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憲法論文 >

《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7-02-18 08:34

  本文關鍵詞:民初憲政危機中的政治調(diào)和思潮,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福建師范大學》 2009年

民初(1912-1913)立法與行政關系的論爭

吳建銘  

【摘要】:立法與行政關系是近代以來人類政治生活中一對重要的政治關系,是近代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引人關注的問題。本文截取民初(1912—1913)這一時期,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比較、綜合、分析等方法,整合歷史學、法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當時立法與行政關系的論爭情況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緊緊圍繞人們對立法與行政關系的權力如何分配、權限如何設置的認識、爭論這一課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認為在一個專制傳統(tǒng)深厚、行政權發(fā)達并處于主導地位的東方國家,在引進西式的立法權,并試圖建立立法與行政關系的制度時,如何處理立法權與行政權的關系必然引起沖突,傳統(tǒng)的行政權獨大的行政文化,必然排斥來自西方的強調(diào)立法權主導地位的法治文化,結局自然是兩敗俱傷。文章從政治權力爭奪的角度,研究了民初(1912—1913)袁世凱政治集團、國民黨、進步黨勢力三方對行政權、立法權的認識和爭論,得出圍繞當時政治權力斗爭,袁世凱政治集團與國民黨在行政權、立法權上態(tài)度針鋒相對,進步黨勢力態(tài)度則持調(diào)和立場的結論,認為這是行政文化與法治文化對立,每個政治集團素質(zhì)和歷史,以及當時政治斗爭形勢所決定的。文章從政治體制設計角度,研究了民初(1912—1913)報刊上對總統(tǒng)制、內(nèi)閣制的爭論,以及各種政治力量對總統(tǒng)是否擁有國會解散權、國會是否擁有國務員同意權的爭論,得出這些論爭是袁世凱政治集團、國民黨、進步黨勢力三方對行政權、立法權論爭的具體化,反映了當時政治權力爭奪的激烈程度,總體是理性的,對當時憲法起草中的相關政治體制設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章從政治理論思考角度,研究了民初(1912—1913)四位著名思想家對立法與行政關系的理論思考,得出四位學者充分運用西方的理論和歷史事實,結合中國實際,主張調(diào)和立法與行政關系,主要為進步黨勢力的主張服務的結論。文章為了體現(xiàn)歷史的延續(xù)性和有利于系統(tǒng)研究以及比較研究,對清末立法與行政關系的論爭、孫中山立法與行政關系的思想以及引發(fā)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論爭,也扼要進行了論述,認為清末、民初、南京國民政府三個時期的論爭既有一脈相承、相類似的地方,也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相區(qū)別的地方,文章最后提出了若干啟示。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K258;D693
【目錄】:

  • 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3
  • 緒論13-20
  • 一、研究目的13-15
  • 二、研究回顧15-18
  • 三、研究方法18-19
  • 四、研究思路19-20
  • 第一章 論爭背景:國際和國內(nèi)20-58
  • 第一節(jié) 立法與行政關系的界定20-24
  • 一、什么是立法與行政關系?20-22
  • 二、立法與行政關系是人類政治生活中一對重要的政治關系22-24
  • 第二節(jié) 西方關于立法與行政關系的思想24-34
  • 一、近代以前關于立法與行政關系的思想24-28
  • 二、近代以來關于內(nèi)閣制和總統(tǒng)制的思想28-31
  • 三、當代關于總統(tǒng)制與內(nèi)閣制的爭論31-34
  • 第三節(jié) 西方關于立法與行政關系的制度模式34-43
  •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基本情況34-35
  • 二、主要模式35-40
  • 三、立法與行政關系權力配置的主要方式40-43
  • 第四節(jié) 近代中國的憲政道路43-46
  • 一、第一階段:維新變法43-44
  • 二、第二階段:預備立憲44-45
  • 三、第三階段:北洋政府時期45
  • 四、第四階段:南京國民政府時期45-46
  • 第五節(jié) 清末北洋政府時期有關制度的運行46-56
  • 一、近代中國重要憲草和憲法中關于立法與行政關系的設計46-48
  • 二、清末立法與行政關系運行的特點48-50
  • 三、北洋政府時期立法與行政關系運行的特點50-56
  • 第六節(jié) 民初的政局56-58
  • 一、三大勢力主導政局56
  • 二、立法權占優(yōu)勢時期56-57
  • 三、轉折時期57
  • 四、行政權占優(yōu)勢時期57-58
  • 第二章 論爭的前奏:清末立法與行政關系的論爭58-88
  • 第一節(jié) 19世紀下半葉的初步探索59-65
  • 一、最早探索者的觀點59-60
  • 二、洋務派與早期維新派的觀點60-62
  • 三、維新派的觀點62-65
  • 第二節(jié) 清政府的爭論65-74
  • 一、主張實行二元君主立憲制65-69
  • 二、主張議會君主立憲制69-74
  • 第三節(jié) 立憲派的主張74-82
  • 一、主張君主不負責任75-77
  • 二、主張立法權監(jiān)督行政權77-78
  • 三、主張速開國會,,建立責任內(nèi)閣78-79
  • 四、主張政黨內(nèi)閣79-80
  • 五、楊度的責任政府論80-81
  • 六、《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確立了議會君主立憲制81-82
  • 第四節(jié) 革命派關于總統(tǒng)制與內(nèi)閣制的論爭82-85
  • 一、對立法與行政關系的獨到見解82-83
  • 二、對總統(tǒng)制、內(nèi)閣制的不同主張83
  • 三、關于總統(tǒng)制與內(nèi)閣制的激烈論爭83-85
  • 第五節(jié) 結語85-88
  • 第三章 論爭的重點:立法權與行政權的爭論88-117
  • 第一節(jié) 對立法權的維護88-93
  • 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過度擴張立法權89-90
  • 二、國民黨領導人強調(diào)立法權的主導地位90-92
  • 三、國民黨主張立法權獨大92-93
  • 四、《天壇憲草》繼續(xù)擴張立法權93
  • 第二節(jié) 對行政權的維護93-103
  • 一、袁世凱主張行政權的主導地位94-97
  • 二、各地軍政官員對行政權的維護97-103
  • 三、袁世凱不斷擴大行政權103
  • 第三節(jié) 調(diào)和立法權與行政權103-111
  • 一、共和、民主、統(tǒng)一三黨主張調(diào)和立法權與行政權104-107
  • 二、進步黨主張調(diào)和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內(nèi)閣制107-108
  • 三、制憲會議轉向主張調(diào)和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內(nèi)閣制108
  • 四、民初私擬憲法草案基本持調(diào)和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內(nèi)閣制主張108-110
  • 五、研究憲法委員會調(diào)和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內(nèi)閣制觀點110-111
  • 第四節(jié) 結語111-117
  • 一、論爭的政治原因111-113
  • 二、論爭的文化原因113-115
  • 三、論爭的影響115-117
  • 第四章 論爭的焦點:總統(tǒng)制與內(nèi)閣制的論辯117-145
  • 第一節(jié) 總統(tǒng)制的主張118-124
  • 一、直接支持袁世凱118-120
  • 二、認為總統(tǒng)制符合共和精神120-121
  • 三、認為中國政黨現(xiàn)狀適合總統(tǒng)制121-123
  • 四、認為中國國情適合總統(tǒng)制123-124
  • 第二節(jié) 內(nèi)閣制的主張124-141
  • 一、呼吁實行內(nèi)閣制124-129
  • 二、肯定內(nèi)閣制的優(yōu)點129-138
  • 三、批評總統(tǒng)制的不足138-141
  • 第三節(jié) 結語141-145
  • 第五章 論爭的熱點:同意權和解散權的論爭145-170
  • 第一節(jié) 同意權的論爭145-155
  • 一、輿論界關于同意權的討論146-149
  • 二、政黨關于同意權的論爭149-152
  • 三、制憲會議關于同意權的討論152-155
  • 第二節(jié) 解散權的論爭155-168
  • 一、輿論界關于解散權的論爭156-163
  • 二、政黨關于解散權的論爭163-165
  • 三、制憲會議關于解散權的討論165-168
  • 第三節(jié) 結語168-170
  • 第六章 論爭的亮點:立法與行政關系的思考170-215
  • 第一節(jié) 梁啟超的思想170-184
  • 一、維新變法時期171-172
  • 二、1899年到1905年期間172-175
  • 三、1906年至辛亥革命爆發(fā)時175-178
  • 四、民國初年(1912-1913年)178-182
  • 五、評價182-184
  • 第二節(jié) 章士釗的思想184-196
  • 一、鼓吹內(nèi)閣制184-186
  • 二、總統(tǒng)制利弊論186-187
  • 三、內(nèi)閣制利弊論187-190
  • 四、政黨內(nèi)閣論190-194
  • 五、內(nèi)閣制權限論194-195
  • 六、評價195-196
  • 第三節(jié) 張東蓀的思想196-204
  • 一、共和論196-197
  • 二、政制優(yōu)劣論197-199
  • 三、法治國論199-201
  • 四、統(tǒng)治權總攬論201-202
  • 五、內(nèi)閣制性質(zhì)論202-204
  • 六、評價204
  • 第四節(jié) 吳貫因的思想204-212
  • 一、贊成中國實行內(nèi)閣制205-206
  • 二、認為內(nèi)閣制和總統(tǒng)制存在不足206-207
  • 三、關于內(nèi)閣制具體設想207-209
  • 四、關于政府與國會的權限209-211
  • 五、評價211-212
  • 第五節(jié) 結語212-215
  • 第七章 論爭的后續(xù):立法與行政關系的創(chuàng)新215-244
  • 第一節(jié) 北洋政府中后期的論爭215-220
  • 一、1917年軍閥對立法權的抨擊215-216
  • 二、1916年憲法審議會對內(nèi)閣制的堅持216-217
  • 三、1920年代中后期鼓吹總統(tǒng)制的思潮217-220
  • 四、從《天壇憲草》到《1925年憲法》:立法權與行政權適當調(diào)和220
  • 第二節(jié) 孫中山對立法與行政關系的創(chuàng)新220-226
  • 一、對立法權批評,將彈劾權獨立起來221-222
  • 二、對行政權批評,將考試權獨立出來222-223
  • 三、對間接民權(代議制)批評,將直接民權作用凸顯出來223-225
  • 四、對西方立法與行政關系制度的創(chuàng)新225-226
  • 第三節(jié)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論爭226-240
  • 一、《五五憲草》制定過程中圍繞總統(tǒng)制、內(nèi)閣制的論爭226-234
  • 二、《1946年憲法》制定過程中關于總統(tǒng)制、內(nèi)閣制的論爭234-240
  • 第四節(jié) 結語240-244
  • 一、二十世紀30年代知識分子參與立法與行政關系論爭的影響241-242
  • 二、中間力量參與立法與行政關系論爭的影響242-244
  • 結論244-251
  • 參考文獻251-276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276-277
  • 致謝277-278
  • 個人簡歷278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萬勇;;蔡元培與民初的教育改革[J];文教資料;2006年18期

    2 侯明喜;曾崇碧;;試論民初鄉(xiāng)村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以20世紀30年代四川為例[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馬小敏;;陸費逵與民初的中學教育[J];黑龍江史志;2009年12期

    4 袁進;;試論《廣陵潮》與民初社會小說[J];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0年04期

    5 徐樹梅;民初山東土匪的新特點[J];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07期

    6 葉利軍;;民初《省議會議員選舉法》探略[J];求索;2006年05期

    7 李衛(wèi)東;;民初組建全國性律師組織的努力與頓挫——以“全國律師公會聯(lián)合會”為中心[J];浙江學刊;2007年04期

    8 趙新平;;民初崞縣民間日常生活禁忌[J];晉陽學刊;2007年04期

    9 蘇全有;;民初北洋政府德育教育失敗的反思——以尊孔運動為考察中心[J];史學月刊;2007年10期

    10 陳明勝;;民初北京政府的治國困境——以減政主義為中心[J];安徽史學;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谷杉杉;;江蘇義務教育期成會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張一鳴;;唐繼堯在講武堂興辦將校講學會——民初滇軍道德、法制與中華傳統(tǒng)教育一瞥[A];百年軍校 將帥搖籃[C];2009年

    3 劉經(jīng)華;;關于中國早期鹽務現(xiàn)代化的幾個問題[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C];2005年

    4 劉昭民;;清代及民初有關臺灣史籍中的巖石礦物史料[A];地質(zhì)學史論叢(3)[C];1995年

    5 何廣;;錢幣中的辛亥記憶——以北洋時期發(fā)行的金屬幣為例[A];湖北錢幣?(總第10期)[C];2011年

    6 張朔人;萬穎萍;;中共瓊崖一大召開前的海南社會治理[A];竹林里風雷——中共瓊崖一大學術研討會論文選[C];2009年

    7 殷莉;;民初《報紙條例》研究[A];新聞學論集(第22輯)[C];2009年

    8 王潤澤;;回歸本位:民國宗教報紙發(fā)展概述[A];新聞學論集(第25輯)[C];2010年

    9 李晨;;法院調(diào)解的法律經(jīng)濟學分析——對福建某基層法院的實證調(diào)查[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喻琴;;論杭州藝專繪畫系合與分背后的思想角力[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么書儀;[N];中國文化報;2001年

    2 本報記者 佟奎陽;[N];大慶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陳雪;[N];中國證券報;2008年

    4 劉江濤 石睿;[N];唐山勞動日報;2008年

    5 范福潮;[N];南方周末;2010年

    6 許紀霖;[N];東方早報;2011年

    7 孔新峰;[N];學習時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高建民 人民代表報記者 趙樹義 山西法制報記者 郭建珍;[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0年

    9 本報記者 侯愛敏;[N];鄭州日報;2009年

    10 閆翠翠;[N];聯(lián)合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麗娟;民初憲政危機中的政治調(diào)和思潮[D];浙江大學;2009年

    2 許忠明;民初政黨政治問題的再思考[D];山東大學;2010年

    3 吳建銘;民初(1912-1913)立法與行政關系的論爭[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丁德昌;民初湖南省憲自治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5 楊曉娟;新聞輿論與民初政局[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孫超;民初“興味派”小說家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7 楊立杰;民初民事訴訟法制現(xiàn)代化研究(1912-1928)[D];重慶大學;2008年

    8 李貞;清代至民初“虞初”系列選集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楊濤;交通系與民初經(jīng)濟政策研究(1912-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10 丁健;民初農(nóng)商部研究(1912-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艷芝;民初教育部研究(1912-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生;民初動蕩政局及其社會文化根源的深層考察[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玄超;從民初政黨林立到五四社團繁榮之嬗變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杜嬌玲;民初小學國文教科書中的民主政治[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5 李青青;民初浙江縣級議會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6 王苗微;民初財政部研究(1912-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徐振;民初奉天職業(yè)教育研究(1912-1929年)[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程月利;朦朧的覺醒[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陳振宇;民初內(nèi)務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鄒靜頡;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法研究(1908~1936)[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民初憲政危機中的政治調(diào)和思潮,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364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anfalw/24364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6ca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