)相對工資的影響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1年

7 朱明華;市場潛力與地區(qū)工資差距[D];暨南大學;2010年

8 孫舒榆;開放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本、R&D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洪燕;研發(fā)支出、人力資本對OFDI逆向技術溢出影響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10 田斌;公共投資、人力資本積累對北部灣經濟追趕的影響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173943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173943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6f8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