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歧視的悖論及其破解
本文關鍵詞:間接歧視的悖論及其破解
【摘要】:間接歧視產(chǎn)生于一個看似中立的規(guī)定、標準或?qū)嵺`,在相似情況下,它將使一類人被置于不利地位。由于其貌似平等,這種歧視有一定的隱蔽性。反間接歧視以追求實質(zhì)平等為目的,但卻可能妨礙效率,同時還可能在優(yōu)勢群體中引起另一種平等訴求,從而產(chǎn)生"反向歧視"之爭。問題的關鍵在于適當劃定平等與歧視的界限,并注意把握公平與效率的平衡,合理運用"平權措施"。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法學院
【關鍵詞】: 間接歧視 反向歧視 平權措施 悖論 破解
【分類號】:D912.5
【正文快照】: 平等是人類追求的基本價值,打破平等而實行差別對待就可能存在歧視。然而,國家與社會在配置資源,分配利益,提供機會的時候,由于各種政策性或效用性的考慮,總是會有輕重緩急之差,上下高低之別,這種差別往往引起平等與歧視的質(zhì)疑。其中有些差別待遇及其所構成的歧視是直接和明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薇薇;論國際人權法中的平等與不歧視[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龔向前;;送走瘟神之道——傳染病控制與人權保障[J];比較法研究;2007年06期
2 雷安軍;;美國司法審查的理論基礎:自然法與制衡分權學說[J];研究生法學;2008年06期
3 朱振;論人權公約中的禁止歧視[J];當代法學;2005年04期
4 張姝;;論就業(yè)歧視的狹義界定——我國就業(yè)歧視法律規(guī)制的起點[J];當代法學;2011年04期
5 馬忠法;馮凱;;委托合同任意解除的賠償責任[J];東方法學;2009年03期
6 徐國棟;;平等原則:憲法原則還是民法原則[J];法學;2009年03期
7 郭建娟;;淺析差別原則在平等就業(yè)中的應用[J];法制與經(jīng)濟(下旬);2011年09期
8 楊斌彥;王曉博;;論社區(qū)標準對美國司法過程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07年02期
9 任玉昕;;簡析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及其適用[J];法制與社會;2008年05期
10 夏引業(yè);;反向歧視案件研究——以四川成都的兩起案件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2年07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解錕;英國慈善信托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郭延軍;發(fā)展中的美國女性就業(yè)權平等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成;憲法視域中的高等教育機會平等與少數(shù)民族錄取優(yōu)惠政策[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4 蘆雪峰;英國1998年《人權法案》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5 張建文;轉(zhuǎn)型時期的國家所有權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6 吳景麗;侵權法歸責原則的經(jīng)濟學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06年
7 錢鋒;論外國法院民商事判決的承認與執(zhí)行[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7年
8 王福友;侵權行為法價值論[D];吉林大學;2007年
9 李冬梅;美國《綜合環(huán)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上的環(huán)境民事責任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10 胡晏誠;我國最高法院角色和功能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靜;公益信托制度的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薄雪;嚴格責任與無過錯責任之比較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趙倩;懲罰性賠償?shù)幕鶖?shù)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周穎;比例原則在美國法中的體現(xiàn)[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楊娜;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的適用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張文超;語境理論在法律語言模糊性明晰化中的應用[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7 劉雅楠;論城市房屋拆遷中公民私權利的保護[D];北京工商大學;2010年
8 周旭璐;我國憲法審查程序若干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呂曉莉;論我國新聞自由的法律保障[D];黑龍江大學;2011年
10 盧笑宇;平等發(fā)展權的憲法保障[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薇薇;國際人權法中不歧視原則的國內(nèi)實施機制——加拿大與澳大利亞法律模式的借鑒[J];法學雜志;2003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松強;;基于法學視角的歧視與就業(yè)歧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黃兆群;美國的平權措施:引發(fā)的爭議及存廢前景[J];世界民族;1999年02期
3 時春榮;美國的平權措施與少數(shù)民族的高等教育[J];世界民族;2001年02期
4 李昌道;美國平權措施的憲法爭議——析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兩項判決[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黃兆群,楊國美;九十年代美國民族研究專著評述[J];世界民族;2000年02期
6 宋承祥;美國司法介入高等教育的實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4年10期
7 丁婷;我國公民平等受教育權的幾點思考[J];理論月刊;2003年07期
8 呂秋紅;郭慧敏;;淺析法律文本中性別歧視的定義[J];江淮論壇;2008年03期
9 張愛民;肯定性行動與反向歧視[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10 張愛民;美國“肯定性行動計劃”述評[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姬虹;四次判決的里程碑意義[N];檢察日報;2003年
2 王柱國 王愛輝;平等與反向歧視[N];人民法院報;2004年
3 記者譚新木、胡曉明;大學招生維持“平權措施”[N];人民日報;2003年
4 本報評論員 劉晗;印度學額政策:硬性平等引發(fā)沖突[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5 周開暢;撿芝麻丟西瓜還是懲惡不揚善?[N];上海金融報;2007年
6 魏文彪;名校招生應向落后地區(qū)傾斜[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7 笠原美智子;“女眼”宣言挑戰(zhàn)男權[N];中國郵政報;2004年
8 維舟;作為社會疾病的貧窮[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9 譚雄偉;中國反避稅行動的真正瓶頸[N];經(jīng)理日報;2006年
10 ;如何提高企業(yè)核心競爭力?[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楊芳;平等原則在少數(shù)民族人權保障中的適用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馬存利;憲法平等權司法適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3 滕騰;我國就業(yè)歧視抑制制度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毅;論法律上的差別對待[D];湘潭大學;2006年
2 劉嶺嶺;保護少數(shù)人權利的法律思考[D];山東大學;2008年
3 肖力群;完善我國反就業(yè)歧視立法探析[D];蘇州大學;2009年
4 王淑娉;從本體論視角看反向歧視下女性的第二性[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5 雷亮;弱勢群體權利的憲法保障[D];鄭州大學;2010年
6 卓瑪;中國少數(shù)民族感生神話的女性人類學闡釋[D];青海師范大學;2008年
7 樊凌衡;美國“肯定性行動”計劃及其對中國教育政策的啟示[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8 宋琴;論人的基因隱私權的法律保護[D];重慶大學;2010年
9 吳燁;女性話語的矛盾表達[D];蘇州大學;2006年
10 吳松強;就業(yè)歧視法律問題探討[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間接歧視的悖論及其破解
,
本文編號:5127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laodongfa/51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