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犯罪間接故意的證明研究
【圖文】:
第 4 章 司法實踐中證明間接故意存在的問題程度也會影響其供述情況,人類記憶總是呈現出一定的模糊性、不準確性和遺忘性,會導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于記憶力的影響而導致其供述的反復不穩(wěn)定性。在這種情況之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供述過程中會因其本身記憶問題或是為了逃避處罰等因素總會不斷懷疑自己的供述是否穩(wěn)妥,在此基礎上會改變之前所作的的供述,不斷反復,一會兒承認,一會兒否認,因而會導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具有反復性和不穩(wěn)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會對司法機關在運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來證明其主觀心理產生較大的困難性。4.2 推定結論具有不確定性
【學位授予單位】:燕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D92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小龍;;間接故意以及犯罪承接理論的批判性反思[J];刑事法評論;2013年02期
2 李永升;;間接故意犯罪的概念新探[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3 張金澤;;論間接故意犯罪的犯罪未遂形態(tài)[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4 李蕾;;論間接故意的錯誤[J];中國城市經濟;2010年07期
5 李永升;;間接故意犯罪的主客觀機制研究[J];刑法論叢;2010年03期
6 汪雷;;“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犯”通說之質疑[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7 劉文軍,徐凌云;試論間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狀態(tài)[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8 杜澎;;間接故意犯罪形態(tài)論[J];法學家;2000年02期
9 姜偉;論間接故意[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10 郭裕如;;淺析間接故意犯罪的內涵和實踐[J];現代法學;199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琪;;論間接故意與過于自信過失的區(qū)別[A];第二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1年
2 魏向魁;;論安全有關犯罪的立法現狀和改革趨向[A];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xié)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陳建宏;;試論間接故意與過于自信的過失之理論界分與司法認定[A];2016檢察官“閱百種名刊 讀百家文獻”閱讀征文活動優(yōu)秀論文集[C];2016年
4 李永升;;犯罪分類問題研究[A];犯罪學論叢(第三卷)[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申東;寧夏高院認定被告人間接故意殺人[N];法制日報;2018年
2 浙江省縉云縣人民法院 李獻進 葉露;過失,還是間接故意[N];農民日報;2013年
3 記者 馬蘭 實習生 王云;同事積怨窮追不舍 間接故意致人傷害[N];濱海時報;2012年
4 本報特約評論員 王琳;死刑能遏制我們身邊的醉駕嗎?[N];檢察日報;2009年
5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人民法院 陳潔;放任危害結果發(fā)生應屬間接故意[N];人民法院報;2008年
6 記者 張輝;“醉駕”肇事后逃逸亂撞可視為間接故意[N];檢察日報;2009年
7 唐 震;間接故意殺人與過失致人死亡之界限[N];人民法院報;2004年
8 陳波;間接故意能否構成詐騙犯罪?[N];江蘇法制報;2005年
9 山東省東明縣人民檢察院 張光輝;玩忽職守存在間接故意罪過形態(tài)[N];檢察日報;2014年
10 張楓逸;“間接故意殺人”難以救贖“見死不救”[N];人民公安報;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月;刑事犯罪間接故意的證明研究[D];燕山大學;2018年
2 吳亞可;間接故意犯罪未遂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3 許浩;網絡誹謗行為定罪的實證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4 高一凡;論責任的客觀化[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5年
5 余雪飛;論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的罪過形式[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6 陳珂鵬;間接故意若干問題研究[D];廣西大學;2013年
7 鄧林;論刑法對“醉酒駕車”的認定[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8 羅靜深;論間接故意的意欲要素[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韓沙沙;間接故意未遂問題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4年
10 王俠;間接故意與自信過失之界分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6031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2603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