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庭確定領土邊界爭端中地圖證據(jù)分量考——U形線地圖在解決南沙群島爭端中的作用
本文選題:地圖 + 領土邊界爭端。 參考:《當代亞太》2012年03期
【摘要】:由于地圖通常能夠?qū)Υ_定邊界的位置起到重要的證明作用,因而國際法庭十分重視其證據(jù)功能。在司法實踐中,國際法庭一般會根據(jù)個案的情況賦予地圖相應的分量,且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一套認定地圖分量大小的比較規(guī)則。尤其是,隨著空中和衛(wèi)星圖像技術的發(fā)展,地圖的可靠性越來越高,這對于解決當事方領土邊界爭端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盡管如此,鑒于地圖的來源、比例、技術和專業(yè)技能與精度,以及當事方隨后的適用等因素,國際法庭對地圖作為可采信證據(jù)仍持審慎態(tài)度。國際法庭在實踐中適用的地圖分量大小比較規(guī)則對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具有重要借鑒意義。體現(xiàn)中國官方意圖并長期得到相關爭端方默認或承認的U形線地圖,對南沙爭議島礁歸屬的判定具有不可反駁的推定效力,等同于法律權利。
[Abstract]:Since maps usual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ng the location of boundaries, the Tribuna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ts evidentiary functions.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usually assigns the corresponding weight to the map according to the case, and has formed a set of comparison rules to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 map component. In particul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erial and satellite image technology, the reliability of map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igh, which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value to the settlement of territorial border disputes between the parties. Nevertheless, given the source, scale, technic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accuracy of the map, and the subsequent application of the parties, the Tribunal remains cautious about the map as admissible evidence. The rules of comparison of map components appli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n practic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Nansha Islands dispute. The U-shaped map, which embodies China's official intention and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parties to the dispute for a long time, has an irrefutable presumption effect on the attribution of the islands and reefs in Nansha,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legal right.
【作者單位】: 安徽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國際法院解決領土爭端中的證據(jù)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1YJC820169)的資助
【分類號】:D99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金明;;南海爭議現(xiàn)狀與區(qū)域外大國的介入[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1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游文麗;張學慧;張曉;;中日東海海域劃界爭端及解決[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游博;;透析中日油氣資源及東海大陸架劃分之爭問題[J];長白學刊;2006年01期
3 明廷權;;國際法視野下的中日東海爭端[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張衛(wèi)彬;;相關情況規(guī)則中的實際控制效力研究——從國際法院司法判例角度[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5 李毅;論澳巴海洋邊界劃分方法之特色及其對中日東海海域劃界之借鑒意義[J];東北亞論壇;2005年03期
6 王秀英;;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中的若干關鍵問題[J];東北亞論壇;2007年06期
7 李廣義;東海大陸架劃界爭端國際法依據(jù)辨證[J];當代法學;2005年03期
8 曲波;;對大陸架劃界的幾個問題的思考[J];當代法學;2006年04期
9 羅國強;葉泉;;爭議島嶼在海洋劃界中的法律效力——兼析釣魚島作為爭議島嶼的法律效力[J];當代法學;2011年01期
10 朱鳳嵐;中日東海爭端及其解決的前景[J];當代亞太;2005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亞蕓;;南!皵R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前景——兼評國際社會解決南海爭端的提案[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永明;國際海底區(qū)域的法律地位與資源開發(fā)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2 陳威;論專屬經(jīng)濟區(qū)的剩余權利[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3 王巖;國際海底區(qū)域資源開發(fā)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4 李文沛;國際海洋法之海盜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5 魏書杰;中國海上貿(mào)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6 沈鵬;二戰(zhàn)后國家主權管轄范圍外區(qū)域美國外交決策研究—資源與利益的視角[D];外交學院;2009年
7 王倩;海洋爭端的類型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張衛(wèi)彬;國際法院解決領土爭端中的證據(jù)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9 王金強;國際海底資源分配與美國的政策選擇[D];復旦大學;2011年
10 紀曉昕;國家管轄范圍外深海底生物多樣性法律規(guī)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遲遠達;中日“東海共識”淺析及東海共同開發(fā)建議[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劉璐妍;大陸架劃界的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藍敏生;國際海底區(qū)域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2年
4 梅宏;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對海法的啟示與推進[D];福州大學;2005年
5 田凌;船舶航行非傳統(tǒng)安全的幾個法律問題探討[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6 張敏;試論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7 李慧玲;國際法視角下的中日東海大陸架之爭及現(xiàn)實前景[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永慶;群島國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3年
9 張璇;中日釣魚島爭端與東海大陸架劃界[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10 石鵬飛;南沙群島爭端和平解決方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金明;越南黃沙、長沙非中國西沙南沙考[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忠海;;中國對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無可爭辯[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1990年02期
2 劉文宗;我國對西沙、南沙群島主權的歷史和法理依據(jù)(之二)[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1997年03期
3 周忠海;論領土主權問題上“行政管轄”的意義[J];政法論壇;1990年01期
4 黃德林;評菲律賓對南沙群島部分島嶼的主權主張[J];法學評論;2002年06期
5 朱奇武;從國際法看南沙群島主權的歸屬問題(下)[J];政法論壇;1991年01期
6 國方環(huán);;我國管轄海域一半遭侵占[J];椰城;2009年04期
7 郭淵;;從“先占”看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J];北方法學;2007年03期
8 泥吟;;國際法庭關于管轄權的比較與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9 吳兵;;南中國!帮L浪迭起”透析[J];求知;2009年04期
10 王貴勤;;東京審判的國際法意義——從影片《東京審判》說開去[J];電影評介;2006年2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陳亞蕓;;南海“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前景——兼評國際社會解決南海爭端的提案[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2 肖漢強;;南海傳統(tǒng)海疆界線是維護我國南海海洋權益的重要保障[A];2005年全國海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化論壇論文集[C];2005年
3 肖漢強;;南海傳統(tǒng)海疆界線是維護我國南海海洋權益的重要保障[A];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第13分會場)[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駐貝爾格萊德記者 宋文富;海牙國際法庭的難題[N];光明日報;2004年
2 牛道斌;有人要將布萊爾告上國際法庭[N];檢察日報;2004年
3 林維;走進前南國際法庭[N];法制日報;2003年
4 本報駐貝爾格萊德記者 宋文富;海牙國際法庭的懊惱[N];光明日報;2004年
5 本報駐貝爾格萊德記者 宋文富;海牙國際法庭再次面臨尷尬[N];光明日報;2004年
6 方曉;菲企圖讓聯(lián)合國仲裁南沙爭議[N];東方早報;2009年
7 趙新宇;國際法庭對盧旺達三名記者判處重刑[N];檢察日報;2003年
8 廖凡;善用法律武器 維護海洋權益[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9 ;都是國際法院裁決效力不同[N];檢察日報;2004年
10 記者 耿建擴、藺玉堂;制定國際法保護世界遺產(chǎn)[N];光明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昌新;海權與國家安全[D];暨南大學;2006年
2 蘇敏華;“羅馬規(guī)約”程序與證據(jù)規(guī)則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祝越;國際法庭設立因素的比較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2 馮立銓;南沙群島主權爭端的國際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劉菲;論建立全球性反海盜國際法庭的必要性[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冰;論南海諸島的主權爭端[D];山東大學;2006年
5 黨王薇;淺議中國和平崛起時如何解決領海爭端[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高妮;南海劃界糾紛中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問題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7 侯旭;國際法上的有效占領[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8 周雪卿;紅色高棉反人道犯罪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張晨;新形勢下的南海政策反思[D];外交學院;2011年
10 王震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意見研究[D];南昌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760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187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