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本中“公共利益”的法規(guī)范分析——以類型理論為視角
本文選題:公共利益 + 立法 ; 參考:《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4期
【摘要】:我國在眾多的法律中使用了"公共利益"這一法律用語,但卻未能作出明確的定義,這就為"公共利益"的法律適用帶來了困擾。為了增強法律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權(quán)益,有必要以類型化的視角重構(gòu)"公共利益"條款。根據(jù)法律規(guī)范內(nèi)容的不同,我國現(xiàn)行法中的"公共利益"可以分離為四種類型:立法目的型、權(quán)力界限型、權(quán)利限制型以及例示型。但在公共利益類型的認定上,我國現(xiàn)行法尚缺乏完整的認定體系。因此,"公共利益"條款的類型化重構(gòu)除了繼續(xù)肯定行政機關(guān)和司法機關(guān)的認定職能外,還應(yīng)當明確立法機關(guān)的認定職能,并以例示規(guī)定的方式增加法律文本中"公共利益"的確定性。
[Abstract]:Our country has used the legal term "public interest" in many laws, but has failed to make a clear definition, which brings trouble to the application of law of "public interes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ertainty and maneuverability of the law and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public interest" cla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ntents of legal norms, the "public interest" in the current law of our countr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legislative purpose type, power limit type, right restriction type and example type. However, the current law of our country lacks a complete system of cognizance of the type of public interest. Therefor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interest" clause should not only confirm the cognizance func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and judicial organs, but also clarify the cognizance functions of the legislative organs. The certainty of "public interest" in legal texts is increased by means of illustrative provisions.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
【分類號】:D920.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可;類型思維及其法學方法論意義——以傳統(tǒng)抽象思維作為參照[J];金陵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2 張千帆;;“公共利益”的困境與出路——美國公用征收條款的憲法解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法學;2005年05期
3 胡鴻高;;論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從要素解釋的路徑[J];中國法學;2008年04期
4 劉風景;;例示規(guī)定的法理與創(chuàng)制[J];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娜;;哈特“法律規(guī)則說”探析——以里格斯訴帕爾瑪案為切入點[J];黃海學術(shù)論壇;2010年01期
2 王林敏;;論法官適用民間習慣的合法性難題[J];黃海學術(shù)論壇;2011年01期
3 肖彥山;;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反壟斷法實施——以競爭政策與產(chǎn)業(yè)政策和貿(mào)易政策的關(guān)系為視角[J];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陳運華;論經(jīng)濟法的人性基礎(chǔ)[J];河北法學;2002年02期
5 姚俊廷;重新檢視“以法律為準繩”[J];河北法學;2002年04期
6 王進文;法律移植社會環(huán)境下的文化認同——對法律移植效果的文化分析[J];河北法學;2002年S1期
7 高嵐君;義務(wù)先定論與國際法[J];河北法學;2004年02期
8 付家東,陳雄;略論蘇聯(lián)到俄羅斯法定義的變遷[J];河北法學;2004年05期
9 張慧平;誠實信用原則與法治的契合——作為憲法原則的誠實信用[J];河北法學;2004年07期
10 任廣浩,葉立周;論權(quán)利沖突——以利益沖突為線索的考察[J];河北法學;2004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峻峰;;拆遷、政治過程與制度變遷——對拆遷制度改革的法經(jīng)濟學考察[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溫輝;;我國檢察機關(guān)性質(zhì)分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朱全景;;論檢察機關(guān)貫徹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楊迎澤;朱全景;;和諧社會、法律監(jiān)督與檢察官職業(yè)培訓[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王梓臣;;執(zhí)行釋明權(quán)初論[A];第二屆全國邊緣法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廖建求;姜孝賢;;法經(jīng)濟學語境下的環(huán)境侵權(quán)歸責原則重構(gòu)[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魏澤瑞;容舒楚;柴瑤;張嵩迎;孫瀟;;棚戶區(qū)居民決策影響因素探究——以濟南市為例[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8 趙一強;;法律倫理主要問題研究簡述[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楊立新;王軼;王竹;王天凡;趙可;;中國民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10 張效羽;;隱私權(quán)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論公法隱私權(quán)與私法隱私權(quán)[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吳曉暉;論宏觀調(diào)控決策的法律調(diào)整[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玉堂;邊沁功利主義分析法學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徐子良;經(jīng)濟法司法實施之應(yīng)用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吳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態(tài)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gòu)成結(jié)構(gòu)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瑾;主權(quán)財富基金國際監(jiān)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呂鳴;《鹿特丹規(guī)則》與相關(guān)貨物運輸公約的沖突及其協(xié)調(diào)[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研;論刑事法官自由裁量權(quán)[D];河北大學;2009年
2 張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實質(zhì)課稅主義[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王國濤;納稅人權(quán)利保護司法論[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張園;不正當競爭行為法律認定相關(guān)制度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張玉;我國農(nóng)村飲用水源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6 楊鵬章;非強制性環(huán)境行政執(zhí)法行為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趙華;有限責任公司股權(quán)對外轉(zhuǎn)讓程序限制二題[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陳曉燕;公益征收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王愛軍;行政行為的目的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李琰;政府信息延遲公開的法律責任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彩霞;;刑法價值判斷的實體性論證規(guī)則[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2 李可;原則和規(guī)則的若干問題[J];法學研究;2001年05期
3 屈茂輝;類推適用的私法價值與司法運用[J];法學研究;2005年01期
4 胡建淼;"其他行政處罰"若干問題研究[J];法學研究;2005年01期
5 蘇彩霞;;實質(zhì)的刑法解釋論之確立與展開[J];法學研究;2007年02期
6 包萬超;;實證行政法學與當代行政法學的基本難題[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0年02期
7 姜偉,陳正云;罪刑法定與刑法解釋——兼析為收養(yǎng)而偷盜嬰兒的行為應(yīng)否定罪[J];人民檢察;2001年01期
8 范進學;定義“公共利益”的方法論及概念詮釋[J];法學論壇;2005年01期
9 張翔;公共利益限制基本權(quán)利的邏輯[J];法學論壇;2005年01期
10 杜宇;再論刑法上之“類型化”思維——一種基于“方法論”的擴展性思考[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5年06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王北京;[N];南方周末;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紅妙;武建敏;;案件事實與法律文本的解釋之契合[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 羅德剛;;論法律文本的特點[J];知識經(jīng)濟;2011年08期
3 汪浩;法律文本解釋規(guī)則及其合理性──兼與梁、蘇二先生商榷[J];湖北社會科學;2000年04期
4 夏康明;;經(jīng)貿(mào)法律文本中相關(guān)詞的語用分析[J];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5 劉風景;龔斌;;互聯(lián)網(wǎng):法律文本的新載體[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05期
6 蔣甜甜;;英文法律文本中的但書條款[J];欽州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7 劉永紅;;法律文本中“對”字句的統(tǒng)一與規(guī)范[J];政法學刊;2010年05期
8 雷紹玲;陸俊松;;論法律變遷中的“規(guī)范窮盡原則”[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楊愛林;;論當代法律文本的主流文化蘊涵[J];求索;2011年08期
10 杜廣才;;英語規(guī)范性法律文本的特點及其漢譯策略[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莫旭強;朱玲;;法漢法律文本中的被動句式及其翻譯策略[A];第十四屆全國科技翻譯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2 戴俊;;破冰之路:委托執(zhí)行反思與變革[A];貴州法學(2014年第5期)[C];2014年
3 楊紹江;;WTO法律文本的語言分析[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4 謝英;;法律文本中“的”字短語的特點及運用問題[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 鐘小凱;守護法律文本 維護法治根基[N];人民法院報;2012年
2 王麗;讓法律文本帶著溫度走進百姓生活[N];商務(wù)時報;2014年
3 本報評論員 李杏;執(zhí)行力源于法律文本的精確性[N];長江日報;2013年
4 何崢;密云縣支行 制定貸款合同借據(jù)等重要法律文本管理辦法[N];糧油市場報;2009年
5 姜福東;法官在法律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價值[N];法制日報;2010年
6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組 執(zhí)筆人 董佰壹 李金慧 武建敏;法律文本的目的論向度[N];光明日報;2010年
7 任強 李連宇;法律與電影:視界融合中的法律文化[N];法制日報;2006年
8 李勇;法律文本簡約未必是美[N];法制日報;2005年
9 記者 張曉松;我國入世法律文本將盡快公布[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10 本報記者 黃希;“山城摘星”的行與思[N];中國航天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迎春;古法英譯話互文[D];蘇州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春林;法律文本模糊性的語言分析[D];重慶大學;2004年
2 范佳宇;試論法律文本英譯問題與對策[D];浙江工商大學;2012年
3 呂影;法律文本中的“國家扶持”[D];蘇州大學;2014年
4 劉娜;俄語法律文本的漢譯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5 黃力菲;法律文本中的銜接手段[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6 李林靜;法律文本的翻譯難點及策略[D];黑龍江大學;2013年
7 周婉;基于語料庫的有關(guān)南海法律文本的批評性語篇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8 胡佳;交際論視角下的法律文本英譯的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9 劉利艾;英語法律文本的語言特點與翻譯[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10 劉玲;英漢法律文本在句法層次上的對比與翻譯[D];上海海事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151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2015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