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法哲學觀視域下的法治中國方略探微
本文選題:法的本質(zhì) + 階級意志性 ; 參考:《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年11期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預示著法治中國建設即將邁入新紀元,馬克思法哲學理論無疑是法治中國建設目標確立的重要理論來源,它為中國依法治國方略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jù),有助于增加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馬克思法哲學觀的法本質(zhì)理論厘清了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系,揭示了國家意志、公共意志的虛幻性;堅持了物質(zhì)本原立場,實現(xiàn)了階級意志性向物質(zhì)制約性的再次超越;并始終貫穿實踐主線,實現(xiàn)法哲學觀的最終躍遷。以馬克思法哲學觀的法本質(zhì)理論為立論支點,分析當下我國法的本質(zhì),能夠促進人們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的法治中國目標的"中國"意蘊。
[Abstract]: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dopted the "decision 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on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law is about to enter a new era.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w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our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al of China's construction of ruling by law. It provides a sufficie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China's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helps to increase theoretical and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The legal essence theory of Marx's philosophy of law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reveals the illusory nature of national will and public will, adheres to the position of material origin, and realizes the transcendence of class will to material constraint. And always run through the main line of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final tran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law.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egal ess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w,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law in China at present can promot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hina" of the goal of ruling by law established by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D920.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馮炬;徐毅君;;馬克思法哲學方法論中人與歷史的雙重維度[J];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其海;;蒲松齡的德性品質(zhì)初探[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李繼武;;高度反思的學說與實踐基礎上高度反思的科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 溫純?nèi)?黑格爾關于量與數(shù)學的無限性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4 趙妙法;Metaethics(后倫理學)與Metaphysics(后物理學)——粗議中西哲學之異同及中國有無哲學的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5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6 郭樹杰;;馬克思早年美學思想的發(fā)展軌跡——從《手稿》到《神圣家族》[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7 張傳開;必然與自由范疇在近代西方哲學中的演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8 魏名國;試論真理的模糊性和精確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張盛彬;評邏輯研究中的極左干擾[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10 顏曉峰;論關系創(chuàng)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苗啟明;;論思維的三重制約關系與辯證思維方式——兼淡辯證邏輯的一些問題[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2 張曉芒;;意象性思維方式在造字過程中的規(guī)范作用[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張曉銳;李敏勇;劉忠;張萌;;論宇宙認知觀——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4 張振東;孫振;;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學科交叉與方法論[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5 鄭兢晶;彭福揚;;彭福揚要素重組法:一種新的創(chuàng)新方法[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6 張曉銳;李敏勇;劉忠;張萌;;論宇宙認知觀——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傅德本;;自然辯證法何以安身立命——讀劉嘯霆教授文章的幾點認識[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專家專題論壇“在為國服務中發(fā)展自然辯證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曹桂紅;;低碳創(chuàng)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博弈論[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9 俞吾金;;論思維與存在的異質(zhì)性——馬克思哲學思想演化中的一個關節(jié)點[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孫正聿;;怎樣理解馬克思的哲學革命[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chǎn)權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吳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態(tài)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許青松;間接正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8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趙淑輝;當代中國交往理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沈曉陽;;馬克思法倫理思想片論[J];道德與文明;2011年02期
2 肖小芳;;批判的向度及其旨趣——哈貝馬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法哲學的重構[J];北方論叢;2012年06期
3 武建敏;;馬克思法哲學的經(jīng)濟學前提及其超越[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徐忠麟;劉雁銘;;馬克思主義法的本質(zhì)觀中國化的歷史進程[J];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08期
5 周世中;;馬克思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淵源及其現(xiàn)實影響[J];社會科學家;2012年12期
6 胡玉鴻;;馬克思主義法本質(zhì)觀之重述[J];學習與探索;2006年03期
7 任丑;;關于法本質(zhì)的哲學追問[J];哲學研究;2012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習根;;論法治中國的科學含義[J];中國法學;2014年02期
2 吳燦新;;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須以道德建設為基礎[J];探求;2014年01期
3 盧大林;;深刻理解“法治中國”內(nèi)涵 加快推進“法治兵團”建設[J];兵團黨校學報;2014年01期
4 ;為民主法治鼓與呼[J];法治與社會;2008年04期
5 劉武俊;勾勒一個“法治中國”[J];南風窗;2002年01期
6 ;法治中國[J];領導決策信息;2003年02期
7 林楚方;;法治中國[J];廉政w,
本文編號:20752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207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