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末位淘汰”看解雇語境下的“不能勝任”——以“指導(dǎo)案例18號”為背景
本文關(guān)鍵詞: 末位淘汰 不能勝任 解雇限制 工作規(guī)則 絕對性評價 出處:《法學(xué)》2014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指導(dǎo)案例18號"從"末位淘汰"這一焦點問題切入解雇語境,直言不應(yīng)以"末位"等級定義"不能勝任",更不能單純以"末位"為由作出解雇決定,乃是立足于立法之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時加以補強。然補強之時,或因?qū)W說準(zhǔn)備尚且不足,整個論述總難免停留于問題的表面,對于"末位"與"不能勝任"之間的具體關(guān)系,始終未予厘清,其指導(dǎo)性價值亦難免因此而受限。要突破這一限制,就必須從根源入手,深入挖掘解雇語境下勝任能力評價所應(yīng)秉持的衡量標(biāo)準(zhǔn)、考察維度及其證明之法,并以堅實的理論支撐,繼續(xù)探索判旨背后的未盡事宜,探索"末位淘汰"之制的真正出路。
[Abstract]:"guiding case No. 18" cuts into the context of dismissal from the focus of "final elimination", and should not use the definition of "last" rank as "incompetent", let alone make a decision on dismissal on the basis of "last place". Is based on the weak link above the legislation, timely to strengthen. However, when the reinforcement, or because of inadequat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the whole discussion will inevitably stay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oblem. The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ast place" and "incompetence" has not been clarified, and its guiding value is bound to be limited. To break through this limitation, we must start with the root cause. In the context of in-depth exploration of competency evalu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smissal should adhere to the measurement of the dimension and the method of proof, and with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outstanding issues behind the decision. To explore the real way out of the system of "final elimination".
【作者單位】: 廣州中華文化學(xué)院;
【分類號】:D920.5;D922.52
【正文快照】: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dǎo)案例18號,即“中興通訊(杭州)有限責(zé)任公司訴王鵬勞動合同糾紛案”(2013年11月8日發(fā)布,以下簡稱“本案”),是案例指導(dǎo)制度實施兩年多來所發(fā)布的第一個勞動法案例。本案以“末位淘汰”為出發(fā)點,緊緊抓住“末位”與“不能勝任”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切人到整個勞動合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凡興;目前關(guān)于末位淘汰的爭論[J];石油政工研究;2003年03期
2 周斌;;“末位淘汰”之 利弊[J];工友;2003年05期
3 李戰(zhàn)輝;末位淘汰的“三個誤區(qū)”[J];政工研究動態(tài);2004年Z1期
4 王節(jié)英;;末位淘汰需要過程公平[J];農(nóng)村工作通訊;2004年09期
5 張賢東;“末位淘汰”當(dāng)慎行[J];人才開發(fā);2000年06期
6 潘華;;創(chuàng)新民主評議方法 建立末位淘汰機制——南昌市開展民主評議“百名處長”的做法[J];當(dāng)代江西;2009年05期
7 顧林麗;;末位淘汰制度下勞動者的權(quán)益保障[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年08期
8 張思玉;實行干部位次管理末位淘汰法的理論與實踐[J];發(fā)展論壇;2000年07期
9 露雪;跟“末位淘汰”叫板[J];工會博覽;2001年16期
10 章國明;民主評議 末位淘汰[J];中國監(jiān)察;200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運政執(zhí)法隊伍建立和完善“末位淘汰”機制的實踐與思考[A];全國中等城市道路運政管理工作第十二次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李曉義;李維安;李建標(biāo);鄭巴音;;首位晉升與末位淘汰機制的實驗比較[A];經(jīng)濟學(xué)(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郭立杰 常斐 本報通訊員 王平;末位淘汰沖擊[N];中國石油報;2003年
2 奚旭初;無道的末位淘汰才該淘汰[N];中國改革報;2007年
3 嚴(yán)寶康;“末位淘汰”不是萬應(yīng)靈藥[N];解放日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高峰;我市組織督查二十二戶環(huán)境污染末位淘汰企業(yè)[N];臨汾日報;2006年
5 記者 安洋;山西重點污染行業(yè)實行“末位淘汰”[N];人民日報;2006年
6 堂吉偉德;“末位淘汰”該淘汰了[N];中國婦女報;2012年
7 本報記者 侯杰;告別末位淘汰穩(wěn)健務(wù)實再創(chuàng)業(yè)[N];中國化工報;2005年
8 張東川;末位調(diào)整——末位淘汰的有益補充[N];中國人事報;2003年
9 羅瑞榮;“末位淘汰”的是是非非[N];中國審計報;2003年
10 記者 趙秋風(fēng) 通訊員 鄧海峰 馬林生;末位淘汰動真格 渭南經(jīng)營不為難[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03年
中國碩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舜;企業(yè)末位淘汰機制問題探析[D];廣西大學(xué);2004年
,本文編號:14573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457385.html