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共同體關系應當成為作為義務來源研究
本文關鍵詞:密切共同體關系應當成為作為義務來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尤根·埃利希曾說過:“無論是現(xiàn)在或者其他任何時代,法律發(fā)展的重心都不在立法、法律科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是在社會本身”,這表明法律和社會現(xiàn)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20世紀30年代,伴隨著西方法學和社會學的融合,密切共同體關系從實質(zhì)作為義務說中脫穎而出,成為大陸法系諸多國家和地區(qū)“刑法中不作為犯罪作為義務來源”(本文以下簡稱“作為義務來源”)的新類型,為司法實踐中社會臨時組合的密切共同體不作為犯罪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如今,隨著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zhuǎn)型,我國司法實務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密切共同體成員不作為犯罪,因此,不少人士開始呼吁借鑒域外的密切共同體關系理論。然而,在密切共同體關系的界定以及其究竟能否成為我國作為義務來源等相關問題上,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議頗大。鑒于此,本文將嘗試對密切共同體關系理論進行研究,以期對我國司法實踐中密切共同體成員不作為犯罪相關疑難案件的解決有所裨益。除了引言,本文主要有五個部分,約三萬四千字:第一部分是密切共同體關系概述。首先,筆者在全面考察詞源學、社會學中“共同體”含義的基礎上析出了刑法話語體系中的“共同體”,界定了何為密切共同體關系;其次,依照建立時間、血緣聯(lián)系和法律保護對密切共同體關系做了三種不同的劃分。第二部分研究了密切共同體關系成為作為義務來源的實質(zhì)法理依據(jù)。首先,介紹了德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實質(zhì)法理學說,如“機能二元說”、“信賴關系說”、“危險前行為說”和“開放和閉鎖關系說”;其次,在客觀評析各家學說的基礎上提出本文的觀點,即密切共同體成員產(chǎn)生作為義務的實質(zhì)法理依據(jù)乃彼此間的信賴關系。第三部分是密切共同體關系能夠成為我國作為義務來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考量。首先,主要介紹和評析了學界爭議觀點,從傳統(tǒng)作為義務來源說的滯后性、密切共同體成員不作為的社會危害性和刑法的社會保護功能三方面說明了引入密切共同體關系理論的必要性;其次,在肯定該理論的基礎上,立足于法理、詞義、不作為犯罪成立要件、作為義務的履行方式、域外規(guī)定五大方面論證了引入密切共同體關系理論的可行性。第四部分是密切共同體關系成為作為義務來源的具體設計。在本部分,筆者從嚴格把握共同體密切度、嚴格限制犯罪成立范圍、適當縮小保證人范圍、適縮未成年人保證范圍和合理確定保證人義務五大方面對密切共同體關系的具體適用做了較為精細的設計,以期在司法實踐中準確認定密切共同體成員不作為犯罪。第五部分是關于我國不作為犯罪作為義務來源的完善建議。目前來看,我國刑法學界的作為義務來源說中,“實質(zhì)義務來源說”和“混合義務來源說”都存在一些不可取的地方,既有可能造成司法判決的不公,亦有可能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因此,本文認為,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修正“形式作為義務來源說”,增加“密切共同體關系”的新類型,用列舉的方式彌補現(xiàn)有形式義務來源說的不足,不失為兼顧公平和效率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共同體 密切共同體關系 信賴關系說 形式義務來源說 實質(zhì)義務來源說 社會保護功能 保證人義務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924
【目錄】:
- 內(nèi)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一、密切共同體關系概述11-22
- (一)密切共同體關系的含義11-20
- (二)密切共同體關系的分類20-22
- 二、密切共同體關系成為作為義務來源的實質(zhì)法理依據(jù)22-32
- (一)觀點介紹23-27
- (二)對上述觀點的評析27-30
- (三)本文的觀點30-32
- 三、密切共同體關系能否成為我國作為義務來源必要性和可行性考量32-41
- (一)學界之爭32-34
- (二)對上述觀點的評析34-36
- (三)密切共同體關系成為我國作為義務來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6-41
- 四、密切共同體關系成為我國作為義務來源的具體設計41-46
- (一)嚴格把握共同體密切度42-43
- (二)嚴格限制犯罪成立范圍43
- (三)適當縮小保證人范圍43-44
- (四)適縮未成年人保證范圍44-45
- (五)合理確定保證人義務45-46
- 五、關于不作為犯作為義務來源的完善建議46-51
- (一)我國現(xiàn)有學說介紹46-48
- (二)對上述學說的評析48-50
- (三)本文的結(jié)論50-51
- 結(jié)語51-52
- 參考文獻52-5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竹梅;論不作為犯罪的構(gòu)成[J];當代法學;2003年05期
2 林泰;柳立業(yè);;論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3 肖國輝;;試議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之來源[J];法制與社會;2007年08期
4 毛亞樓;;淺析不作為犯罪的行為性和作為義務來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5 付琳瑤;劉昱;;論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年05期
6 吳坤泉;;論不作為犯罪的義務的幾種來源[J];中外企業(yè)家;2010年04期
7 姚瑋;;淺析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J];法制與經(jīng)濟(下旬);2012年04期
8 孫中海;李萍;;論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J];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2期
9 王安琪;;淺議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J];科技視界;2012年25期
10 李鵬飛;;不作為犯罪相關問題研究[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鵬程;;淺析不作為犯罪的義務[A];當代法學論壇(2009年第1輯)[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周彤;認定不作為犯罪應注意三問題[N];西部法制報;2009年
2 李德恩;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N];人民法院報;2004年
3 趙秉志;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應采四來源說[N];檢察日報;2004年
4 王復耀;小鐵蛋之死誰負責[N];兵團日報(漢);2001年
5 楊朋華;交通肇事逃逸能否構(gòu)成不作為犯罪[N];江蘇經(jīng)濟報;2006年
6 主持人 何乃尋 特邀嘉賓 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 阮積嵩 副教授;“見死不救”惹出定罪風波[N];廣西政法報;2003年
7 史衛(wèi)忠 杜啟新;司機將醉酒者置于高速路上致其死亡如何定性[N];檢察日報;2003年
8 黃龍;解剖現(xiàn)代“冷漠癥”[N];人民法院報;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仲貴;不作為犯罪若干問題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2 劉天奇;不作為犯罪作為義務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3 徐冰;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侯濤;不作為犯罪義務來源之探討[D];蘭州大學;2009年
5 曹良德;不作為犯罪若干問題研究[D];貴州大學;2009年
6 劉笛;論道德義務不能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吳京偉;不作為犯罪基本理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8 王利賓;不作為犯罪若干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9 徐偉;論不作為犯罪[D];山東大學;2005年
10 盧鳳超;不作為犯罪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密切共同體關系應當成為作為義務來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80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428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