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哲學與法哲學的“公共轉(zhuǎn)向”
本文關鍵詞: 公共法哲學 公共轉(zhuǎn)向 公意政治 合法化 轉(zhuǎn)型法哲學 出處:《法學評論》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法哲學研究,包括四種互為支援、相互轉(zhuǎn)化的知識形態(tài):專業(yè)法哲學、政策法哲學、批判法哲學和公共法哲學,F(xiàn)代社會"后習俗道德意識結構"的確立、從"自然/天理到(理性)意志"政治合法化模式的古今之變及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分別為公共參與和公共證成提供了基本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條件。以中國現(xiàn)代法律秩序的建構為根本理論關懷的"轉(zhuǎn)型法哲學",是與公共法哲學的思想立場相適應的法哲學理論模式。
[Abstract]:The study of legal philosophy includes four kinds of knowledge forms which support each other and transform each other: professional philosophy of law, philosophy of policy and law, philosophy of critical law and philosophy of public law,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ost-custom moral consciousness structure" in modern society.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legalization model from "nature / nature to (rational) will" and the arrival of mass (cultural) era provide the basic culture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certification respectively.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transformational philosophy of law", which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egal order in China as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oncern, i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philosophy of law adapted to the ideological standpoint of public philosophy of law.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分類號】:D90
【正文快照】: 在中國情境中,我們應采取何種法哲學的思想立場和理論模式?這一設問,其實預設了這樣的觀點:法哲學是有文化/情境依賴的;或者借用科勒(Josef Kohler)、龐德(Roscoe Pound)的說法,法哲學不過是對“特定時空之文明的法律先決條件”的闡釋。毋庸諱言,這種情境化的法哲學立場,并未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當代法哲學研究與探索的最新成果[J];現(xiàn)代法學;2000年03期
2 夏錦文,張鐳;21世紀亞洲法哲學的時代課題——第三屆亞洲法哲學大會綜述[J];中國法學;2000年06期
3 蘇哲;《權利法哲學研究導論》[J];江蘇公安?茖W校學報;2000年04期
4 李瑜青;時代的呼喚與法哲學的使命[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5 文正邦;;關于開展法哲學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J];法制現(xiàn)代化研究;2000年00期
6 彭美;全國“國外法哲學學術研討會”在渝舉行[J];哲學動態(tài);2001年01期
7 顧肅;小田桐忍;馮川;;探究事實、追尋平等——井上茂教授的法哲學思想[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8 胡文木,芮海田;“法哲學”概念的邏輯分析[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9 孫育瑋;中國法哲學的現(xiàn)實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0 張國清,毛建明;當代中國的法哲學研究[J];學海;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孫國華;;和諧社會呼喚“和”的法哲學[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輯)[C];2006年
2 劉進田;鄧武紅;;論馬克思哲學的法哲學特質(zhì)[A];討論“三個代表”哲學思考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龔江泳;陸丹華;;體育法治的理論邏輯——基于法哲學的視角[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3)[C];2011年
4 劉力鋒;;確定性之美:羅馬法對萊布尼茨法哲學思想的影響[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5 孫慕義;;衛(wèi)生法哲學、生命倫理學與醫(yī)療維權[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6 孫育瑋;;中國法理學前進中的問題與對策[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7 黃金波;趙成澤;馬志軍;譚軍;;拳拳治國寸草心——論董必武的法哲學觀[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輯·上冊)[C];2011年
8 王云飛;;鄧小平中國現(xiàn)代化理論創(chuàng)新法哲學[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嚴存生 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法哲學的使命與層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南關檢察院 祖宏;和諧社會呼喚全新的法哲學[N];協(xié)商新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蔣安杰;“和諧”唱響24屆國際法哲學大會[N];法制日報;2009年
4 山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鄭智航;需要一種輔助法律成長的法哲學[N];檢察日報;2013年
5 孫國華;和諧社會呼喚新的法哲學[N];北京日報;2005年
6 廣州大學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李步云;法哲學為法學研究提供智慧[N];人民日報;2014年
7 鄭家泰;法律的哲學之思[N];法制日報;2011年
8 黃雨桑;讀拉德布魯赫《五分鐘法哲學》有感[N];江蘇法制報;2013年
9 許章潤;中國法哲學欠缺問題意識[N];法制日報;2011年
10 上海師范大學法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 徐繼強 祝愛珍 整理 中國法學會教授 郭道暉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 王晨光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 童之偉 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姚建宗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步云 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 謝暉;中國法理學:走出抽象的象牙塔[N];社會科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東景;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5年
2 朱祥海;國家主義法哲學[D];吉林大學;2008年
3 劉日明;近代法哲學與馬克思的社會存在理論[D];復旦大學;2003年
4 孫育瑋;當代中國法哲學的哲理探索[D];黑龍江大學;2004年
5 顧瑞;馬克思早期法哲學觀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年
6 陳暉;近現(xiàn)代法哲學的兩次轉(zhuǎn)型及其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7 汪家寶;馬克思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復旦大學;2008年
8 周尚君;《巴黎手稿》的法哲學問題[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9 吳曉玲;宋明理學視野中的法律[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10 龍霞;實踐與法的合理性[D];中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東;馬克思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學偉;馬克思法哲學思想解蔽與時代價值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3 王玉琴;論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D];寧夏大學;2004年
4 張娜;法哲學及其邏輯起點新探[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5 禹建軍;馬克思權利法哲學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6 謝文俊;利益法哲學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7 楊宏;試論中國法哲學自覺的必要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年
8 劉期劍;馬克思的法哲學革命探析[D];吉首大學;2013年
9 趙敏;中國法哲學研究的問題和出路[D];東華大學;2014年
10 陳梓萌;哈耶克自由主義法哲學探析[D];西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4797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47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