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突破與文化變遷——從“和平憲法”的制定看日本憲法意識的覺醒
本文選題:隱私權 切入點:日本憲法 出處:《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日本"和平憲法"的制定過程與明治憲法制定的過程有相同處,亦有不同之處。這其中涉及國民參與對憲法意識的影響。盡管兩部憲法是不同歷史背景和國民輿論下誕生的產(chǎn)物,但它們同樣都是東西兩種不同文化及不同社會利益交鋒與妥協(xié)的產(chǎn)物,兩部憲法的制定和參與過程不僅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性,更體現(xiàn)了制度突破所帶來的文化變遷及其局限性。
[Abstract]:The process of formulating Japan's "Peace Constitut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Meiji Constitution.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This involves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participation on constitutional consciousness. Although the two constitutions are the product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public opinion, But they are also the products of the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betwe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different social interests. The process of mak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two constitutions not only reflects the continu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also reflects the cultural change and its limitation brought by the system breakthrough.
【作者單位】: 中國傳媒大學;
【分類號】:D92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歐愛民,劉謙;違憲行為的新探索[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王云霞;法律移植二論[J];公安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3 劉淑君;修改憲法的理論思考[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4 范毅;論憲法價值的概念、構成與內涵[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5 張禹;論制憲權的概念——兼論中國歷史上的幾次立憲活動[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6 徐國利;憲政概念考源與辨析[J];河北法學;2005年06期
7 管清友,邵鵬;由財政壓力引發(fā)的農(nóng)民超負擔:一個解釋[J];上海經(jīng)濟研究;2002年07期
8 李步云,柳志偉;司法獨立的幾個問題[J];法學研究;2002年03期
9 柳硯濤;簡評清末憲政——從憲政思想與運動維度[J];齊魯學刊;2005年06期
10 姜裕富;憲政視野下的政府與公民關系[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廣華;違憲審查制度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劉守剛;西方立憲主義傳統(tǒng)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3 艾國;黨員權利的實現(xiàn)與黨內民主建設[D];清華大學;2004年
4 焦洪昌;選舉權的法律保障[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5 李伯超;憲政危機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6 陳焱光;公民權利救濟論[D];武漢大學;2005年
7 夏正林;社會權規(guī)范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8 汪海;論非公有制經(jīng)濟發(fā)展權的公法保障[D];蘇州大學;2006年
9 黃金蘭;法律移植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翟東堂;中國少數(shù)民族經(jīng)濟權利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艾國;憲法觀念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2 姚國建;憲政背景下中國檢察權的屬性定位[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3 邱曉霞;論經(jīng)濟制度的憲法保障[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4 蒲林;論立憲技術[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5 謝煒;中國憲法的憲政價值取向缺失及對策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黃衛(wèi)東;論憲法文化與憲法信仰[D];湘潭大學;2005年
7 張季;民初“二次革命”前知識分子群體憲政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8 孫曄;當代中國憲政模式的選擇[D];山東大學;2005年
9 劉磊;憲法程序論略[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羅晶;當代中國人權意識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鐵成;計算機時代的隱私權[J];法學;1997年11期
2 劉向紅;;論隱私權法律保護的憲法依據(jù)[J];福建法學;2003年01期
3 王軍;宋維深;;正當行使新聞自由權與侵犯隱私權[J];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5期
4 楊開湘;;隱私權:私人生活的法律保障[J];湖湘論壇;2009年05期
5 王洪,劉革;論憲法隱私權的法理基礎及其終極價值——以人格尊嚴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5期
6 立力;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J];鄉(xiāng)鎮(zhèn)論壇;1999年11期
7 李美容;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沖突與平衡[J];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8 徐麗枝;;隱私權的憲法保護與民法保護關系之探討[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謝峰;;隱私權與言論自由的沖突[J];法制與社會;2011年04期
10 張新寶;言論表述和新聞出版自由與隱私權保護[J];法學研究;1996年0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石;豈能以犧牲隱私權來降低管理成本?[N];法制日報;2005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 劉作翔;隱私權:憲法視野的考察[N];北京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孟紹群 本報實習生 曾艷;將隱私權明確寫入民法典[N];法制日報;2004年
4 宣海林;美國隱私權中公眾人物的范圍[N];人民法院報;2005年
5 孔江水;試談新聞采訪報道權與隱私權的關系[N];今日信息報;2009年
6 劉武俊;被法律冷落的隱私權[N];法制日報;2002年
7 甘正氣;日本憲法的隱形修改[N];人民法院報;2005年
8 本報評論員 洪丹;“憲法節(jié)”是否必不可少?[N];南方日報;2008年
9 甘正氣;日本憲法為何稱為和平憲法[N];人民法院報;2005年
10 王穎穎;日本民眾的意愿成關鍵[N];法制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秀哲;隱私權的憲法保護[D];蘇州大學;2005年
2 陳欣;新聞報道權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3 李冬;生育權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曉念;論新聞采訪權與公民隱私權的沖突及其調整[D];四川大學;2004年
2 儲洵;論隱私權與新聞自由的沖突與平衡[D];安徽大學;2004年
3 周靜;我國公民隱私權憲法保障制度的理論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苗藝璇;試論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自由的沖突與平衡[D];吉林大學;2005年
5 唐秀霞;論我國網(wǎng)絡空間中的言論自由權[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6 孫政華;知情權、新聞自由與人格尊嚴權的法律保護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7 甘永杰;試論憲政視野中的公民知情權[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宋娟;輿論監(jiān)督權制衡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9 宋藝秋;利益衡量在新聞自由權與人格權沖突中的適用[D];鄭州大學;2006年
10 張巧玲;論住宅自由權的法律保障[D];內蒙古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987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anfalw/159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