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清兩代,由于地方政制上“皇權不下縣”的格局,造成了地方管理中一段權力的真空,而這一空間恰好被居鄉(xiāng)的士紳群體所彌補,于是逐漸形成了一種紳治地方的傳統(tǒng)。對于紳治,一方面,明清兩代皆曾由皇帝立下臥碑,命令將士紳隔絕于政治與地方公務之外,因而紳治地方的權力常被認為是“非正式”的,且缺乏“授權性與合法性”。但另一方面,紳治仍持續(xù)興盛于明清,“紳”為地方民眾視為“一邑之望”,為地方官長“愛之重之”,甚至朝廷本身亦明顯依賴于士紳對地方社會的管理與控制。既“不合法”而又被“認同”,這使得紳治成為了一種奇異又矛盾的產物。如何理解紳治的法律性質,是本文嘗試考察的第一個問題。通過對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國傳統(tǒng)政治中將道德品質與政治權威相聯系的路徑逐漸浮現,作為儒學知識分子的士紳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道德知識與社會威望,合法地獲得政治權力,這就在法理淵源上為紳治尋找到了合法性的基礎。其次,本文嘗試考察的第二個問題:為何長期行之有效的紳治會在晚清逐漸式微,及至民國已成為一種腐朽的制度?而這種合法性基礎的變遷也可為之提供一種理解。晚清在戊戌至新政時期進行的一系列政治與社會改革,在根本上沖擊著儒學道統(tǒng)作為主流政治思想的地位,也破壞著“道德——政治”,“知識——權力”之間的通路,傳統(tǒng)紳治的合法性基礎面臨著解體。同時新的,以法律和制度為基礎的紳治也在嘗試建立,只是它遺憾地未能在晚清取得理想的結果。文章除引言與結語,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探討了在傳統(tǒng)中國,由具備道德知識的人掌握政治權力具有其合法性依據。而在地方紳治中,士紳又恰好是一批具有道德知識、擁有社會威望,能夠合法掌握政治權力的人。在對地方社會的管理過程中,士紳群體通過對儒學道統(tǒng)的宣傳和行而有效的地方治理,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鞏固著儒學道統(tǒng)的地位,同時也維護著自身進行地方治理的合法性基礎,這使得紳治在傳統(tǒng)政治中具有良性循壞屬性。第二部分主要討論了紳治的合法性基礎在晚清的解體過程。首先,身為“外族”的清朝統(tǒng)治者為諸多考慮所掣肘,并沒有能牢固地確立起儒學道統(tǒng)在政治與社會中的地位,這為后來儒學道統(tǒng)的動搖和解體埋下了伏筆。再者,在太平天國時期,由于學額的不合理擴張等因素,導致了紳的劣化,士紳群體逐漸同道德權威的身份相分離,他們對儒學道統(tǒng)的維護作用也在削減。最后,科舉制被批判直至廢除,終于破壞了儒學道統(tǒng)持續(xù)生長的環(huán)境,也切斷了道德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間的必然通路,傳統(tǒng)紳治的合法性基礎遂難以被倚仗。第三章從戊戌時期湖南的地方自治實踐開始,著眼于梳理戊戌至新政時期借鑒了西方“民權”思想與議會制度而進行的地方自治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大批開明士紳既作為先鋒積極規(guī)劃,也作為主力軍熱情參與,他們在現代化的地方行政機構與新興的地方議會中獲得了正式的、公開的、由法律和制度所保障的權力,這是那一時期對紳治及其合法性基礎的重構嘗試。盡管這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但它仍給近現代的地方發(fā)展、地方治理模式帶去了深遠的影響,也值得當代的研究者回顧與思考。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K249;D9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祖瀾;;清末民初國家權力與紳權關系的歷史嬗變 以鄉(xiāng)村自治為背景的考察[J];中外法學;2014年03期
2 荊月新;;體制內之殤——論近代地方自治對紳權的損害[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05期
3 楊國強;;論晚清中國的紳士、紳權和國家權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徐祖瀾;;鄉(xiāng)紳之治與國家權力——以明清時期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為背景[J];法學家;2010年06期
5 王先明;;鄉(xiāng)紳權勢消退的歷史軌跡——20世紀前期的制度變遷、革命話語與鄉(xiāng)紳權力[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王先明;;士紳階層與晚清“民變”——紳民沖突的歷史趨向與時代成因[J];近代史研究;2008年01期
7 關曉紅;;獨斷與合議:清末直省會議廳的設置及運作[J];歷史研究;2007年06期
8 羅志田;;科舉制廢除在鄉(xiāng)村中的社會后果[J];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9 任劍濤;道德與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合法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郭麗芬;組織權與參政權的合法化——清末紳士勢力的膨脹[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郭劍鳴;晚清紳士與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識權力化整合模式為路徑[D];復旦大學;2006年
2 李浩賢;地方自治的主張與實踐[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汪太賢;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萌生與演變[D];武漢大學;2004年
,
本文編號:
26674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266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