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權(quán)利具體化之辨?zhèn)?/H1>
發(fā)布時間:2018-11-11 00:33
【摘要】:基本權(quán)利的具體化是一個如何實施基本權(quán)利規(guī)范的問題,涉及法律的品質(zhì)、憲法與法律、憲法與公權(quán)力的關系。立基于防御品質(zhì)的早期基本權(quán)利具體化是一個法律保留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基本權(quán)利限制同義,意在通過立法劃定外部界限明確其內(nèi)容,其后發(fā)展了國家保護義務與重大性理論,行政權(quán)與司法權(quán)亦負有具體化基本權(quán)利的義務。具體化的實質(zhì)一則在于確定以立法者為優(yōu)先的所有國家機關之于基本權(quán)利的義務;二則在于在形成基本權(quán)利內(nèi)容的同時劃定不受公權(quán)力支配的核心領域;三則在于使基本權(quán)利于具體生活關系中獲得內(nèi)容。廣義上的基本權(quán)利具體化包括三方面的內(nèi)容,即基本權(quán)利的形成、限制與保護,狹義的基本權(quán)利具體化要求普通法律在具體的生活領域與生活關系中形成基本權(quán)利的內(nèi)容。
[Abstract]:The embodiment of basic rights is a question of how to implement the norms of basic rights, which involves the quality of la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law, and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public power. The early embodiment of fundamental rights based on defensive qualities is a matter of legal reservation,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is synonymous with the restri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and is intended to define its content through legislation to delineate the outer limits. After that, the state duty of protection and the theory of materiality were developed, and the executive power and the judicial power also had the duty to concretize the basic rights. The essence of concretization lie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bligations of all state organs, which take the legislator as the priority, to the basic rights, the other is to define the core areas which are not subject to the control of the public power while forming the content of the basic rights; The third is to make the basic right in the concrete life relation obtains the content. The embodiment of basic rights in a broad sense includes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formation, lim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basic rights, and the embodiment of basic rights in narrow sense requires that ordinary laws form the contents of basic rights in specific fields and relationships of life.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分類號】:D9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蓉;;從呂特案談對基本權(quán)利的憲法保護[J];大眾商務;2009年14期
2 李麗娟;;淺談公民基本權(quán)利與軍人權(quán)利[J];法制與社會;2010年35期
3 劉術永;;憲法公民基本權(quán)利對第三人效力理論的產(chǎn)生與對比考察[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4 封蕓;;憲法基本權(quán)利的私法效力[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5 唐忠民;王繼春;;論公民基本權(quán)利限制的基本原則[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6 李以莊;;論緊急狀態(tài)下公民基本權(quán)利救濟機制的完善[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朱應平;;論憲法對企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的保護[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8 封蕓;;淺議憲法基本權(quán)利的私法效力[J];寧夏黨校學報;2006年02期
9 朱冬玲;;結(jié)合涉憲案件看我國公民基本權(quán)利的保障[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蔣清華;;基本權(quán)利憲法保留的規(guī)范與價值[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正華;;中國憲法內(nèi)容歷次變動的思路、重點、特點及其原因分析[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谷春德;;再論人權(quán)與公民權(quán)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A];“‘人權(quán)入憲’與人權(quán)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姚軼琳;;論公民憲法意識的基本內(nèi)涵[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4 徐祥民;;憲法中的“環(huán)境權(quán)”的意義[A];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huán)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四)[C];2006年
5 楊蓉;;基本權(quán)利體系模型假設——以“隱私權(quán)”為范例[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寧立標;;論公民的受審判權(quán)及其憲法保護[A];2003年貴州省憲法法理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陳劍;;憲政法治,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必經(jīng)之路[A];第四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韓大元;;憲法文本中“人權(quán)條款"的規(guī)范分析——兼論成立國家人權(quán)委員會的可能性[A];“‘人權(quán)入憲’與人權(quán)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李正華;;立憲、修憲:新中國為推進民主政治建設而努力[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10 陳軍;;依憲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輯)[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民革貴州省委副主委、省律師協(xié)會會長 王心海;憲法的修改與權(quán)威[N];法制生活報;2008年
2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肖蔚云;公民有何基本權(quán)利和自由[N];人民日報;2002年
3 ;中國憲法對公民的基本權(quán)利有哪些主要規(guī)定[N];人民日報;2005年
4 ;我國在人權(quán)立法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N];人民日報;2005年
5 姜明安(作者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基本權(quán)利的保障:從憲法到憲政[N];法制日報;2001年
6 周葉中;加強共產(chǎn)黨員的憲法修養(yǎng)[N];哈密報(漢);2007年
7 甘正氣;美國憲法的儀式保障[N];人民法院報;2005年
8 魏文彪;“尊重人權(quán)”入憲還不夠[N];經(jīng)濟參考報;2003年
9 黃景均;讓憲法真正成為公民權(quán)利的“保障書”[N];學習時報;2005年
10 林燕;民主與民生仍是憲法學研究熱點[N];檢察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quán)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夏志文;受教育權(quán)救濟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3 張紅;基本權(quán)利與私法[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4 夏正林;社會權(quán)規(guī)范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5 錢俊文;國家征稅權(quán)的合憲性控制[D];蘇州大學;2006年
6 高淑貞;論受教育權(quán)[D];吉林大學;2007年
7 馬一;公司人權(quán)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8 李樹忠;平等權(quán)保護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9 逯改;生命權(quán)及其保障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10 萬毅;財產(chǎn)權(quán)與刑事訴訟[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靜;關于我國公民知情權(quán)入憲的思考[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2 琦琴;公民基本權(quán)利的對象效力拓展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3 李光霞;論遷徙自由及其憲法保障[D];武漢大學;2005年
4 李廣勝;中國憲法基本權(quán)利司法救濟的探究[D];武漢大學;2005年
5 王宏;論憲法上的人格權(quán)[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6 李海龍;未列舉基本權(quán)利之憲法保障[D];廈門大學;2009年
7 彭雯;受教育權(quán)糾紛及其法律解決機制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張穎;社會保障權(quán)的保障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9 楊可;環(huán)境權(quán)入憲的法理思考[D];重慶大學;2008年
10 柴驍;論憲法中道德的地位[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23240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anfalw/2324009.html
[Abstract]:The embodiment of basic rights is a question of how to implement the norms of basic rights, which involves the quality of la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law, and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public power. The early embodiment of fundamental rights based on defensive qualities is a matter of legal reservation,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is synonymous with the restri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and is intended to define its content through legislation to delineate the outer limits. After that, the state duty of protection and the theory of materiality were developed, and the executive power and the judicial power also had the duty to concretize the basic rights. The essence of concretization lie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bligations of all state organs, which take the legislator as the priority, to the basic rights, the other is to define the core areas which are not subject to the control of the public power while forming the content of the basic rights; The third is to make the basic right in the concrete life relation obtains the content. The embodiment of basic rights in a broad sense includes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formation, lim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basic rights, and the embodiment of basic rights in narrow sense requires that ordinary laws form the contents of basic rights in specific fields and relationships of life.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分類號】:D9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蓉;;從呂特案談對基本權(quán)利的憲法保護[J];大眾商務;2009年14期
2 李麗娟;;淺談公民基本權(quán)利與軍人權(quán)利[J];法制與社會;2010年35期
3 劉術永;;憲法公民基本權(quán)利對第三人效力理論的產(chǎn)生與對比考察[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4 封蕓;;憲法基本權(quán)利的私法效力[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5 唐忠民;王繼春;;論公民基本權(quán)利限制的基本原則[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6 李以莊;;論緊急狀態(tài)下公民基本權(quán)利救濟機制的完善[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朱應平;;論憲法對企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的保護[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8 封蕓;;淺議憲法基本權(quán)利的私法效力[J];寧夏黨校學報;2006年02期
9 朱冬玲;;結(jié)合涉憲案件看我國公民基本權(quán)利的保障[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蔣清華;;基本權(quán)利憲法保留的規(guī)范與價值[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正華;;中國憲法內(nèi)容歷次變動的思路、重點、特點及其原因分析[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谷春德;;再論人權(quán)與公民權(quán)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A];“‘人權(quán)入憲’與人權(quán)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姚軼琳;;論公民憲法意識的基本內(nèi)涵[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4 徐祥民;;憲法中的“環(huán)境權(quán)”的意義[A];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huán)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四)[C];2006年
5 楊蓉;;基本權(quán)利體系模型假設——以“隱私權(quán)”為范例[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寧立標;;論公民的受審判權(quán)及其憲法保護[A];2003年貴州省憲法法理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陳劍;;憲政法治,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必經(jīng)之路[A];第四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韓大元;;憲法文本中“人權(quán)條款"的規(guī)范分析——兼論成立國家人權(quán)委員會的可能性[A];“‘人權(quán)入憲’與人權(quán)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李正華;;立憲、修憲:新中國為推進民主政治建設而努力[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10 陳軍;;依憲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輯)[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民革貴州省委副主委、省律師協(xié)會會長 王心海;憲法的修改與權(quán)威[N];法制生活報;2008年
2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肖蔚云;公民有何基本權(quán)利和自由[N];人民日報;2002年
3 ;中國憲法對公民的基本權(quán)利有哪些主要規(guī)定[N];人民日報;2005年
4 ;我國在人權(quán)立法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N];人民日報;2005年
5 姜明安(作者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基本權(quán)利的保障:從憲法到憲政[N];法制日報;2001年
6 周葉中;加強共產(chǎn)黨員的憲法修養(yǎng)[N];哈密報(漢);2007年
7 甘正氣;美國憲法的儀式保障[N];人民法院報;2005年
8 魏文彪;“尊重人權(quán)”入憲還不夠[N];經(jīng)濟參考報;2003年
9 黃景均;讓憲法真正成為公民權(quán)利的“保障書”[N];學習時報;2005年
10 林燕;民主與民生仍是憲法學研究熱點[N];檢察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quán)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夏志文;受教育權(quán)救濟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3 張紅;基本權(quán)利與私法[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4 夏正林;社會權(quán)規(guī)范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5 錢俊文;國家征稅權(quán)的合憲性控制[D];蘇州大學;2006年
6 高淑貞;論受教育權(quán)[D];吉林大學;2007年
7 馬一;公司人權(quán)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8 李樹忠;平等權(quán)保護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9 逯改;生命權(quán)及其保障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10 萬毅;財產(chǎn)權(quán)與刑事訴訟[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靜;關于我國公民知情權(quán)入憲的思考[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2 琦琴;公民基本權(quán)利的對象效力拓展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3 李光霞;論遷徙自由及其憲法保障[D];武漢大學;2005年
4 李廣勝;中國憲法基本權(quán)利司法救濟的探究[D];武漢大學;2005年
5 王宏;論憲法上的人格權(quán)[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6 李海龍;未列舉基本權(quán)利之憲法保障[D];廈門大學;2009年
7 彭雯;受教育權(quán)糾紛及其法律解決機制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張穎;社會保障權(quán)的保障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9 楊可;環(huán)境權(quán)入憲的法理思考[D];重慶大學;2008年
10 柴驍;論憲法中道德的地位[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3240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anfalw/232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