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侵權責任案件法律適用指引——中國侵權責任法重述之媒體侵權責任
本文關鍵詞:中國媒體侵權責任案件法律適用指引——中國侵權責任法重述之媒體侵權責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不是一篇法學論文,但卻是一部重要的民法學特別是侵權責任法學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成果。它從中國媒體侵權責任案件法律適用的司法實際出發(f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從審判實踐上總結經驗,從理論上進行概括,形成了這個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意義的法律適用的規(guī)則,方法敢于創(chuàng)新,體例新穎別致,內容豐富多彩、切合實際。這種研究風格和研究方法與《美國侵權法重述》的研究方法相似,作者將其命名為"中國侵權責任法重述之媒體侵權責任",是完全有道理的。本刊刊出這部條文式的研究成果,意在鼓勵和支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法學研究方法,倡導注重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的研究態(tài)度。相信在中國侵權責任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本文總結的法律適用規(guī)則不僅在指引媒體侵權責任糾紛案件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時對規(guī)范我國媒體傳播行為,保護媒體合法權益方面,也會發(fā)揮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中國政法大學傳媒學院;
【關鍵詞】: 侵權責任構成 網絡服務提供者 傳統(tǒng)媒體 侵權責任法 侵權案件 網絡用戶 侵權行為 法律適用 人格權 必要措施
【基金】: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承接的歐盟“中歐完善媒體法律保護項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關于“中國侵權責任法重述”研究項目的第一項研究成果
【分類號】:D923
【正文快照】: *序言媒體侵權責任案件的法律適用,是界定新聞輿論監(jiān)督、媒體權利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保護界限的法律調整方法之一。中國目前沒有制定《新聞法》或《新聞傳播法》,界定媒體正確行使權利進行輿論監(jiān)督與違法傳播行為的法律尺度闕如。在這種情況下,《侵權責任法》在事實上擔負起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司曉;范露瓊;;評我國《侵權責任法》互聯(lián)網專條——以版權侵權制度為視角[J];知識產權;2011年01期
2 周強;;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以《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第3款為中心[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孔樂樂;;網絡侵權責任認定的若干問題——《侵權責任法》第36條理解和適用的思考[J];法律適用;2010年08期
4 ;網絡用戶侵權應承擔侵權責任[J];計算機安全;2010年02期
5 付世利;;《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淺析[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0年06期
6 盧純昕;;網絡搜索引擎服務提供者著作權糾紛的侵權責任[J];法制與社會;2011年10期
7 王超;;網絡侵權責任及其規(guī)制規(guī)則——兼談對《侵權責任法》第36條的理解與適用[J];科技與法律;2011年03期
8 魯春雅;;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的類型化解讀[J];政治與法律;2011年04期
9 吳漢東;;侵權責任法視野下的網絡侵權責任解析[J];中國檢察官;2011年03期
10 楊芳;;淺析《侵權責任法》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J];知識經濟;2011年1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舒;;從第四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劣勢看“融媒”時代的到來[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2 曹冰濤;;如何看待新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提出的挑戰(zhàn)[A];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33分會場新媒體與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許志暉;曲彬赫;;媒體融合——試論當下媒體的劃時代變遷[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4 曹冰濤;;如何看待新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提出的挑戰(zhàn)[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5 湯宇時;;傳統(tǒng)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轉型[A];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五屆二次理事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下篇)[C];2010年
6 柳珊;張穎;;傳播技術視野下的中國新聞改革——傳統(tǒng)媒體中的“兩會報道”與“兩會博客”比較[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劉恕;;試論傳統(tǒng)媒體與社交網絡的交互融合——從新華社電視進駐開心網說起[A];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33分會場新媒體與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朱廣菁;閆松;項煜紅;;新媒體崛起刮起強勁變革之風[A];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33分會場新媒體與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劉恕;;試論傳統(tǒng)媒體與社交網絡的交互融合——從新華社電視進駐開心網說起[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10 李湘濱;張柯;韓平;;網絡媒體的挑戰(zhàn)[A];科教影視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謝新竹;網絡服務提供者著作權侵權之認定[N];人民法院報;2004年
2 楊濤;對官員遭人肉搜索有必要另定規(guī)則[N];鄭州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劉曉燕 本報通訊員 陳琳;網絡不是盜版侵權的避風港[N];人民法院報;2009年
4 謝兼明;《侵權責任法》亮點透視[N];潮州日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杜曉 本報見習記者 任雪 本報實習生 游垠;“艷照門”愈演愈烈侵權責任法可否禁絕[N];法制日報;2010年
6 洪丹;民間反腐與侵權的界線[N];南方日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陳麗平;搜索引擎侵權責任不可忽略[N];法制日報;2009年
8 張望;破解網絡時代電影作品版權保護困局[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9年
9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楊立新 教授;侵權責任法之媒體侵權責任[N];法制日報;2009年
10 記者 宿華文;共商網絡著作權審判新問題[N];人民法院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葉乃鋒;國際航空侵權責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2 郭佳寧;侵權責任免責事由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3 楊娟;中國媒介生產融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魏華;損失的轉移與分散——從加害人承擔到損失社會化[D];吉林大學;2009年
5 湯莉萍;視聽媒體新變革[D];四川大學;2007年
6 鄒軍;虛擬世界的民間表達[D];復旦大學;2008年
7 何悅;網絡著作權侵權責任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石永軍;論新興媒體的公共傳播[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9 夏琳;英美法上精神痛苦損害賠償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10 方曙光;網絡公共領域及其二重建構[D];上海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孫疆;著作權侵權抗辯事由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嚴軍;網絡服務提供者人身侵權之過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3 劉偉;網絡服務提供者傳播侵權內容行為的認定與責任[D];內蒙古大學;2011年
4 楊佩堯;論網絡服務提供者侵害隱私權的民事責任[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5 李東;論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內容的消除義務[D];黑龍江大學;2011年
6 高松;關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案例分析[D];蘭州大學;2012年
7 陳強;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分類對侵權法責任承擔規(guī)則的影響[D];寧波大學;2012年
8 林可挺;論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行為認定及責任承擔[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9 李曉梅;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傳統(tǒng)媒體里的私人話語[D];西北大學;2005年
10 郭韶明;手機媒體的傳播學價值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媒體侵權責任案件法律適用指引——中國侵權責任法重述之媒體侵權責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79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vtiaokuanjiedu/33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